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的意思是对初三物理学科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总结可以包括重要的概念、定律、公式、实验等等。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信心。
在总结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同时也要注意准确性和全面性。总结的内容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来确定,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进行调整。
通过物理知识点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
热机
热机:定义: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
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Q总=W有用/qm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内能基本概念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
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比热容概念与意义
比热容:
⑴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③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能量守恒定律
1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
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
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2、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
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比热容特性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中考物理知识难点:热学性质和定理的全部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育官方的网站中考物理栏目。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2
知识点一:电压
1.电压
如下图所示,要想使水轮机转动,需打开阀门,由于左侧容器中的水位高于右侧容器,所以水会自左至右流过水轮机,水轮机转动。
但是水轮机的转动是短暂的,如果两侧水面相平时,水不再流动,水轮机就会停止转动。
要得到持续的水流,两侧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压。
如下图所示,用抽水机不断地把水从右侧容器抽到左侧容器中,,使两侧始终保持一定的水压,水管中就有了持续的水流,水轮机就能不停地转动了。
类似的,下图中,要想使小灯泡持续发光,自由电子需要在电路中形成定向移动,才有持续电流通过。
要获得持续的电流,电路两端要有电压。
在电路中,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它使得电路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压,电压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压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基本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用V表示。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片铅蓄电池的电压为2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36V;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
比伏小的有毫伏,比伏大的有千伏。
1V=1000mV;1kV=1000V
【典型例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规定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C.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D.导体中没有电流通过时,导体中就没有电阻
【答案】AC
【针对训练1】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B.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C.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D.电路两端只要有电压就一定有电流
【答案】
【解析】
B、有电压才可能形成电流,就像有水压才能形成水流一样,不符合题意;
C、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不符合题意;
D、形成电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一个闭合的通路.所以说,电路两端只要有电压就一定有电流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故选D.
【针对训练2】经验表明,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能高于()
A.12VB.36VC.220VD.380V
$来&源:【答案】
【针对训练3】手电筒的构造如图所示,电源为两节干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键相当于开关
B.弹簧为绝缘体
C.灯泡发光时,两端电压为4V
D.灯泡发光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来&源:解析$来&源:
(2)并联:电压表必须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3)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电压表。
(4)使被测电压不超出电压表量程:在已知电压大小的情况下,直接选择合适的量程;若不能判断,则先用大量程“试触”,然后再选择合适的量程。
2.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
测量下图中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源电压
结论: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电压与电源电压相等。
【典型例题1】小明用电压表测电压时,电压表接线柱的接法如图所示,下面是同组同学的看法,其中正确的看法是()
A3~15V
B.该电压表可以测出电压值
C.该电压表没有正接线柱
D.该电压表不能测出电压值
【答案】D
A.电流表、电压表都可以直接与电源相并联
B.电流表可直接与电源相联,电压表不能
C.电流表、电压表都不能直接与电源相并联
D.电压表可直接与电源并联,电流表则不能
【答案】D
【解析】D.
【典型例题3】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测量小灯泡L1两端电压的电路。
图中有一条导线接错了,接错的导线是
A.导线1B.导线2C.导线3D.导线4
C
【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泡或中有一个发生了短路故障。
当开关S闭合时,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电压表无示数,灯泡不发光
B.电压表有示数,灯泡不发光
C.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没有示数
D.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有示数
C
【解析由图可知,灯泡L1或L2串联,若灯泡L1发生了短路故障,电压表无示数,灯泡L1不发光;若灯泡L2发生了短路故障,电压表有示数,灯泡L2不发光;由于电流表测串联电路的电流,不会没有示数。
故选C针对训练2】某实验小组连接了如图所示的串联电路,电源电压为3V恒定不变。
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两灯都不亮,他们用电压表先后测得Uab=Ubc=Ucd=0,Uad=3V。
为进一步确认电路故障,他们先用导线将a、b连接起来,先后测得己Ubc=Ucd=0;再用导线将b、c连接起来,先后测得Uab=0,Ucd似等于3V;最后用导线将c、d连接起来,先后测得Uab=0,Ubc近似等于3V。
则故障原因可能是
A.灯Ll和灯L2都发生了断路
B.灯L2和开关S都发生了断路
C.灯Ll和开关S都发生了断路
D.灯Ll、灯L2和开关S都发生了断路
B【解析电源电压为,电压表示数,说明电压表与电源并联,且电压表和电源正负极接通,即a到电源正极和d到电源负极的电路接通,不存在断路。
先用导线将a、b连接起来,电压表,由于b端已经和电源正极接通,电压表,说明c段与电源负极之间即开关S为断路,电压表根据d用与电源负极接通,说明c端与电源正极之间有断路,由于b端已经和电源正极接通,所以灯泡为断路。
根据再将导线将b、c连接起来,说明b到电源负极不是通路,而导线将b、c连接说明是开关S不通,为断路。
电压,说明b到电源正极和c到电源负极的电路接通,不存在断路。
说明灯没有断路。
最后用导线将c、d连接起来,先后测得Uab=0,说明bc之间即灯泡有断路。
综合判断可得选项B对。
【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用电压表测小灯泡L1两端的电压。
此电路连接有误,请用文字说明其中的错误。
图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电压表连在了L2两端,并且正负接线柱错误.
