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教学难点: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判断是否是对顶角。

准备活动:在打桌球的时候,如果是不能直接的把球打入袋中,那么应该怎么打才能保证球能入袋呢?

教学过程:

内容一:

课件展示桌球运动中球入袋的情景,观察图中各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但是不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所有的角之间的关系;在对图中角的关系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

教师提醒学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仅仅表明了两个角之间的度量关系,并没有对其位置关系作出限制.(为下面的对顶角的学习作铺垫)

想一想:

在右图中,(1)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

(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AOE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结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让学生探索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说明理由。

内容二:

议一议:

(1)用剪刀剪东西的时候,哪对角同时变大或变小?

(2)如果将剪刀简单的表示为右图,那么∠1和∠2有什么位置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能试着说明理由吗?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探究新知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

去括号,得

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4800x

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

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5

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

解决问题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

总结归纳:

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6页习题9.2第1题(1)(2)第3题1、2。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想一想: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3、-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三、知识引入:

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我们用a表示a的正的平方根,读作

“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这个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另一个负的平方根记为-a.0的平方根是0,0的算术平方根也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1、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2、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

如52=25,(-5)2=25∴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3、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五、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49②1.69③(-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②0.09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用加减法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渗透转化思想。

3.增强克服困难的勇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把方程组变形后用加减法消元。

教学难点

根据方程组特点对方程组变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二、新课。

1.思考如何解方程组(用加减法)。

先观察方程组中每个方程x的系数,y的系数,是否有一个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能否通过变形化成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怎样变形。

学生解方程组。

2.例1.解方程组

思考:能否使两个方程中x(或y)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呢?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解方程组。

提问: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有哪些基本步骤?

三、练习。

1.P40练习题(3)、(5)、(6)。

2.分别用加减法,代入法解方程组。

四、小结。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法,代入法有何异同?

五、作业。

P33.习题2.2A组第2题(3)~(6)。

B组第1题。

选作:阅读信息时代小窗口,高斯消去法。

后记: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

本文由用户糖娃娃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45678.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