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市建设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教育强市建设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篇一

教育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自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的通知》(省委办[1998]47号)以来,我市经过全面发动,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使全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于xx年3月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使**跻身于省教育强市的行列。通过省委、省政府教育强县命名(浙委[xx]4号)两年多来,我市立足于新的起点,以更高更严的要求对照《xx年**省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寻找差距,分析原因,落实措施,努力整改,不仅使原来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达到评定标准,而且使已经通过验收的23项指标的达标水平又在原来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概况

**地处**省中部,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现行政区域划分为10个镇,4个街道,总人口56.03万,是闻名全国的“百工之乡”和“五金之都”。xx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1.72亿元,财政总收入26.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995 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连续5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市)。

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革和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中8所(其中综合高中2所),职业高中4所,初中18所,小学63所,特教学校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电大**学院1所。全市在校生高中15118人,初中22478人,小学50095人。学前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现有幼儿园167所,在园幼儿27131人。教师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逐年提高,现全市在职教职工5176人。

通过教育强市评估验收,标志着我市教育事业已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成功创建教育强市而满足,而是以此作为发展优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新契机,再一次将创建更高水平的教育强市作为奋斗目标和不懈的追求,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全市工作重点,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打造和谐教育,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发展内涵更为丰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誉度不断上升。

二、在巩固创强成果的基础上创优

(一)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抓整改

通过教育强市验收后,市委市政府在肯定我市教育创强成绩的同时,更多地看到了差距和存在的不足。为确保整改提高目标实现,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创建领导班子不散,工作力度不减,做到整改单位、内容、责任、期限四落实,全力以赴确保整改到位并全面创优。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教育创强时的职责分工,确立专人负责,使教育创强整改的后续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评估验收时认定为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即第7条:“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的比例不低于85%,各类学校中有一定数量的省示范性学校”,第14条“学校生均用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专用多功能教室、体育场地、教学仪器、音体美劳卫器材、电教设备、图书和计算机配备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达标难度大:一是投入资金多,二是政策性强,三是涉及面广。为此,我市再次明确了政府在建设教育强市中的主体地位,落实教育部门具体抓,各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从而形成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共兴教育大业的局面。市政府将整改指标及要求分解到有关镇、街道和学校,镇、街道各自按照职能与学校共同制订行动方案,全市再一次掀起创建高潮。规划、设计、国土、财政、环保、公安、安监、城管、金融等部门多次联合办公,集中解决了规划设计、用地审批、环保评估、消防设施、资金投放等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联合承诺建立教育强市工作绿色通道,只要符合政策的事随到随办,不拖后腿。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有关部门的整改汇报,检查整改进度,评估整改质量。《**日报》、**电视台经常刊出宣传教育的专栏、播出教育强市再创优的专题。在教育内部,教育局每年都把整改提高列为重点工作,每学期组织专项检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以再创优再提高为目标,把创优与打造和谐教育,促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相结合;把创优与提高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创优与促进师德教风转变,优化教师队伍相结合;把创优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校品位相结合;使全市学校通过整改提高再上新的台阶。

(二)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机制促提升

教育投入是社会公益性投入,只有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才有保障。《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xx]43号)下达后,我市按照通知中规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下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永政[xx]4号)的文件,对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和运行作出了明确规定,使“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

公共财政挑起教育投入的大梁。保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撑。(一)市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xx年,我市财政经常性收入65280万元,比上年增长19.08%;当年市财政教育拨款35620万元,增长20.33%。xx年,我市财政经常性收入73363万元,比上年增长17.23%;当年市财政教育拨款42552.7万元,增长19.46%。(二)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小学xx年2478.02元,xx年3058.14元,xx年3833.56元;初中xx年3577.57元,xx年6279.64元,xx年7519.02元。(三)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小学xx年250.30元,xx年338.36元,xx年383.17元;初中xx年294.40元,xx年470.55元,xx年474.06元。(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xx年占2.1541%,xx年占2.2365%。(五)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我市xx年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0.29%,xx年为30.84%,xx年为30.96%。(六)xx年我市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639.99元,人均教育经费987.40元。xx年,我市总人口56.03万人,预算内教育经费44144万元,人均787.86元;教育经费总支出57150万元,人均1019.99元。两项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七)三项经费落实情况好。教职工工资(包括县级及以上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等)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做到通过市(县)财政足额统一发放到教师本人。“一公三保”等与本市公务员同等待遇,实际收入水平高于本市公务员。xx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政策,年终奖金纳入市财政预算。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励优秀教师到山区(老区)学校任教,市政府出台政策(永政办抄〔xx〕54号文件),从xx年1月1日起,对在山区(老区)学校任教的教职工任教期间实行每人每月200元奖励。前不久省政府出台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津贴(每月60-400元不等)正在得到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由市财政列入预算,xx年小学、初中分别为371元和429元,均超过省定标准。学校改造与建设资金由市(县)统筹落实:xx年为10286万元(其中市财政经费9334万元),xx年为16587万元(其中市财政经费12576万元)。(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杂费、课本费全部减免。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批转**市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杂费实施办法的通知》(永政办发[xx]124号),使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全免工作顺利实施。从xx年起,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全部免除。市政府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中央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xx]23号)和《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动态监控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库[xx]58号)规定的精神,迅速制定实施方案,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真正实枣子免费教育,11年上学期市财政支付义务教育学生教科书资金达824万元。

三、自查自评达标情况

对照《xx年**省教育强市评定操作标准》和评估验收组的整改意见,我们再

次进行了全面认真地自查,我们认为,我市xx年已经通过评估的的23条项指标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被认定为基本达标的指标(第7项和第14项)通过整改也已经达标。(自查自评达标情况说明附后)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未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今后在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二)学前三年教育,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管理有待于优化,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今后拟加大投入,重点建一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示范幼儿园以发挥其引领、提升的功能,使我市学前三年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30余万外来民工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数万外来民工子女的上学给**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压力,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镇(街、区),外地学生的急剧增加,无序流动以及学业基础不一等,使当地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较大的影响,如何合理疏导,规范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深入探索。

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手段,是综合国力的第一支柱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一直受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省教育强市复评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市委、市政府将一以贯之的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不动摇,继续做好硬件强、软件优、质量高的文章,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xx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自评报告 篇二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m来源

全力创建教育强市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 xx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自评报告

xx市人民政府

xx古称香山,自南宋绍兴 22年 (公元 1152年 )建立县制,迄今已有 850多年历史。 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市域面积 1860平方公里,辖 24个镇区,常住人口约 139万,流动人口约 120万。xx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是南粤大地一座蜚声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孙xx,中国早期著名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郑观应,“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郑藻如、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一代影后阮玲玉,著名导演 郑君里,世界冠军江嘉良等一代英才,都从这里走向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大舞台,在中国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宏伟画卷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 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xx人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成了xx人民开拓创新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xx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gdp连续5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10.1亿元,工业总产值 2014.4亿元,进出口贸易 156.2亿美元,财政收入34.5亿元。 全市外来投资企业总数达 4500多家,其中世界 500强企业有 20多家在xx落户。xx市委、市政府历届班子高度重视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 10月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经过 20多年的不懈努力,xx已基本建设成为一座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富裕安康的文明名城,现正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名人城市迈进。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xx教育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力以赴建设教育强市,将xx教育的综合实力不断推上新台阶,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到新高度。

一、深刻认识教育,超前规划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教育发展放在一个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才能对教育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只有把教育放在一个城市的追求目标中来定位,才能真正凸显出教育的价值。xx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内涵,就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和广东省委张德江书记的要求,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这对xx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说 21世纪初的前 20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机遇期,那么建设“两个适宜”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就是xx在这一战略机遇期的具体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

xx的城市发展定位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定位:必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确保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建构与协调发展和“两个适宜”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市委、市政府认为,从教育的战略地位看,教育是事关现代化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因此,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xx全面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其次,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建设“两个适宜”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要求xx必须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换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经济发展的转型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成批量地培养高层次的各类人才,而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则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成千上万的高素质劳动者。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而巨大的作用。今天的教育既是明天的经济,也是抢占明天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的前提和基础,是xx未来希望之所在。因此,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三,从教育的社会属性看,教育是各种社会要素的聚焦领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先进的教育能够培育先进生产力,传承优秀文化,优质教育 更是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市委、市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有决心、有能力创建教育强市。因此,建设一流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这样的宏观思考下,市委、市政府形成了以“五个一”和“五个不动摇”为核心要点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思路。

—— 五个一是:明确一个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抓住一条主线,以改革总揽教育工作全局,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服务一个宗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贡献;坚持一个中心,教育工作要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尊师重教要成为市委、市政府的优良传统;登上一个台阶,每届班子都要奋发有为,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阶段性重大问题,将教育发展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 五个不动摇是: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不动摇,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坚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创建教育强市,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的工作策略不动摇,以改革促发展,实现教育的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统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动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和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行为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主导动力不动摇,切实履行政府责任。

正是市委、市政府历届班子 深刻认识教育,超前规划教育,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市打下了坚实基础,xx教育留下了三次提速发展的清晰轨迹,也树起了前进中的三个里程碑。

