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毛概论文范文2000字 大学毛概论文(精选10篇)

大学毛概论文(精选10篇)

毛概论文 篇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学年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论文 篇二

吴妍青 2010101624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当代中国继续把握和运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就要全面地勘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就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同时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做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

与时俱进精神要求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永葆指导思想的生机活力、永葆自身的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首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提升一个更高更广更远的高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我们的发展史,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领导人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才会在历史上遭受惨痛的教训。为了吸取教训,获得改进,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路线被重点提出来。在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都获得重大突破,重大进步。在重大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城乡社会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以及在国际上参与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都获得了最广阔的发展,这对于经济和生产力都有强大的推动力。另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这一思想路线,对于党的政治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是团结全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前提条件。我们干的是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对于别国的经验,我们又不能照搬照抄。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此外,它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知否的意义。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

在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才能走向更高的繁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文化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积极创新,以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其次,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于我们社会进步的全面推进也具备重大意义。实现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建设美好型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但是,要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的避免夸大、虚报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更广阔的开拓人民的思想,培养人民跟紧时代潮流的意念;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在社会要求创新的脚步下,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另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掌握了这一正确思想,人民的认识就会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进而站在社会发展与进步潮流的前列。在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时,人们也会谨记此思想,努力促成社会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我们在这以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会更有效果的进行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进而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和谐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促进社会的重大进步。

再次,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不仅对国家,对社会有重大意义,它对于个人特别是我们大学生的发展也占据着重要意义。我们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边缘,在我们的肩上,担负着重任。因为我们将是先进知识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路线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就我个人看来,当代的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免不了有迷茫,有困惑。倘若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思想,我们很有可能在大学生活中颓废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我们在选择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每个人的想法和价值观不同,二是在大学校园中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因此,具备实事求是的思想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大学校园中,开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大讨论和学习,是大学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创新精神解决当前大学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且,我们还能通过这一思想,在行动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规划好我们的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而这一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将来毕业后在工作领域上获得突破,有利于更好的关注我们的工作环境,注重我们的社会实践。还有,现在在当代的毕业生中,有很多人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心态,他们缺乏经验,又不肯从底层做起,导致就业比例的严重不协调。这种现象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我认为成才之路要依靠这一马克思想路线来给以正确的引导。每个人的请款都各有所不同,找出适合自己的才会是最好的。要不出差错的做到这一点,学习和运用这一马克思思想路线是我们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一切的实践证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于国家、社会、个人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在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小到个人的事业,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我们臾不可少的法宝。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包括我们个人,都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试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篇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确立的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经济制度以及包括各项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发挥了根本保障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征程中,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致关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并且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率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不断地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展现出的历史先进性、制度优越性和真正人民利益性,同时也要对制度的完善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还有待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完善。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

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既离不开道路作为实现途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同样也离不开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因为就国家制度而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要求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的规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实际深刻认识的过程。实践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长期的艰巨的和纷繁复杂的历史任务。一方面要明确,制度一经确立,就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性和固态化,必须从根本上毫不动摇地恒久坚持,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失去根本保障;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而且同样也需要制度创新,只有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地实现制度的完善,才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推进发挥根本保障作用。

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已经初步确立,中国正在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在看到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诚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困难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要卓有成效地破解这些新课题,不仅需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也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使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保障,而且也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再次,,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客观要求。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和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顾周围世界,有的国家盲目照搬别国体制制度模式,不仅造成“破而不立”,而且还导致了经济停滞、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实践证明,,必须立足于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最大的具体国情实际,“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要深化改革,更加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迸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除了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实行。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深刻而又意义恒远的革命,澄清和剔除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存在的各种偏差和谬误,使中国这样一个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思路上真正明晰,在对策措施上应对得当。

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 发展的重要途径,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实现制度完善的内容。任何社会制度形态在确立的初期都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矛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在一定条件下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原来适应的东西在新的发展变化了的条件下又会变成不适应的东西,因而,希图改革能够一步到位,一劳永逸,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要看到,改革至今我国已步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意味着如果不适时地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无法真正得以实现;所谓改革攻坚期,意味着不能坐享以往改革的“红利”,只有突破纠缠交织源自于体制机制的各种改革障碍性因素和“瓶颈”,才能够使改革得以向纵深迈进;所谓社会矛盾凸显期,意味着在改革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面前,利益关系在调整的过程中不可能保障所有社会成员都均等地从中获益,因利益失衡而导致的利益矛盾甚至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进而导致对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和期盼愈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 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要求,“以更大的 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包括: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 税收制度。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 工作法治化。”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加快完善 文化 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 环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 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总之,致关重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客观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毛概论文范文字 篇四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毛概政治课的学习