【针对训练4】(1)下图所示是常用的电压表。
当使用“一”、“3”两个接线柱时,最程为V,它的读数是;当使用“一”、“15”两个接线柱时,它的读数是。
(2)如图甲图电路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两灯均发光,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乙图所示,其中a电流表测的是通过(选填“干路”、“L1”或“L2”)的电流,b电流表的读数应为,L2中的电流是A。
【答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3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
(3)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
(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2)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3)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4)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5)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6、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7、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8、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
(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
(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
(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
(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八章、力的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x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章、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知识归纳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
(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
(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电流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电压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
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
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
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
⑤工业电压380伏。
电阻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电路
一、电路的组成: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
1、电源:提供电能;
2、用电器:消耗电能;
3、导线:传输电能;
4、开关:控制电流通断。
二、电路的三种状态
①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
③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的极上而不经过任何用电器的电路叫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1、用规定的元件符号
2、导线画线做到横平竖直
3、元件不要画在电路拐角处
电路的连接
一、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首尾相连的电路;
1、电流只能一条路径,无干路和支路之分;
2、电流通过每一个用电器,相互影响;
3、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在不同的位置作用一样。
二、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的电路叫并联。
1、电流有两条及以上的路径,有分支点和汇合点,即有干路和支路之分;
2、各支路的用电器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3、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用电器。
三、组合电路:电路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
四、集成电路:在较小面积的单晶片上构接了数千万个电子元件的电路。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知识归纳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
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
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④分压作用
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当U=U0时,则P=P0;正常发光。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同一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的灯泡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同的电阻并联,则有1/R总=1/R1+1/R2则实际功率是25瓦。)④分流作用:I1:I2=1/R1:1/R2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知识归纳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t→秒。)
2、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千瓦时=3.6×106焦耳。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2、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
3、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测电笔t→秒)。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4、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
第十六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知识归纳
1、信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
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是:
①语言的诞生;
②文字的诞生;
③印刷术的诞生;
④电磁波的应用;
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会正确排序)
2、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烽火台,驿马,电报机,电话等。
3、人类储存信息的工具有:
①牛骨竹简、木牍,
②书,
③磁盘光盘。
4、所有的波都在传播周期性的运动形态。例如:水和橡皮绳传播的是凸凹相间的运动形态,而弹簧和声波传播的是疏密相间的运动形态。
5、机械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它不仅传播了振动的形式,更主要是传播了振动的能量。当信息加载到波上后,就可以传播出去。
6、有关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
①振幅A: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是m
②周期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s
③频率f:波源每秒类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
④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类传播的距离,单位是m
7、波的传播速度v与波长、频率的关系是:λ、v==λfT
8、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由于电磁场本身具有物质性,因此电磁波传播时不需要介质。
9、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或频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要了解它们各自应用)。
10、人类应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变化:
①传播的信息形式从文字→声音→图像;
②传播的信息量由小到大;
③传播的距离由近到远
④传播的速度由慢到快。
11、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两大支柱是: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其中光纤通信优点是:容量大、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不怕潮湿、不怕腐蚀,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互联网用途有:
①发送电子邮件;
②召开视频会议;
③网上发布新闻;
④进行远程登陆,实现资源共享等。
12、电视广播、移动通信是利用微波传递信号的。
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归纳
1、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火→化石能源→电能→核能。
2、能源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等。
3、核能获取的途径有两条: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聚变也叫热核反应)。原子弹和目前人类制造的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能量的,而氢弹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释放能量的。
4、核电站主要组成包括:核反应堆、热交换器、汽轮机和发电机等。
5、太阳能是由不断发生的核聚变产生的,地球上除核能、地热能和潮汐能以外的所有的能量,几乎都来自太阳。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三种方式是:
①光热转换(太阳能热水器);
②光电转换(太阳能电池);
③光化转换(绿色植物)。
6、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
7、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输出的有用能量转换的能量
8、能量转换装置的效率=×100%输入的总能量、
第十八章、功的知识归纳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2、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对应的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对应的单位是米(m)
4、功的单位:主单位:焦耳(J),1J=1N?1m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x10J
5、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理想情况下:W机械=W人即:Fs=Gh
二、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物体(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对应的单位是瓦(w);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对应的单位是秒(S);
4、功率的单位:主单位:瓦(w)常用单位:千瓦(kw)换算:1kw=1000w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测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骤、表达式)
三、机械效率
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W总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第十九章、内能的知识归纳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则运动永不停。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常见考法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以北京市为例,在近三年的中考中,考察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共出了5道。在题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实验题。在知识点分布上,连续三年的选择题都考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04年出了一道考察“分子引力”的实验题(1分),06年出了一道考察“扩散现象”的填空题。在难易分布上,所有的考题都属于容易档次。可以推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在今年的中考中依旧会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误区提醒
1、温度能够影响扩散的速度;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典型例题】
例析:
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潮湿的地面会变干
B.扫地时,太阳下能看到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
C.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
D.将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
解析:
A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蒸发现象,而蒸发的实质是液体中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有些运动速度较快,能量较大,有能力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跑出液面成为气体分子,可见蒸发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对于B选项中的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因为可以用肉眼观察的到,所以很明显不是分子的运动。C、D选项都是扩散现象,只能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B
第二十章、电与磁场知识归纳
1、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2、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4、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
5、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6、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7、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8、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9、安培定则的易记易用:入线见,手正握;入线不见,手反握。大拇指指的一端是北极(N极)。
10、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1、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2、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3、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4、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15、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16、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17、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8、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
19、高压输电的原理:保持输出功率不变,提高输电电压,同时减小电流,从而减小电能的损失。
20、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2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2、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23、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24、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第二十一章、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第二十二章、质量知识点总结归纳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第二十三章、初速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第二十四章、温度知识点总结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十五章、牛顿定律
牛顿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第二十六章、比热容知识点总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
2、比热容的单位:符在物理学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
3、应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Q吸=cm(t-t0),Q放=cm(t0-t),其中Q为热量,单位是J;c是比热容,单位是J/(kg·℃);m为物体质量,单位为kg;t0为物体初温,t为物体末温,单位是℃
4、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正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由用户James Anderson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64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