—— 1988年至 1997年,投入近20亿元,用 10年时间普及了从小学至高中的 12年教育。 1995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 率先提出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 1996年xx被评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 1997年xx被省教育厅定为全省素质教育实验市。实现了xx教育的第一次提速发展。

—— 1997年至 2014年,xx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高水平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普及学前 3年教育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为重点,实现了xx教育的第二次提速发展。 1998年普及了从学前 3年教育至高中教育的 15年国民教育; 1999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同年省教育厅在xx召开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现场会,确定xx市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试点市。 2014年,xx再次被评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

—— 2014年 5月至 2014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吹响“创建教育强市”号角,xx教育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xx教育实现第三次提速发展。以今天的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为标志,xx教育树起了自己前进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xx教育三次提速发展,特别是以创建教育强市为阶段性目标的第三次提速发展,将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变为现实,将xx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取得了六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一)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协调发展,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基础教育发达,普及程度高。全市共有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幼儿园) 750 所,在校中小学生(幼儿) 457082人。其中幼儿园 411所,在园幼儿 67015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 96.5%;小学 230所(包括 30 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 2261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 100 %;初中 69所(民办 21所),在校学生 97370人,高中阶段普及率达 95.8%;普通高中 23所(民办 5所),在校学生 35372 人,高考升学率达 93.85%。二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继 2014年设立电子科技大学xx学院后, 2014年广东药学院新校区落户xx、火炬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办。 2014年,从奠基到投入使用仅用不到 6个月时间,创造了“xx教育速度”的xx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建成。目前,xx 4所全日制高校在校学生达 15039 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41%,高等教育开始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全市拥有职业高中(中专) 16所,高级技工学校 1所,在校学生 31205 人。近3年来,普高和职高的招生比例一直稳定在 52:48左右,实现了普教和职教的协调发展。三是特殊教育体系完善。市政府投资 3200多万元新建了市特殊教育学校,第二期再投入 2014多万元建设市残疾人培训中心,全市“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 96.1%。四是成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全市拥有成人高等学校 1所,教学点 8 个,在校学生 5322 人。还有 24所镇(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 300多个培训机构。 2014年以来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年培训量每年超过 20万人次。

(二)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重大突破,教育发展更加均衡。从 1997年至 2014年,全市总投入 20多亿元,撤并了 180多所中小学,扩大校园面积 4000多亩,建筑面积超过 120万平方米,一批批现代化的新建学校拔地而起,成为xx教育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教育教学手段基本实现现代化。近5年来,全市投入 3亿多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市中小学(含民办学校) 100%装备了计算机室,共建有计算机教室 513间、电子阅览室 173间、电子备课室 196间,计算机人机比由 2014年的 20: 1提高到目前的 7.6: 1;全市已有 263所学校(教办)实现了光纤连接,建立了 184个校园网, 100%的学校实现了“校校通”。

(四)优质学校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大大舒缓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近3年来,全市投入 5亿多元创建国家、省、市级等级学校, 目前,全市公办中小学共有市级以上等级学校 219所,约占公办中小学总数的 77.4%,其中小学 145所,占小学总数的 72.5%;初中 43所,占初 中总数的 89.58%;普通高中 16所,占高中总数的 88.9%;职高 15所(含中专、中技),占职高总数的 88.2%。中小学优质学位覆盖率超过 80%。

(五)教育教学质量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一。近年来, 凡涉及教育质量的标志性项目:高考、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学生运动会、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xx均处全省三甲之列。

2014 年全国普通高考xx本科以上录取率高达 44.4%(全省 35%),在 21个地级市中名列第二;免试保送生人数连续四年保持全省前三名,今年免试保送生 34人,占全省 224人的 15.2%;全市 10128名学生参加高考,录取 9508人,总录取率达 93.85%。

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连续 10年保持全省三甲位置。 2014年,全市有 62人在全国中学生奥林 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名列全省第一。其中 xx纪念中学周芳颉在第 3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金牌。 2014 年广东省奥林匹克信息学(计算机)竞赛,我市第三次取得团体冠军。

第五、六、七届中学生运动会,我市团体总分获得“三连冠”。 2014年广东省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我市中学组和中职组代表团团体总分在全省分别名列第三和第一 。

今年 5月,广东省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我市举行,全市获得了 13个一等奖, 26个二等奖, 12个三等奖和 3个优秀组织奖。一等奖数量和获奖总数均名列全省第一。

(六)教育强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市 24个镇区(其中南朗镇纳入火炬开发区组团发展,进行资源整合, 由火炬开发区托管)有 19个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省教育强镇已达 82.6%。

二、下定志在必得决心,采取攻坚破难措施,推动“创强”工作全面提速

xx教育发展至 2014年,虽然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但对照省政府提出的创建教育强市要求尚有不小距离,当时全市仅有一个省教育强区(火炬开发区),“创强”工作任务艰巨,困难重重。面对挑战,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决心全力以赴创建教育强市,推动xx教育跨越式发展,加速xx教育现代化进程。 2014年 5月 26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创建教育强市动员大会,决定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力度和决心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于 2014年建成省教育强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出,要把创建教育强市视为执政为民的民心工程来抓,要将能否成功创建教育强市作为衡量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

“创强”动员令发出后,xx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狠抓教育强市创建工作。

(一)多点切入,多管齐下,形成创建教育强市强大合力

为了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政府责任,切实保障“创强”进度,市委、市政府推出八大措施,建立了八项制度。

一是明确奋斗目标,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建设教育强市、强镇(区)纳入本届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确保“创强”目标如期实现。市动员会后, 24个镇(区)在一个月之内相继召开了创建教育强镇(区)动员大会,制定创建教育强镇(区)工作计划,排出“创强”时间表。全市形成了先进镇区加大力度,欠发达镇(区)不甘落后,你追我赶创建教育强镇(区)的大好局面。二是切实加强领导,实行“创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市长亲任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组组长,常务副市长和主管教育副市长任副组长。全市各镇(区)党委书记、镇长(区办事处主任)分别担任创建教育强镇(区)领导小组正、副组长。“一把手”负责制,使“创强”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市委崔国潮书记十分关注“创强”工作,亲临xx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地视察、了解进展情况,亲自主持召开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座谈会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陈根楷市长 10次到教育局,亲自了解“创强”进度和困难,亲自部署重点工作,亲自推动重大工程的全面落实。三是明确“创强”责任,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制。市委副书记任实绩考核领导组组长,主管教育副市长任市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创强”工作实际进展即为教育工作实绩。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在“创强”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督导、推动作用。四是及时破解“创强”工作难题,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和联合办公制。市成立了由市府办、教育局、财政局、规划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农业银行等部门、单位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直接下到镇区联合办公,凡镇区“创强”工作中出现的规划、用地、资金等问题,及时解决。五是确保“创强”工作进度,建立重点工程督查制。市政府确定中小学布局调整、信息化建设、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为“创强”工作三大重点督查项目,由市府督办科会同市教育督导室每季度督查一次,督查情况直接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六是确保“创强”工作优先,建立重大议题“快速通关制”。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研究教育工作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部门联席会议就达 20多次,几乎每个月的市府常务会议都有教育的专题研究,而且对教育的经费、规划等问题更是优先考虑,优先安排。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市政府在财政预算之外,为“创强”追加的各项经费总计达到了 1个亿。七是激励创优争先,建立教育强镇(区)奖励制。市政府在对各镇(区)进行专项经费资助的基础上,出台奖励措施,凡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区)的镇(区)发给奖金 25万元。八是加强舆论导向,建立“创强”宣传部门联动制。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连续 3年将创建教育强市列为年度宣传工作重点,电视、电台、报刊、信息网等各大新闻媒体分专题、多角度对全市创强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宣传,创建教育强市迅速成为全市人民关注的焦点,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 八大措施同时推动,xx迅速掀起了创建教育强市的高潮。

(二)超常规加大教育投入,为创建教育强市提供刚性保障。

创建教育强市投入是关键。市委崔国潮书记指出,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教育投入一定要有强度。陈根楷市长提出,创建教育强市不能等距离追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一要舍得投入,二要超常规投入。市委、市政府决定,“十五”期间每年提高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 1-2个百分点。 2014年更明确提出,市教育经费投入要达到财政支出的 25%以上,镇一级教育经费的财政支出不低于本级财政总支出的 35%,而实际投入则远远超过这一规定。

—— 1999-2014年全市教育总投入近90亿元,仅 2014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 18.38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11.46亿元,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 27%。

—— 2014-2014年设立市级“创强”专项经费。其中中小学布局调整每年 1000万元、教育信息化每年 1000万元、中小学等级学校建设每年 500万元。

——镇(区)集中财力投入“创强”。全市 19个成功“创强”的镇(区)平均投入达到 2亿元以上,投入强度达到可支配财力的 50%以上。如 小榄镇“创强”经费高达 5亿元。

——改革投入机制,融资筹措 “创强”经费。在教育专项经费使用上,我市将调整学校布局的 3000万元专项经费,全部用来贴息,从银行获得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贷款 4.1亿元。信息化建设采取“卖方信贷,一次装备、三年还清”模式,市每年 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贴息, 3年时间装备了近2亿元信息化设施设备。