【摘 要】笔者经过大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习,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大学生分析和解释如何更好地进行毛概课的学习。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毛概课;学习方法

一、前言

相对于研究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和研究个体发展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种介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的中观理论,它所研究的方面是群体心理对个人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反作用,最重要的一个研究变量就是情境,情境的改变也许会使个体发生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变化。在专业课和毛概课这两种不同的情境下,我们是否会因为情境的改变,而对这两种课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发生改变。同样,在毛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会受到其他人和事物影响,而对毛概课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我们对毛概课的认知,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通过社会心理学中的几种理论,我们也许会对毛概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好地认识和理解。

二、社会交换理论

霍斯曼借助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提出的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社会交换理论。

他认为,社会人际关系的产生源于个人对利益的需要,而个体通过不断连结和强化的心理机制,往往会选择与给予他最大收益的个体进行社会人际互动。

虽然这个理论严重的弊端在于把人的行为归因于简单表层的利益所驱使的。但是理论也说明了其中存在的一定关系。比如,我们的毛概课就是如此。学生在制定未来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时,会发现一些自己所需要准备的方面和方向,比如考试排名,社会经历,外语能力,专业资格认证等等,而我们毛概课给学生带来的利益却并没有那么多,或者说没有那么现实和直接,以至于学生把关注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其他方面。所以说,学生在其他方面做出了努力时,并且得到的回报会更多,从而产生了积极的情绪和正能量,并加强在这方面的学习行为和活动,由此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学生在一方面做出努力却没有太多回报,甚至没有一点收益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态度,并产生一种认知和想法:“无论我做这件事是多么的投入,都是徒劳的。”,由此进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本质上,基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有欲望的,不可能万念俱灭,所以社会交换理论的提出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学生和毛概课之间的良性互动就在于,毛概课给予学生的积极影响和学生积极反作用于毛概课的学习这双方面长期互惠关系的保持。老师可以通过增加毛概课的学分,成绩关联入党资格,考研分数增加比例等方式让学生发现毛概课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的必要性,从而使其重视毛概课并加大学习的力度,以得到更大的回报。

三、社会同一性理论(自我类化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交换的双方只是涉及单独的个体和毛概课之间发生的关系,但是学生对待毛概课的态度并不是只取决于个人的认知和态度,还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含义就是个体对待自己的认识和自己所属于一个群体的认识的一致性。当个体主动地或被动地加入到一个社会群体中,这个社会群体普遍的一个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情感,行为和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植入到每个个体的态度,情感,行为和价值观中。同样另外一种认知理论――自我类化理论,也是提出这种类似的观点,即个体主观上把自己类化到一个社会群体中,与这个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同化,与社会群体外部的成员异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在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同宿舍的几个学生最后的考试排名基本上临近的,这就说明了这种社会同一性理论和自我类化理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我们毛概课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对待毛概课的态度和认知都会受到舍友,同学,朋友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如果他人认为毛概课的学习没有意义和价值,自己也可能受到其干扰;如果他人认为毛概课的学习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并付诸于行动和努力,则自己也会受到这种榜样的力量的鼓舞和推动。

另外,从比较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跨文化间心理特性的差异更会对中国的大学生关于毛概课的认知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由于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其价值观信奉的是一种个人主义,而中国的价值观则受到集体主义的影响,所以这种传统文化使个体根深蒂固地,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即使当个人同一性与社会同一性发生分歧时,最终个体也基本会被社会群体所同化。这种去个性化的本质也就是导致了中国的大学生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原因之一。所以,当我们面对毛概课的学习时,要尽量避免他人言语上,行为上的阻碍和干扰,因为每个人的发展历程都是独特的,唯一的,都需要自己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以及对待他人和事物公正地评价和思考,要排除社会群体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心理。

这种社会同一性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只有当我们积极面对它,努力克服和避免其中的消极方面,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中的积极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对待毛概课的学习可能就会有一种更好地认识。