快速投入、集中投入、高强度投入,为xx创建教育强市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教育综合实力

创建教育强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xx以抓关键问题为着眼点,以抓重点工作为着力点,全面实施“六大工程”,攻坚破难,迅速增强了教育综合实力。

1.启动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调整中小学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创建教育强市的重点工程和关键性工作。xx规划超前,起步较早, 1997年,我市就全面启动了调整学校布局、建设规范化学校工作,并于 2014年完成了第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全市投入 10亿元,撤并了近100所中小学。 2014年, 市政府又 出台《关于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启动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结合创建教育强市工作,市政府出台了三条硬措施:一是明确规定,中小学布局调整没有完成的镇区不能申报省教育强镇;二是调整用地指标,优先解决教育用地,优先办理征地、报建手续,免收市级征地办证费用;三是市财政贴息,协调镇区向银行融资,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三招齐下,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空前加大, 2014— 2014年我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涉及 241所项目学校,全部按照省、市一级学校标准建设,小学占地 40亩以上,初中占地 100亩以上,全市投入资金 11.2亿元,建筑面积 767219.42平方米,新征地 2794.72亩。通过新一轮布局调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接近,均衡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

2.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抢占教育发展制高点。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和重要特征。我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抓得早,抓得实。 1999年 1月,我市被广东省确定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两个试验市之一。 2014年,又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同年 6月我市建立了全省首个教育城域网 ——xx市教育城域网和地级市首个教育信息网 ——xx教育信息网。

在信息技术装备建设上,近5年来,全市总投入已突破 3亿元,装备水平居全省领先位置。更重要的是 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和教育教学软件的研发工作取得可喜成绩。xx市教育信息网 日均发布新闻信息达 37条,提供的资源库素材峰值容量达 1100g,日均浏览量达 200g,内容覆盖小学至高中的所有学科 。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我市自 2014年起,已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小学三年级以上至初高中开课率均达 100%。 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管理、教学管理、辅助教学、学科整合和办公自动化方面也得到充分应用。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信息技术实验学校 3所,省级 14所,市级 52所。为适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全程运用,我市教师计算机应用培训连续进行了 3年,全市教师参加广东省计算机初级考试合格率达 100%,中级考试合格率达 88%。

3.实施优质学校建设工程,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一是加快等级学校创建步伐。市政府设立创建等级学校专项经费,每年拨款 500万元支持镇区中小学上等级,近两年,全市新增等级学校 142所,等级学校比例已达到 77.4%。

二是启动示范性高中建设,做强、做大、做优普通高中。全市规划第一轮创建 5所示范性高中,目前,xx纪念中学、市一中、市华侨中学、市实验高中、桂山中学等 5所普高已启动申报工作,全市已投入近5亿元创建经费。

三是启动振兴初中行动计划, 全面提高初中整体办学水平。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学段,一直以来也是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对高水平办好高中教育形成瓶颈制约。 2014 年,市政府出台《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决定用 3年左右时间,以农村初中建设为重点,推进初中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全市所有初中达到市规范化学校以上标准, 80%以上的初中达到省市一级学校标准,确保每个镇(区)至少有一所优质初中。 为推动初中建设,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了初中建设专项经费 , 2014 年至 2014年每年 800万元, 4年 共 3200万元。市级各项专项经费也重点向初中倾斜。 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启动以后,各镇区迅速行动,掀起了新建、扩建初中学校,推动初中上等级的热潮。目前,全市已有 20个镇(区)共新建、扩建初中 54所,投入资金近8亿元。初中建设的全面加强,使初中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为办高质量、高水平的高中教育奠定了基础。

为了加速中学优质化进程,今年,我市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聘请由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华东 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玉琨领衔,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 18名教授、中学退休名校长 和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专家组进驻xx,对初、高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对口指导,帮助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此举被 陈玉琨教授誉为“开创了中国基础教育先河,并将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上一笔”。

4.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优化升级工程,服务xx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深刻认识到工业化城市必须有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作支撑。为此,xx采取了两头延伸策略,优化升级职业技术教育。一头向深度延伸,优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一头向高度延伸,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为此,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三条有力措施 :一是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有效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 1995年的 38所调整至目前的 17所(包括中专、中技)。同时,有计划地扶持市直属及部分镇(区)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好拳头专业,面向全市招生,为提高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基础。二是适应全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选择一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全面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加快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推广校企合作办学,推出“订单式”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活力。三是加大了等级职校建设力度。目前,全市 17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国家级重点中专 1所,国家级重点职中 4所,国家级高级技工学校 1所,省级重点职中 6所,市级重点职中 3所,等级职业技术学校达 82.2%。在优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我市切实加大力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 2014年xx火炬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开办,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已达 2700多人,预计 2014年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将超过 5000人。 2014年 12月xx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在崔国潮书记、陈根楷市长的亲自关心和直接推动下,投资 1个多亿,从规划、立项到开办招生仅用了 6个月时间,一所现代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拔地而起。学院目前已建成校区建筑面积 32014平方米,二期建设工程也已启动,计划 2014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 5000人。两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为我市大批量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5.实施“三名工程”,精心打造xx教育领军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工作的永恒重点。我们深知,一流的教育必须靠一流的人才来支撑。因此,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为教育构筑人才高地。为尽快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专家,我市全面启动了“名教师、名校长工程”,并期望通过名教师、名校长打造一批名学校。为使这一工作能产生实效、长效,xx搭建了五大平台,作为“三名工程”的基础性配套工程。一是搭建人才引进平台,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出台了《xx市引进优秀教育人才暂行办法》,为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育人才铺设了绿色通道。近几年来,全市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达 470 多人。二是搭建培训平台,提高教师专业水准。全市投入 1000多万元培训经费,在进行市内、省内培训的同时,特别注重境外培训,为教师拓宽视野。近年来,全市共有 160多名骨干教师分别派往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了培训。三是搭建竞赛平台,引导教师追求卓越。xx建立了全员、全目标(包括师德、理论素养、教学艺术、教学效果和经验总结)教学竞赛制度和以“面向全体,注重素质”为核心价值的全员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凡是教学竞赛或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等奖获得者,在符合师德规范的前提下(即师德一票否决),即认定为当年市优秀教师。并规定,凡教师业务性或专业性荣誉称号的授予对象必须是教学竞赛和教学质量评价的获奖者。四是搭建发展平台,为教师不断成长加注动力。我市为教师系统设立了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教育名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五级专业性发展台阶,确保教师从青年、壮年到老年,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发展的机会和台阶。五是搭建激励平台,鼓励优秀骨干脱颖而出。 2014年,我市制订了名教师、名校长评选奖励办法,经过层层评选,有 8位“xx市名教师”、 5位“xx市名校长”脱颖而出,受到了市政府的重奖(除每人颁发价值 5千元的金质奖牌外,还发给名师 2万元、名校长 3万元的奖金)。为了充分发挥名教师、名校长的作用,xx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他们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一是选派名教师作为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应学科的特聘教师;二是建立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并对名校长、名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给予经费资助;三是制订了名校长、名教师访问讲学制度。这些措施使名教师、名校长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上述五大平台落实“三名工程”,xx教育领军团队基本形成。全市现拥有省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专家 2名、特级教师 27名,国家级骨干教师 27名,市级名校长、名教师 1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 100人,市教坛新秀 500人。教师的学历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小学专任教师大专率达 85.4%,初中和高中教师本科率分别达到 75.8%、 97.5%,高中教师研究生比例达到 10.4% 。

6.实施扶困助学工程,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问题。

多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读书问题,把扶困助学当作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市委书记崔国潮同志、市长陈根楷同志多次指示做好这项工作,并带头向扶困助学基金捐款,还与贫困生结对子,勉励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自强不息,立志成才。 201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正式启动机制化、制度化的扶困助学工程,成立了由彭建文常务副市长任组长、主管教育和民政的两位副市长任副组长的xx市扶困助学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困助学基金,制定了《xx市扶困助学工作意见》、《xx市扶困助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xx市助学贷款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扶困助学配套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市统筹、分级资助的工作机制,对贫困学生实行全员、全程资助,实现无缝覆盖的工作目标。从 2014年起,我市每年通过财政拨款、红十字会捐款和福利彩票收入向扶困助学基金注资 200万元,同时大力发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踊跃捐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扶困助学活动。目前全市 扶困助学基金已 达 2014多万元,其中市级基金 1200万元 。为管好、用好扶困助学资金,我市成立了由主管教育副市长任 主任的xx市扶困助学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下设市扶困助学办公室(设在教育局),配备 3名专职干部,负责日常工作。市扶困助学办公室现已建立了xx市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库,统一管理全市贫困学生和受资助学生信息资料。 2014年 全市共有 6804名大中小学学生接受了各种形式的资助,实现了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辍学的目标。

(四)深化三大改革,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增强活力。

以改革促发展,一直是我市教育工作的主思路。近年来,我市主要狠抓了三个方面的改革。

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确保义务教育由政府办学为主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积极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民联办、私人办学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我市先后出台了《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的决定》、《转发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措施:采取经费资助、出租或转让闲置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新建、扩建民办学校,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落实民办学校有关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教育部门在业务指导、教师管理、质量评估、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的待遇;成立市民办学校设置评议审查委员会、在教育局设置民办教育管理科,加强对民办学校设置的资格审查和可行性分析,确保民办教育的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健全年审制度,启动对民办中小学办学水平的评估,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民办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每年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教育超过 1亿元,使我市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 , 全市有民办教育机构共 537个,其中民办幼儿园 171所,民办中小学共 56所,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 9所,各类培训中心 300个。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市的民办教育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均得到市民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2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激发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管理新机制。

( 1)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事管理新机制。 xx在多年实施“两聘两制,一包一奖”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于 2014年在全省率先对中小学人事制度从用人机制、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一是建立了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能 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教师由国家人变为单位人,打破了教师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二是建立了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评价方案,从职业道德、育人能力、工作绩效、教学风格与特色等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全程、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建立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教职工的奖金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挂钩。搬掉了“铁交椅”, 废除了“终身制”,破除了“大锅饭”,人事制度改革犹如一股源头活水注入了教师队伍,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责任心、紧迫感明显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大大提高。可以说,教育人事制度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改革,是对教育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省委政研室来我市调研后,对我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省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

( 2)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为促进校长专业化成长、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 2014年中小学人事改革的基础上,xx乘势而上,于 2014年又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了校长职级制改革。一方面,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根据校长的职业特点设置 10个等级的校长职级,根据校长的理论素养、学识水平、治校能力和工作业绩,对全市 261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职级评定;另一方面,提高了校长的待遇,校长按照相应职级和年度业绩评价可享受相当于教师年薪 1.5— 2倍的待遇,超出教师平均待遇部分由财政另行拨给。校长职级制改革,其意义和影响极为深远。一是脱离了“官本位”,回归了校长的本义和职业本位,强化了校长专业职能,促进校长向“学者型”、“专家型”角色转换;二是 10个等级的设置,为校长铺设了不断进取的阶梯,从制度上保证了校长的可持续发展,给校长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三是改革了校长评价制度,开启了探索校长成长规律的科研之门;四是理顺了校长与行政部门的关系,既有利于校长自主办学,又有益于提高行政效率;五是有利于校长的校际交流和区域流动。

在适度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的同时,xx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凝聚人心,吸引人才。 陈根楷市长多次强调,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不是政府对教师的恩赐,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xx 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从 2014年 9月起,实行公办教师工资统发,各级政府增加投入 5000多万元,使人事制度改革后教师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市政府规定了教师收入最低保障标准,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人均月收入分别为 2450元、 2650元和 2850元, 2014年全市教师月人均实际收入达到了 2959元。目前,市政府正在酝酿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 1998年xx实行了教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1999年实行了教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教师与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医疗待遇。为防止教师因患重大疾病而致贫致困,最近市政府倡议成立了“xx市教职工健康基金”,对患重大疾病的教师给予特别救助。我市还制订了三年( 2014-2014)基本解决教师住房困难的目标要求,采取货币分房、集资建房、购房补贴、自建房补贴等多种形式,为 11000多名教师解决了住房问题。最近,市政府又按人均 12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标准安排了 721亩教师住房用地,争取尽快解决所有教师住房问题。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早在 1996年,我市就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在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又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体现,要通过推进教育现代化来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

一是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切实抓好学校教育主体工程、家庭教育启蒙工程、社会净化工程。学校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机遇,以开展弘扬“新时期xx人精神”活动为载体,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了感恩教育、青年志愿者行动等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方面,我市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开展“走近家庭,同育新人”万名教师家访活动,开辟“空中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拓宽与家长沟通联系的渠道,有效调动了家长关爱子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我市还大力推广社区教育经验,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和机制。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成立了由 17个部委办局领导组成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协调青少年校外教育,制订了《xx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规划》。全市投入 2亿多元建设体育健身广场 ,其中中心城区建立了 5个高标准的全民健身广场,镇区和村、社区建有 228个中心健身广场 ,覆盖了全市 80%的居住社区。全市拥有中小学德育基地 9 个,校外活动场所 300多个。 2014年 3月,广东省教育厅在我市召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现场会,充分肯定我市政府统筹、学校为主、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建文明的社会化大德育体系的经验。 2014年,“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天津召开,市委副书记陆国良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介绍了xx的做法和经验。

二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多年来我市做了大量工作:更新教育观念,从源头上“减负”;改革招生评价制度,从导向上“减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提高效能上“减负”。 2014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统一思想认识,下大决心改变单靠加班加点、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教学观念,全面追求素质教育的育人质量;由主要依靠拼时间、拼消耗提高质量转到深化改革、借助教育科研提高质量的正确轨道,并采取严格的“减负”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我市还建立健全了中小学“减负”保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减负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这项工作,受到了省教育厅和来我市视察的省人大代表小组、省政协考察组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是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 国家新课程改革启动后,xx被定为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市,所有中小学一次性全面铺开。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xx以“既积极又稳妥,既符合规范又有xx特色”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切实做到了“三到位、三加强、一开发”。“三到位”是:经费到位,全市 3年投入课改经费 2014多万元,用于课改培训和实验;培训到位,全市教师全部先培训后上岗和上岗后再培训;实验到位,真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验证课程标准、教材建设的实际成效。近3年来,我市共发现了 200多个课改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 100多条改进建议。“三加强”是:切实加强教育科研、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目前,全市共有立项课题 200多项,其中省部级立项课题 30项; 校本研究课题逾 1000项,编写了一批有特色、有水平的校本教材。“一开发”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课题,对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开发,力求用 5-8年时间形成有xx特色的精品课程体系,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3年课改,成效初现,一大批成果应运而生: 20多人参与了国家新教材的建设; 9次省级以上的课改研讨会在xx召开; 80多个课题获省教育科研成果奖,其中一等奖达 14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去年 2 月, 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成功举办,宋海副省长、省教育厅领导对我市课改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xx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 《中国教育报》特别报道了我市的课改经验。

四是建立了完整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xx从 1997年开始就建立了分别以镇(区)教办、普通高中、普通中小学、教师个人为评价对象的素质教育年度评价制度,从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管理,素质教育科研,素质教育质量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奖励挂钩,这种以教育内涵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性评价,成为xx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xx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经验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2014年 6月,教育部在我市举办了首届全国省、地级督导室主任培训班,推广xx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经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全国 12家主流媒体纷纷刊载、报道了xx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该成果也两次获得省科研成果一等奖。

今年 9月,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同志考察xx,对xx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xx成为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示范市和实验基地。

回顾xx“创强”历程,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认识高度决定工作力度。崇文重教是xx的优良传统。 10年来,xx教育常抓不懈,一路快跑,就因为我们深谙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和作用,深知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必须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xx教育有今天的成就,取决于xx市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秉承了优良传统,对优先发展教育有高度共识。我市黄圃、三角两镇是经济欠发达镇,但他们不甘落后,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近高标准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 广大市民、海外乡亲、企业单位踊跃捐资办学,更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xx创建教育强市征途上,全市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尊师重教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真”“实”程度决定工作效度。求真务实是xx的行政风格。抓教育尤其应当如此,教育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战线长、见效慢,因此,抓教育无法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从基础做起,在“真”、“实”二字上下功夫。要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真情,切切实实把教育摆上党政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地抓条件、抓队伍、抓管理、抓科研、抓质量,必须真心实意办教育,真抓实干发展教育,求真务实改革教育,离开了真、实二字,教育工作就很难有实效、有长效,更难有跨越式发展。

(三)改革深度决定发展高度。敢为人先是xx的城市精神。身处变革的时代,只有勇立改革潮头,把发展纳入改革的视野,注入改革的元素,发展才能展现理性与活力。近年来,xx一直把改革作为主线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以改革总揽教育工作全局,先后出台了 20多份改革文件,在全国、全省率先进行了办学体制、投入机制、教育人事制度、校长职级制、初中建设、中学优质化工程、“三名工程”、素质教育评价、基础教育课程等一系列改革。正是这些改革卓有成效的推进,使xx教育基本实现了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协调统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协调统一,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始终认为,教育强市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因此改革促发展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教育长盛不衰,充满活力,才能造就今日之强,成就未来之更强。

三、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创建教育强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教育现代化没有终点,因此,教育强市也是永不落幕的民心工程。未来的xx教育将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目标,以“两高”(高水平实施素质教育和高水平普及 15年国民教育)、“两化”(教育发展均衡化和教育资源优质化)、“两提高”(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基本工作思路,牢牢抓住两大工作重点。

(一)抓投入,促进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力度不减,投入强度不降是关键。通过创建教育强市,我市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已基本实现,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仍一定程度地存在。具体表现在仍有 5个经济欠发达镇区尚未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还有一定数量的学校未达到市级等级学校的办学水平。xx的奋斗目标是,在今后两年内大力扶助 5个经济欠发达镇区创建省教育强镇,使xx教育实现高水平层次的均衡发展。