四、社会角色理论

相比较前两种理论,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更宏观的理论体系。它的核心在于,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多方面的社会角色,这种社会角色并配有相应的地位,行为方式和态度价值观。在这种固定的社会结构模式中,每个人都应该根据其社会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和产生相应的态度。毛概课就好比是一部戏剧,学生是演员,毛概课老师是导演,课堂环境是场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和规范是剧本,这部戏剧的精彩与否就在于各社会角色是否对其角色有着清晰准确的理解,以及与其他社会角色发生良性的社会互动关系。

所以,当受到一些方面的影响时,当本应该出现的角色期待没有出现时,个体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就好比是毛概课的学习与其它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的限制所产生的矛盾,一个学生要兼备几种社会角色,如何让几方面都得以兼顾是一个需要反思的地方。

在社会角色理论中,有一个积极的概念是角色创造。我觉得,角色创造是十分有必要运用到我们毛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构建一些新的社会角色,并改善一些新的社会环境,即在毛概课上创造一些新的学习方式。讲授的角色不再单单是老师,讲授的方式不再单单是讲义,这样一种多方式的毛概课学习,可以让我们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对毛概课精髓的理解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激发我们学习毛概课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社会学习理论

在一定程度上,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也会对我们毛概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所以说,在毛概课上,我们也可以树立榜样的带头模范作用,通过奖励等方式让每位同学都向榜样的学习中,提高对待学习毛概课的热情。

总之,从社会心理学中的几种不同导向的理论来介绍了它们对于我们大学生学习毛概课时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及其我们如何从根本上,内心驱动的条件下学习毛概课,希望读者可以有所启发。

毛概论文 篇五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姓名:张军 学号:0904240132 毛泽东可能治国无方,但战争时期的著作绝对是值得拜读的。前几日,读了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颇有感触,这一见解不仅适合那个时期,同样适合当今时代。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开篇就“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疾声呐喊,并疾呼“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的确,在那个时代,正因为“瞎说”,导致了“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从而导致了党走了许多弯路。毛泽东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即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调查,在当时对党是有巨大意义的,可以这样说,如果党仍然坚持本本主义,那党必将失败,可能今天当家的就不是共产党了。毛泽东在文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比如说针对上级指示和书本上的理论一味盲目执行和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开出了一剂药方:“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里指明了共产党员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深入实际调查,时刻保证斗争策略的正确性!

有人会问什么是本本主义?本本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不对具体事务进行调查,单纯地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书本上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否定切身实践,注重实际调查。党的历史上,本本主义给党的建设和革命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革命之初,有些党员学习苏联采取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结果失败,这是为何?正是本本主义带来的结果,一昧地相信书本上,相信之前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不切身实践,投入到调查中,才导致败果。俄国当时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主要聚集在城市,而且一旦城市的变革必将引起农村的变革,所以说十月革命采取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但中国不同,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在城市中的力量颇为强大,而相比下在农村的力量较小,当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如果采取城市包围农村,必将失败。而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话,无产阶级可以在农村得到发展,进而可以攻下城市。由此可见,革命不能单纯地借鉴外国的经验,而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方针。毛泽东在文中也这样说道:“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文革中本本主义尤为明显,比如四人帮所谓的“最高指示”,不管说的对不对,首先要求你坚决信服并完全执行。谁怀疑谁是敌人,要被已经失去理智的人民大众打死的。由此可见文革中本本主义的严重性之大。完全本本主义,认为领导说的话都是对的,毫不怀疑,更谈不上深入调查了。更让人可笑的是,后面还出来个“两个凡是”,可想人民群众已经麻木到什么地步了,把本本主义捧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这也与毛泽东这篇文章中的“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慢的最妙办法”不谋而合!

试想,如果本本主义一直这样盛行下去,不考虑实际情况,完全听从书本,经验,那中国必将亡国。很幸运,出来了邓小平,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进而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本本主义,发出了“改革开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进而国家得以强大!

其实本本主义并非毛泽东时代的产物,很早之前就有了。大家都听过“纸上谈兵”,“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可以这样说,这两个都是本本主义危害的典型事例。赵括只知照搬书本,不深入调查地形,了解敌人的情况,只知道运用兵法所说的来布阵,来战争,结局必将以失败告终。同样地,马谡可谓是百年一遇的奇才,不仅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站为下”的攻心策略,而且针对蜀国“兵马疲惫,民怨沸腾”,马谡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但亲身守护街亭却以失败告终,不免可惜。但细细想来,结局早已注定。马谡的问题不在于饱读兵书,而在于死读兵书。虽然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但马谡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仅仅依兵法所言,殊不知兵法也要考虑实际情况,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扎寨于山顶,必将一败。

不管是古代,还是如今,一个道理是明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单纯地凭借本本主义,不深入调查,得不出真理,更谈不上取得成功了。因为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了,任何事物都不会拘泥于现状,所以所谓的本本主义中的东西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改变,要想得到真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切身实践。《小马过河》的故事正是说明了这一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开动脑筋,反对本本主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身实践,方能取得成功!