(二)抓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在品质。

推进教育现代化,内涵发展是核心。进一步壮大优秀骨干教师群体,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 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都是内涵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工作重点。适度调整工作重心,集中精力抓紧、抓实、抓好这些工作,切实提高xx教育内在品质和综合实力将是我市教育工作今后的战略重点之一。

乘着“创强”的强劲东风,展望“十一五”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xx人民将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再创辉煌,朝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对照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标准,我市进行了认真自评,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省验收标准,已经具备了省教育强市的条件,特提请省政府检查验收。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m来源

红旗学校创建新民教育强市自检自查报告 篇三

红旗学校创建新民教育强市自检自查报告 我校依据上级各部门关于创建新民教育强市工作方案的精神,对 照《新民市创建教育强市学校自评调查表(表三)》中的五项一级指标,二十二项二级指标,84条三级指标进行了逐条自检,对检查的内容做以简单自检报告。

纵观全局,我校对照自检自查的内容进行了解读,绝大部分我校都能达标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改进后完成达标。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填写反馈给上级有关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办学条件二级指标中的“教育设施”三级指标1中要求学生运动场地初中要有400米跑道我校没有,校内没有室内运动馆,需急切解决。大约资金200万元。此项满分10分,我校失分为7分。

2、办学条件二级指标八中的三级指标4,要求师机比达到1:1我校未能达到要求。现在我校有教师80人,用于教师的计算机是65台,尚缺15台。需用资金约7万元。

3、教育质量二级指标中的三级指标3、4项“运用外语会话好”和“运用网络学习”两项还有尚缺的地方,有待今后改进。

4、教育质量二级指标中的十九“国际交流” 由于地域差异,农村学校很少能与国际接轨,只能依靠电化教学了解国际相关信息,还有待于改进。今后应尽其所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国际交流。以缩短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此项工作我校得分为0.

此项自检自查满分为360分,我校自检得分332分,达标率为92%

红旗学校

创建新民教育强市自检自查报告

红旗学校

2014年4月29日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复查自查报告 篇四

泽林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复查自查报告

鄂城区人民政府:

泽林镇地处鄂州市南大门,武黄高速公路泽林站出口1公里就是镇政府所在地,镇政府离城区仅7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全镇人口45231人,国土面积76.2平方公里,辖区范围16个行政村。全镇19所中小学,其中初中2所,小学17所(含初小3所),在校学生8860人,其中小学5101人,初中3759人,教职工总人数486人,其中专任教师465人。

一、“普九”复查的主要指标巩固提高情况

1、普及程度。2014-2014学年度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102.8%,辍学率0.03%,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由原来的98.9%上升到103%,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由原来的3.65%降为2%,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仍保持100%, 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由原来的94.06%上升到96.1%。

2、师资水平。通过几年的努力,我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全镇共有专任教师465人,其中小学教师245人,初中教师220人,2014-2014学年度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由原来98.6%上升到10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63%,中小学校长全部持证上岗,合格率达100%。

3、办学条件。学校布局合理,校舍建筑坚固、适用,无危房。生均校舍面积小学6.9平方米,初中10.8平方米,生均校园面积小学34平方米,初中27.4平方米。在1999年“普九”复查达标的基础上,共投入129.2万元,使11所学校建起了微机室,2所学校建起多媒体电教室,4所学校安装了地而卫星接收站。同时,全镇投资7万元添置教学仪器、图书、电教设备和体音美劳器材。

4、教育经费。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822.9元,初中901.6元,教师工资计645万元,比上年增长10.2%。

5、教育质量。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而向全体学生,全而实施素质教育,全而推行新课程改革,全而启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一育手段,使教育质量大幅度、大面积提高。2014-2014年度中小学毕业率分别达99.73%和100%,中小学生各科成绩合格率达99%以上。

二、近几年的主要作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的优先发展摆在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通过1996年“普九”达标和1999年复查达标后,我们从没松劲,做到好中求优,优中求精。

为了迎接“普九”复查,镇政府成立了以杨全意书记任组长,杨树支付书记任副组长的“普九”复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村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就此项工作签订责任状,纳入年度考核。特别是学生控流、校舍改造等纳入政府每年需办的大事之一,作为政府的工作责任目标。同时还相继建立了镇“四大家”领导包点包校责任制,这些举措对巩固和提高全 镇“普九”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2、依法治教,突出重点抓普及

实现“普九”目标后,我们针对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受外在因素影响大,易滑坡,不稳定等特点,从防堵中学生辍学着手,以有关法律为依据,落实“三个到位”,巩固“普九”成果。

(1)坚持宣传工作到位,增强人们依法治教观念。春、秋两季开学后,我们充分利用三月和九月的教育法规宣传月,通过发文件、电视讲话,办宣传栏和展报等形式,重点宣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了一批克服困难送子女上学的典型,做到横幅上街、处罚规定上墙,义务教育法规宣传上板报,控流报道上报纸、电台,产生了良好

的社会效应。

(2)坚持政府的行为到位,加大执法工作力度。

一是政府积极帮助和支持教育部门抓“控流”,实行镇干部包村包校,将控流工作纳入年度责任目标,教育部门建立教育干事包全镇,校长和中心学校领导包校,教师包班包组的层层责任制。二是要求家长和监护人依法按期送子女入学,政府签发了《对不送子女上学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处罚的规定》,发到各村各组张贴。三是积极开展救助贫困生活动,镇党委颁布[2014]27号文件,建立“双扶”责任制,实施“希望工程”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每人每年拿出200元与贫困学生“结对子”帮扶,镇直各单位定点帮扶一个村的贫困生,企事业的老板和负责人每人每年拿出500元资助71名贫困生,楼下村每年拿出15万元全额减免本村学生的学杂费。

(3)教育部门措施到位,落实依法治教的责任。

全镇中小学全员参与,上下联动,多方防控,形成控流合力。镇中心学校将“控流”纳入校长责任制评估,与校长签订控流责任状,校长再与教师、班主任签订责任状,发挥各个层次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的各项规章,实行学生流失报告制度、义务教育通知入学制度、义务教育完成证书制度。严格执行收费政策,控制乱收费,对贫困生实行减、免、缓、保(由教师担保)等形式,确保每一个贫困儿童全部入学(全镇中小学每学期减免学费5.8万元)。注意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带动一大批教师积极做好辍学学生的劝返工作。

3、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实现教育经费的增长。

(2)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从1999年至现在全镇共投资伍百万元,加大对危房改造的力度,共对程潮中学、泽林中学、洋泽中学、大山小学、团结小学、陈桥小学、桐城小学、塔桥小学等8所学校的危房进行了大而积改造,消除了d级危房。新建了泽林中学、程潮中学、洋泽中学综合楼,泽林中学、泽林小学、程潮中学教师宿舍楼、大山小学、团结小学教学楼,投资近110万元,有11所学校建起了微机室,投资1.2万元,建立4所学校的卫星地而接收站,投入4万元,对泽小、楼下、泽中等各校功能室进行改造,添置设备,泽林中学建成校园局域网。我镇大力加强环境建设,使校园环境不断改善,有15所学校被评为市级绿化先进学校,其中泽林中学、泽林小学被评为花园式学校,全镇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4、搞好二项(业务、学历)培训,加强队伍建设。近几年来,泽林镇党委、政府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政治上关怀,在思想上帮助,在权益上保护,在业务上指导,建设了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立足“三个转变”,着眼“三个提高”,坚持“两个学习”,即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努 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专业水平和基本技能,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和政治学习,全镇中小学教师合格率不断提高。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们大力宣传政策,鼓励、督促学历未达标的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函授和自修等途径参加学历补偿教育。近两年全镇共选派8人参加湖北教院,湖北师范学院脱产进修。二是狠抓教师集训,使教师通过暑假和日常的短期培训,从整体素质上得到提高。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交流研讨,接受课改新信息,并 配合区教研室举办多次教学研讨会,同时鼓励教师撰写教改论文。2014年有129名教师的论文在12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三是坚持继续教育,对教师分批进行轮训,重点抓好校本培训,协助上级有关部门抓好普通话、微机、骨干教师、校长上岗及提高培训。2014年我镇普通话、计算机合格率均得到95%以上,50岁以下的教师继续教育达标率为100%。市教育局授予我镇中心学校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一育先进单位”称号。

5、深化教一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l)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2014年秋撤销了镇教一育组,建立了中心学校,对原教育组的人员进行合理分流,实行校长竞争上岗和教师聘任制,坚持双向选择。

(2)狠抓学校德育工作,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不断进行前途理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并专门开辟德育阵地,建立校园文化设施,建立社会、家庭及学校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为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几年来,全镇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达100%,无违法乱纪行为发生。

(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学手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经常组织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比武,优质课比赛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全镇中小学生合格率、优秀率明显提高。近几年,我镇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仅2014年全国理、化竞赛,我镇获国家级奖10人次,省级奖22人次。2014年、2014年初中综合评估,程潮中学、泽林中学均获全市第二、三名。2014年中考五率评估,程潮中学获全市第二名,泽林中学获全市第三名。

(4)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的教学思想。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镇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实践,课改工作多次受到省、市的好评,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突出“以人为本,培养个性”的现代教育思想,大多数中小学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快乐校园活动园地,全镇教育科研突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目前全镇已基本实现了校校有科研课题。2014年推荐给各级教育学会论文30多篇,有51名教师在省、市级优质课教案、论文、课件评比中获奖,其中有2名教师在全国新课程改革论文评选中获奖。

(5)五育并重,全而发展。全镇各中小学坚持开齐体、音、美、劳、技等课程,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控制作业量。学校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建“四队二组”,大力开展“快乐校园”课外文体活动,提升全体学生的体育、艺术水平,体育达标率达99%,健康合格率98%。

三、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我镇在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办好基础教育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了台阶,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不可否认,我镇的教育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学校发展不平衡,初中生控辍难度大,教育经费不足,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今后去克服。我们决心以这次“普九”复查为动力,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持之以恒,扎实苦干,使我镇的基础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泽林镇人民政府

二00四年十一月八日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篇五

教育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自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的通知》(省委办[1998]47号)以来,我市经过全面发动,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使全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于xx年3月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使**跻身于省教育强市的行列。通过省委、省政府教育强县命名(浙委[xx]4号)两年多来,我市立足于新的起点,以更高更严的要求对照《xx年**省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寻找差距,分析原因,落实措施,努力整改,不仅使原来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达到评定标准,而且使已经通过验收的23项指标的达标水平又在原来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概况

**地处**省中部,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现行政区域划分为10个镇,4个街道,总人口56.03万,是闻名全国的“百工之乡”和“五金之都”。xx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1.72亿元,财政总收入26.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995 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连续5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市)。

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革和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中8所(其中综合高中2所),职业高中4所,初中18所,小学63所,特教学校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电大**学院1所。全市在校生高中15118人,初中22478人,小学50095人。学前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现有幼儿园167所,在园幼儿27131人。教师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逐年提高,现全市在职教职工5176人。

通过教育强市评估验收,标志着我市教育事业已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成功创建教育强市而满足,而是以此作为发展优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新契机,再一次将创建更高水平的教育强市作为奋斗目标和不懈的追求,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全市工作重点,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打造和谐教育,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发展内涵更为丰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誉度不断上升。

二、在巩固创强成果的基础上创优

(一)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抓整改

通过教育强市验收后,市委市政府在肯定我市教育创强成绩的同时,更多地看到了差距和存在的不足。为确保整改提高目标实现,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创建领导班子不散,工作力度不减,做到整改单位、内容、责任、期限四落实,全力以赴确保整改到位并全面创优。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教育创强时的职责分工,确立专人负责,使教育创强整改的后续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评估验收时认定为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即第7条:“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的比例不低于85%,各类学校中有一定数量的省示范性学校”,第14条“学校生均用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专用多功能教室、体育场地、教学仪器、音体美劳卫器材、电教设备、图书和计算机配备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达标难度大:一是投入资金多,二是政策性强,三是涉及面广。为此,我市再次明确了政府在建设教育强市中的主体地位,落实教育部门具体抓,各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从而形成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共兴教育大业的局面。市政府将整改指标及要求分解到有关镇、街道和学校,镇、街道各自按照职能与学校共同制订行动方案,全市再一次掀起创建高潮。规划、设计、国土、财政、环保、公安、安监、城管、金融等部门多次联合办公,集中解决了规划设计、用地审批、环保评估、消防设施、资金投放等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联合承诺建立教育强市工作绿色通道,只要符合政策的事随到随办,不拖后腿。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有关部门的整改汇报,检查整改进度,评估整改质量。《**日报》、**电视台经常刊出宣传教育的专栏、播出教育强市再创优的专题。在教育内部,教育局每年都把整改提高列为重点工作,每学期组织专项检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以再创优再提高为目标,把创优与打造和谐教育,促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相结合;把创优与提高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创优与促进师德教风转变,优化教师队伍相结合;把创优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校品位相结合;使全市学校通过整改提高再上新的台阶。

(二)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机制促提升

教育投入是社会公益性投入,只有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才有保障。《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xx]43号)下达后,我市按照通知中规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下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永政[xx]4号)的文件,对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和运行作出了明确规定,使“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

公共财政挑起教育投入的大梁。保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撑。(一)市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xx年,我市财政经常性收入65280万元,比上年增长19.08%;当年市财政教育拨款35620万元,增长20.33%。xx年,我市财政经常性收入73363万元,比上年增长17.23%;当年市财政教育拨款42552.7万元,增长19.46%。(二)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 小学xx年2478.02元,xx年3058.14元,xx年3833.56元;初中xx年3577.57元,xx年6279.64元,xx年7519.02元。(三)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小学xx年250.30元,xx年338.36元,xx年383.17元;初中xx年294.40元,xx年470.55元,xx年474.06元。(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xx年占2.1541%,xx年占2.2365%。(五)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我市xx年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0.29%,xx年为30.84%,xx年为30.96%。(六)xx年我市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639.99元,人均教育经费987.40元。xx年,我市总人口56.03万人,预算内教育经费44144万元,人均787.86元;教育经费总支出57150万元,人均1019.99元。两项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七)三项经费落实情况好。教职工工资(包括县级及以上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等)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做到通过市(县)财政足额统一发放到教师本人。“一公三保”等与本市公务员同等待遇,实际收入水平高于本市公务员。xx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政策,年终奖金纳入市财政预算。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励优秀教师到山区(老区)学校任教,市政府出台政策(永政办抄〔xx〕54号文件),从xx年1月1日起,对在山区(老区)学校任教的教职工任教期间实行每人每月200元奖励。前不久省政府出台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津贴(每月60-400元不等)正在得到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由市财政列入预算,xx年小学、初中分别为371元和429元,均超过省定标准。学校改造与建设资金由市(县)统筹落实:xx年为10286万元(其中市财政经费9334万元),xx年为16587万元(其中市财政经费12576万元)。(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杂费、课本费全部减免。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批转**市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杂费实施办法的通知》(永政办发[xx]124号),使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全免工作顺利实施。从xx年起,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全部免除。市政府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中央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xx]23号)和《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动态监控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库[xx]58号)规定的精神,迅速制定实施方案,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真正实枣子免费教育,11年上学期市财政支付义务教育学生教科书资金达824万元。

社会资金发挥积极作用。**民营经济活跃,吸引民间资金投资教育,用社会资金回报社会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助推教育发展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我市由企业或个人出资金举办的明珠学校、古丽中学、丽州中学、龙川学校,不但有规模而且上等级;学前教育则基本上由社会团体或个人出资举办。

强化监管,保证投入发挥效益。近三年,我市学校建设项目多、投资大,为了使投入的资金安全运行,让有限的钱用到好处,用到实处,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市学校建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永教计[xx]7号);《**市中小学零星工程管理及资金管理试行办法》(永教计[xx]36号);《**市学校物品采购管理试行办法》(永教计[xx]20号)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工程管理,使学校的工程承包、物资采购等日趋科学规范,从而确保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了政府投入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根据永教计[xx]3号《**市教育局关于下发<**市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规划》的通知精神,xx年以来,全市共有42 所学校63个项目的食宿工程进行建设,截至2014年8月底,全市所有学校的食宿工程均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新楼、岩后、八字墙等山区学校的孩子也和城镇学校的孩子们一样可以在宽敞明亮的食堂餐厅就餐,在舒适整洁的宿舍里寄宿。全市新增学校建筑面积64856平方米,工程总投资7000多万元,近4万学生直接受益。城市化加快了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步伐,使城镇学校的学生急剧增加,我市把解决城镇学校新建、扩建、改建列为市重点工程,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近两年内先后完成了**二中、市教师进修学校、局属部门综合办公楼,古山小学、溪岸初中的新建和象珠小学、前仓小学、大徐小学,胡库小学等 14 所中小学的改(扩)建工程。人民小学、永二中附小、特殊教育学校、实验幼儿园、永五中的新建工程正在建设中。

(三)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力促城乡教育均衡

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加速教育资源整合。整合教育资源,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举措之一。xx年,我市比较顺利地完成了21世纪第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使小学、初中的校均规模分别达到579人和984人。紧接着在xx年上半年,我市又制订了《xx-2014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根据新的规划,到2014年,我市的小学将调整为55所,初中将调整为17所,另设普通高中5所、综合高中2所,职业高中3所。为使此规划早日实施到位,有关镇、街道、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到xx年底,我市有小学63所,比xx年减少8所,校均规模为756人,比xx年增加177人,初中18所,比xx年减少1所,校均规模为1124人,比xx年增加140人,中小学校均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 三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资源统筹配置的力度。一是对撤并的10所学校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根据需要统一调配。如古山镇的金川小学撤并后,其学生并入古山小学,而金川小学的图书、仪器、计算机等则配置到资源相对缺乏的世雅小学,使世雅小学达到办学水平等级评估aa级标准。石柱高中撤并后,其校舍分别划给石柱初中和石柱小学,使这两所学校很快达到了省一类标准化学校的标准。二是市财政重点投入学校的网络多媒体建设,使全市中小学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公文传输、信息报送、教育资源检索实现网络共享。三是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步伐,对不适应的计算机、语音设备、实验器材及时予以更换;四是资金支持力度加大,xx年以后凡列入教育技术