最后以《反对本本主义》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毛概的3900字论文:浅谈《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课堂情景化教学 篇六

摘要:对于《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整个课堂比较枯燥,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巧妙地运用课堂情景化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以灵活的安排课堂内容,能增强《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情景 毛概 互动 素质

1 前言

《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大学课程的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的思想,将党的基本路线、理论、纲领以及经验教育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国情,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将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深切的应用到实际行动中。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降低。现在,怎么样提高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成为了目前各大高校的重要问题,要让学生逐渐的接受这门课,从而对其产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获得宝贵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入开展情景化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对《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

2 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2.1 教材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门教材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把握这门课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不仅要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还要全面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近年来党所取得的创新理论,这样丰富的课程内容,从古到今,从理论到现实,从政治文化到经济发展,社会上的一切问题都在这一课程有所涉及。一般而言,具有自己专业特长的教师都很难全面且深入的掌握这门课的全部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具有难度,对书本的内容很容易产生枯燥感,很难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了解到的社会问题都很难与课本理论知识相吻合,例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腐败现象及就业问题等等,这些与教材上所讲述的问题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开始学习这方面的课程的时候,学生就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电视、报纸或网络上也有了一定的接触与了解,这样不断重复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学习这门课产生了厌烦感,这样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学生缺乏对政治的认识与兴趣

一方面,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很多学生在对待学习上过于急功近利,对于那些专业课或是对自身未来事业前途有用处的课程,他们就会非常认真的去学习,而认为对自己没有用的课程就不去学。在很多学生的意识里,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是有很大差距的,专业课对于他们来说是未来事业的基础,对他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科目;相对而言,《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政治课只是一门政治的说教课,学生对其学习缺乏动力,因为很多知识都是显而易见或是重复的,对其提不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都对这门课程内容存在认识偏差及情感障碍,他们认为所谓的意识形态、政治方针等都是当官者的义务与责任,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基本的认识。

2.3 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课堂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经过调查研究,很多学生都一致认为对于他们学习兴趣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确实是有些老师的上课方式比较能够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有的老师上课就比较枯燥。每个教师的上课方式是不相同的,从而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相同的。

有的老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结构缺乏专业的认识,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很难抓住教材的内在逻辑以及精神实质,讲课内容不连贯,使得学生对知识更加模糊,很难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领会,这也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些政治老师思想比较保守落后,因此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只一味的按照自己的习惯与心情去教学,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只管自己在讲台上讲解,却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甚至有的老师还会传达一些错误的观念给学生,造成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这都是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结果。

3 实施课堂情景化教学的重要性

《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最核心的课程,综合着历史、哲学、思想教育、法律教育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对这门课有着很大的偏见,觉得其实用性弱,跟就业没有关系,因此缺乏学习兴趣,大多数都只是持着考试合格的心态在学习而已。为此,教育部与中宣部对各大高校提出了要求,全面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将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教师应该怎么讲好这门课,为学生构建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是大多数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合理的实施课堂情境化教学,不仅将这门枯燥的课程理论知识变得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保证。

4 实施情景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4.1 将图、文、音三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多样性与形象性,很难打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的心理研究报告指出,学生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里,大约只有30分钟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以往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保持这么长时间的注意力。这门课程属于公共课,以往的教学方式所能传达的知识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图、文、音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教学课堂上接受知识,能够很好的弥补教学缺陷。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再现教学内容,用视频、文字、音频与图片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很好的使教学内容实现情景化,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力,极大的扩展了教材的表现形式。其将文字合理、形象的具体化,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也将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毛概知识的时候,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经典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感受毛泽东同志优秀的指挥以及红军的英勇精神,使得学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4.2 改变教学模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创新水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对其发展有着很大的空间,不仅可以将纵贯古今与横跨中外的知识相联系,还可以将动态的大量知识运用超文本技术进行联系,不断刺激学生的视野。例如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将相关的资料做成课件,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从而亲身体验与领悟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符合大学生独立学习的个性,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表现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培养他们的政治识别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还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线性输出,还发展了开放性空间输出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设计情景与悬念,让学生有所意外收获,同时在获得知识的时候,陶冶自身的情操,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4.3 鼓励学生利用情景参与学习活动