设备配置的农村中小学,其所需经费全部由市财政负担。五是市政府[xx]46号、[xx]35号、[2014]52号文件对市重点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上重点中学的政策更优惠,使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安心农村初中就读。六是从城区学校选派年轻干部、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到山区、老区、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这项工作已连续坚持4年,60多名城区学校教师在十几所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开展传、帮、带,有效地促进了这些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水平、教师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城区学校则主动与这些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大司巷小学、民主小学、人民小学、解放小学、高镇小学等学校每年都挤出一定的资金和物资支援结对学校的建设。

(四)打造公平教育环境,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近年来,我市围绕创建更高水平的教育强市,在推进教育公平,力促教育均衡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类教育发展更加协调,更具特色。一是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更加巩固。我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多年来都已处在较高的水平,其中,小学普级率100%,初中99.99%,初升高比例97.17%。在高度普及的基础上,我市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重点是不断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年来,我市减轻群众负担的重点对象是贫困家庭的子女、下岗职工子女、三残儿童少年、外来建设者子女,既保证让他们依法上学,又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以关爱。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行动”、“关工委助学行动”、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助学活动”、慈善总会慈善救助等群众性活动,使全市1000多名在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救助,三残儿童入学率100%;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义务教育中小学学生免除杂费实施办法的通知》(永政办发[xx]124号)精神,在全市中小学生免除杂费后,我们仍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对生活困难学生群体的帮助上。三年来,全市共有20142名学生享受教育券资助,金额达592.9695万元;有62857名学生享受营养餐工程的补贴,资助金额达62.85万元。对符合省市有关规定的外来建设者子女,我市一律给予他们与本市学生的同等待遇,借读费、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全部免除。今年8月,我市被授予省规范收费示范县称号。二是学前教育管理更规范,整体水平在提升。我市的学前三年教育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和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园格局。学前三年教育在基本普及的基础上狠抓管理的规范和整体水平的提升。①抓督查,以督查、评价为抓手,促进学前教育逐步走向规范;②抓评估,以上等级幼儿园评估为载体,促进学前教育机构自我加压,不断提升;③抓培训,通过园长上岗培训,幼师学历培训等促进学前教育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市电视台连续举办了3届的“阳光灿烂六月天”大型文艺晚会,受到社会高度好评;市广电局、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健康宝贝秀”比赛已连续举办了三年,并连续三年在省广播电视节目评选中获奖,成了**电视台的品牌栏目。今年“迎奥运,健康宝贝趣味运动会”更是精彩纷呈,全市5000多名幼儿报名参赛,盛况空前。三是高中段教育质量、办学特色齐头共进。经过几轮的教育布局调整,我市高中段教育的整体格局已定。作为五金制造业基地,我市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批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对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提高又非常迫切。为此我市以永一中、市职技校、市综合高中为龙头,实施高质量、有特色的高中段教育提升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市职业技术学校“坚持立足**经济,放眼职教世界,打造全国先进的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方向,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以培养五金机电人才为主的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数控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全国创建绿化学校先进单位、**省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该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突出的教学成果先后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教育部长周济、省委书记赵洪祝的高度赞扬;全国政协等300多个国内外考察团先后来校考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50多家新闻单位陆续前来采访、报道。学校先后荣获**省综合实训基地评估第一名,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评估第二名,金华市职教师生技能比武团体总分第一名,省政府连续三届授予该校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和省先进集体;校长华康清被授予“省功勋教师”荣誉称号。为使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技术学校,我市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加大了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扶持力度,两年共发放学生补助金 486.508万元,并向701名学生发放了70.1万奖学金。四是民办教育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发展。我市的民办学校通过多年的滚动发展,由创办之初注重量的扩张向追求高质量、有特色转变。截至xx年底,全市民办小学在校生2464人,占5%,民办初中在校生2602人,占12.3%,民办高中在校生5005人,占41%。民办教育良好的发展态势正成为我市教育新的增长点,明珠学校、古丽中学分别跨进了省二级和三级重点中学行列。五是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切实抓好成人教育。**市是**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试点县市,xx年因试点成绩优异获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等奖。三年来,我市不断推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转型学艺,通过镇、街道成技校、专业培训机构、社区学校等渠道培训,共有63385名农村劳动力通过一门或者几门专业技能培训,有17150人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参加这些培训的农民所需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市财政三年累计投入成教经费1500万元。初、高中学生是社会劳动力的有生力量,我市的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从xx年开始启动,每年安排500人参训,每人的培训费用在1000元左右,培训经费30%省拨,市财政负担70%。

(五)不断完善多元机制,致力发展优质教育

一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更加落实。先后出台了永政发[xx]45号《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明确了市人民政府对全市义务教育所担负的主要责任,镇、街道继续承担义务教育相应的办学责任,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义务教育实施中力所能及的作用,使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和优化,运行更为顺畅。二是教育内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全市中小学都设独立法人资格单位,减少中间环节,使原来由中心小学管理若干所一般完小的弊端得到较好地解决。三是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为更好地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镇、街道党委政府创建示范学校和教育强镇,市委、市政府对通过评估考核的省市示范学校、省市教育强镇,省市教育技术实验达标学校和省市绿色学校、省市各种等级的标准化学校分别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同时把创建绩效列入市委市政府对镇(街道)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和市教育局对所属学校领导的政绩考核内容。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镇(街道)党委政府和学校创优的积极性。到xx年底,我市共有省级教育强镇13个,占镇(街道)总数的92.9%,省标准化学校39所(2014年再增6所),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63所。中学省示范幼儿园2所,省示范小学7所,省示范初中11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所,省级中职示范专业基地4个,金华市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3所,规范收费单位34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市级绿色学校3所,正在申评的省级绿色学校的2所,金华市级绿色学校9所,正在申报金华市级绿色学校的3所。四是社会助教奖学机制逐步形成。天行集团设立的奖教奖学基金(每年10万元)已连续发放了4年;王力集团重奖高考学子,旅美华人设立的楼彦直奖学金、市人民教育基金会奖学、助学基金等都对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六)实施优师强教战略,促进区域教育不断增“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市以率先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培养、培训和引进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坚持不懈地抓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是当好教师的必备条件。大力弘扬敬业爱生的师德风尚,激励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使广大教师以德立教,终身乐教这是我市近年来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着力点之一。为此,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个人带生(家教)行为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优秀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职业行为,加强了师德建设,优化了教师成长的环境。

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师强教战略。为进一步优化我市中小学师资队伍,促进区域教育不断增“强”,我市从xx年就开始实施优师强教战略:一是先后出台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市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三年培训计划》、《关于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方案》、《**市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校本训练考核办法》等文件,对教师培训的目标和任务、形式和内容、考核和奖惩以及经费保障等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二是精心组织,认真实施。①培训好骨干,挑选好带头人。xx年起我市先后选派4名初中教师、4名小学教师、1名初中校长和1名小学校长参加省级培训;选拔48名初中教师、54名小学教师先后到金华市培训。市教师进修学校还从有关学校选拔了教学技能全面、专业知识扎实和理论水平较高的25名教师组成教师培训讲师团。②分层次培训。xx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中小学教师科研骨干培训班、青年教师提高班8期,参训人员335人,选送省市培训21人;名师、名校长培训、心理辅导教师高级培训、校长、教导主任上岗培训等11期,参训人员1766人;骨干教师培训和名师、名校长培训的经费近三年累计投入115.6万元。③全员培训。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三年来,全市初中、小学教师共3025人分阶段参加素质提升工程学习培训。广大教师通过《师德与教师职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课程的培训学习,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省、市培训统考和过程考核,第一次参训的625人,四科平均合格率为99.88%,第二批972人,四科平均合格率为100%,第三批1457人,合格率为100%。市财政为全市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额拨款,投入资金301.992万元。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我市委托国家行政学院对全市初中、小学的校长进行专业培训,使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大大提高。实施优师强教战略,使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01%,高标率为70.58%,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87%,高标率为60.39%。普高教师学历合格率94.61%,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92.88%。名师、名校长增量迅速,胡君亮、林爱娟、蒋巧君三位老师于xx年7月成为第九届省特级教师。

认真把好入口关,择优引进专业人才。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是中小学师资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市严把新教师招聘关,严格用人标准,坚持择优录用,通过利用媒体发布消息、公开考试范围、严密组织考试等程序,三年来累计招聘新教师400余名。xx年我市为解决部分农村小学尤其是山区学校师资匮乏问题,专门下达了招工指标,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25名,定向分配到农村(主要是山区)学校,并规定在服务期内不得调离,从而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矛盾。市政府还出台特殊政策,为学校解决特需师资难题。市职技校根据专业设置要求面向全国招聘汽车、数控、机电等专业课教师;永一中、永二中等校则面向市外择优招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骨干教师。优惠的政策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三年来累计引进教师30余名。

(七)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我市的教育科研工作以“强化意识,规范管理,提高素质,突出重点”为指导,力求在实用性、前瞻性、创新性上下功夫。市政府每年拨款20万元设立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出台《**市教育科研“十五”规划》、《**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办法》,从抓骨干、培训带头人入手,使学校有科研骨干、学科有科研带头人。自xx年以来,我市先后举办了6期教育科研培训班,10多位省教科院、浙师大、金华市教科所的专家、教授和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来永授课,使全市521名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不定期接受专家的培训和指导。市教科所还紧密配合金华市教科所“教育科研精品工程”的实施,每年选取有较高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课题,重点投入、重点指导,使这些课题很好地起到引领、辐射、示范的作用。在教育科研管理、成果鉴定、应用推广等方面,我市则以较为科学的评定考核标准,客观、公正、全面地进行量化考核,使教科研工作既有理论探索价值,又有实际应用意义。我市的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已在金华市推广应用。

xx年,民主小学被评为**省xx-xx年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人民小学、大司巷小学、市职技校、解放小学、民主小学等5所学校被评为金华市“科研兴校”示范学校;大司巷小学被评为金华市第四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市全面推进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金华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金华市第二届创新成果奖。《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获金华市首届德育成果精品奖;《面向新课改的培训者先行发展研究》获**省优秀科研成果奖。《**市全面推进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金华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金华市第二届创新成果奖。《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获金华市首届德育成果精品奖;《面向新课改的培训者先行发展研究》获**省优秀科研成果奖。《**市全面推进心理辅导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金华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金华市第二届创新成果奖。《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获金华市首届德育成果精品奖;《面向新课改的培训者先行发展研究》获**省优秀科研成果奖。朱振飞等三位老师被评为**省xx-xx年度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徐俊英等5位老师被评为金华市第四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三年来我市在金华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中成绩显著,其中xx年度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9个;xx年度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6个;xx年度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1个。获奖质量和数量均列金华市前茅。

截至2014年8月底,全市正在开展研究的课题共有33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6个,金华市级85个,**市级219个。

(八)注重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首位。

学校德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有鉴于此,市政府专门下文成立**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以便统筹协调。xx年6月永委办[xx]59号《关于转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协调党、政、工、青、妇、公安、司法、文化、体育、科协、教育等部门共同开展军校共建、警校共建、厂校共建,各方联动,共同参与。市关工委、团市委、镇、街道、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全市上下形成浓郁的德育氛围,使德育的路越走越宽,内涵越来越丰富,育人环境越来越优化。

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是学校。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学校做好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活动感知、专项训练深化等途径,使学校德育工作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市职技校开职教先河,实行职校生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表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根据相关标准量化评分,达到规定的学分,学生即可毕业。学分制的实施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受到社会的好评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全市中小学普遍为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真正体现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中学的科技活动周、实验学校的艺术教育周、方岩初中、桥下初中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师生广泛参与,家长涌跃参加,内容与时俱进和活动的前后相承为特点,既打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又为师生搭建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平台。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我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员工紧急行动,积极主动地捐款捐物,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全市学校共捐善款531.26万元。可谓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因势利导,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凸显。高镇小学不仅其开展的“唱响新童谣”活动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表彰,而且其师生创作合编的《**新童谣》还公开出版面向全国发行;华溪、南溪流域的学校开展的爱我母亲河、城区学校学生认养公共绿地等活动都是我市学校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努力践行道德规范的实际行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紧紧抓住时代的主旋律,结合学生实际,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不断拓宽德育渠道,探索德育工作新机制,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使全市学校的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卓有成效。

三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省、市、县有关单位命名的文明单位52个,巾帼立功示范岗14个;省、市、县表彰的教师120人次。

2、抓住课改契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使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落到实处,我市专门成立全市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监测机构,定期开展三项教学常规、阳光体育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对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市先后在实验学校、大司小学举办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暨校本课程教研现场会,通过试点学校的成果展示,教育专家的点评辅导,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全市现已有50多所中小学开发了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市教研室主编的地方课程已经陆续投入使用。大司小学和市机关幼儿园分别被评为**省第三批和第二批校本教研示范校(园),**四中被评为金华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第一批先进集体。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市教育局以“立足实践,讲求实效,致力创新,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开发智力、培养兴趣、挖掘潜能、发展个性、锻炼能力、激励创新”为目标,以“接触、贴近、体验、感悟”为方式创立“**市中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活动基地开设工程技术、金工、木工、陶艺、雕刻等20个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全市的初中学生和小学四-六年级的学生每学期都能在实践基地集中活动一周。

3、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xx年10月,**市成立“**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一管理、协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19个,使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步一步走向规范,走向成熟。到2014年7月底,全市有省级上岗证书的心理辅导员612人,居全省之首。24所学校心理辅导室已成为上等级心理辅导室;大司巷小学心理辅导室被评为省一级心理辅导站;6项课题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出版了《心灵阳光》、《心灵对话》、《学校发展性辅导》等专著,地方校本课程《心理健康与人生规划》开始在全市中小学使用;我市还成功承办**省第七届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中国教育报》以《心理辅导: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为题专门报道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4、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育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个性化的具体体现。我市的特色学校建设遵从“夯实基础,发展个性”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办好特色学校的特色之路。**一中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二中的“人文教育”、明珠学校的“潜能开发”、荷园中学的“美术教育”、高镇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中学、**三中的“社团活动”等特色教育项目,都已持续多年,且初显成效。**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学校根据孩子们不同的残疾障碍开设课程、培养特长,使孩子们在无声世界里体现到美妙的生活,在生活的逆境中扬起走向光明的风帆。该校“面向全体,五育并进;针对个体,突出一育”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4年4月,该校在金华市聋人运动员选拨赛上获得男子篮球冠军;同时乒乓球、羽毛球男女乙组的第一名均被该校包揽,还有8名同学进入前五名。在省第二届聋人运动会上,该校乒乓球队勇夺女乙团体冠军、女乙双打冠军,女乙单打冠军;羽毛球队喜获女甲团体冠军,女甲双打冠军和女甲单打冠军。参赛运动员不畏强手,奋勇拼搏,喜获乒、羽团体总分全省第一,金牌数全省第一,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被命名为**省教育科研200强学校的人民小学从优化管理入手,创新教科研工作机制,努力打造特色名校,大司巷小学重视基地建设,全面普及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学校乒乓球队11年获金华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团体金奖。为把全市特色学校建设引向深入,我市将对前两年已命名的特色学校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推广先进,使特色更突出,以便使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得到发展。

5、实施阳光体育工程,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我市从xx年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市里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教育、体育、团市委一把手任副组长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中小学以体育励志运动为主体的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带领、帮助和鼓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参与,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各校对每天1小时的学生体育活动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制订实施方案,确保计划、内容、时间、场所、指导老师“五落实”。去年3月27日,市教育局、体育局、团市委在市体育馆举行“迎奥运倒计时500天暨**市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城区中小学师生代表千余人参加主会场的启动仪式,全市所有中小学设启动仪式分会场,全市近10万中小学生共同见证启动仪式,全市上下进一步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我们的学校由此显得更加充满生机,我们的学生也由此变得更加朝气蓬勃。

6、创建平安校园,保障素质教育实施

以平安**创建为载体,加大平安校园建设力度。一是全市所有学校配备综治副校长;二是有关职能部门每学期都要组织校园周边环境联合整治;三是加强平安校园考核评估;四是司法部门开展送法律进校园活动;五是公安机关加大涉校案件查处力度,有警必接、有案必查;六是学校内部强化平安校园建设意识,安全工作领导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种安全制度齐全,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翔实;七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指导功能和监管功能,卫生监督、疾控中心、公安消防、安全监督等部门每学期都要开展专项督查。

增加投入,硬件优化保平安。xx年上半年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全市学校开展教学场所、师生宿舍、餐厅的消防通道、应急灯、灭火器等进行专项检查,缺、损的一律按设置标准重新配置,所需经费由市财政负担;xx年全市学校开展重点部位电子监控设施专项检查,其防盗设施和监控装置的投入统一由财政买单;xx年我市在桥下镇、西溪镇中小学开展学生上学放学公交车接送试点,一年的试运行、学生方便、学校放心、家庭称心,市财政先期划拨试点经费85万元。全市全面实行学生接送公交化后的经费也将由市财政划拨。xx年全市所有学校都通过市“平安校园”的考核验收,**省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考核验收时,我市以较高的分数通过考评。

三、自查自评达标情况

对照《xx年**省教育强市评定操作标准》和评估验收组的整改意见,我们再

次进行了全面认真地自查,我们认为,我市xx年已经通过评估的的23条项指标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被认定为基本达标的指标(第7项和第14项)通过整改也已经达标。(自查自评达标情况说明附后)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未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今后在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二)学前三年教育,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管理有待于优化,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今后拟加大投入,重点建一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示范幼儿园以发挥其引领、提升的功能,使我市学前三年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30余万外来民工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数万外来民工子女的上学给**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压力,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镇(街、区),外地学生的急剧增加,无序流动以及学业基础不一等,使当地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较大的影响,如何合理疏导,规范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深入探索。

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手段,是综合国力的第一支柱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一直受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省教育强市复评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市委、市政府将一以贯之的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不动摇,继续做好硬件强、软件优、质量高的文章,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p

本文由用户苍笙踏歌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35360.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