这门课的另一教学理念就是鼓励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感知与记忆意识,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有关研究显示,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听觉能够记忆20%,从视觉能够记忆30%,而从视听二者结合能够记忆 75%。现代化教学技术注重对感官的激发,在课堂上多多开展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记忆,训练学生的思维,情景化教学对于增加学生的记忆是很有帮助的。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情景化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的魅力,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大好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记忆能力,文字、图片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发散学生的意识,激发他们的逻辑能力。

5 结语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教学的方式方法也会得到不断提高,但是这门课始终坚持的理念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努力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与进步而奉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探索和总结中,提升这门课的实效性。教师应该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学习而负责任,热爱教育事业,根据教学规律来开展课程活动,努力增强教学气氛,提高课堂的氛围,使《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门课具有最大的特性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这种理论有着其自身的魅力,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性,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在以后的发展中,努力发展这门课的情景化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燕琼。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若干关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6)。

[2]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3]楚凤梅。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4)。

[4]赵建建,黄冰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毛概论文 篇七

《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仰是价值观念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内化为国民信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国民信仰的几点建议”,从而使人们在内在观念的支配下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关键词: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

信仰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深层次反思和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是构建、把握理想信念的精神机制,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因此信仰对人类精神、心态、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引导意义。是否坚定科学信仰是全人类都在关注的问题。目前,由于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的削弱,国内不和谐现象、多元文化的碰撞与挤压,加上由“经济人”效应导致的信仰物化、信仰冲突、信仰缺失等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强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为培育公民社会主义信念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一、信仰是价值观念的灵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的灵魂则是信仰。“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1]价值观念是人的观念的一种,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的系统。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并发生作用是人们在长期的价值实践中不断地积累价值经验和知识的结果,是主题、人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在李德顺看来,价值观念的来源和本质是“人的灵魂的自我形象”。所以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他的深层精神面貌,决定人的深层面貌的不可能是人的某种知识观等,而只能是“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历史方位感”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同等功能的信仰。

信仰就是人们对人生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存在、性质、意义、归宿等重大问题的认定和确认,并以此形成人们的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对于终极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形成特定的终极价值观念。正是信仰的终极性,使得信仰居于价值观念系统的核心地位。价值观念是人类价值意识的观念形式。从观念形态的抽象水平和系统程度上,人们认为价值观念大体可以包括信念、信仰、理想和目标等几种形态。为了说明信仰是价值观念的灵魂,就要分析信仰、信念、理想三者的关系。

信念,即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地体验了怎样想和怎样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础上,自然地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当他人的一定总体性、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确立时,信念就成为信仰。

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一方面,信仰是一种信念,具有信念的基本特征,即对于某些尚未被实现和证实的客观状态、观念等的确信。正像信仰和信念都有“信”一样,不相信的东西当然不会成为信仰对象,另一方面,并不是任何信念都成为信仰,信仰是信念的一种特殊的、强化的高级形式。就像“仰”和“念”两个字的不同一样,信念只是一种意念,信仰则是一个整体性的精神姿态、一种综合的精神活动。只有关于极高或最高价值的信念才能够成为信仰。因此,信仰的实际功能强于信念的功能。

理想,是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它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未来的实际形象为标志,它为人的思想和活动及其结果提供着自觉的典范或“样板”。从内容上看,理想是信仰中最高(或极高)价值目标的具体形象,从形式上看,理想是知识逻辑和情感、愿望、目的等的统一,是对现实的反映和对未来的价值预测、价值导向的统一。理想的形成和对理想的把握与持有靠的是信仰。因为,信仰本身不仅具有理想所具有的目标性意义,而且它是理想所不具有的一种人类把握和持有知识以外的特别是关于未来的精神机制。信仰依靠它的终极性,能够将现实与未来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动力的功能而占据价值系统的鳌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内化为国民信仰

价值观念作为对价值意识的积淀,往往成为意识中深层的心理结构,从而升华为信仰。信仰以浓缩的形式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反映着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念。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存在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形式之一,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内在条件之一。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信仰是全部价值追求的指向机制、定向机制、导向机制,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不能没有信仰。重建信仰是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央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就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转型期间重建信仰联系起来了。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多元价值观念的有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是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引领和调解。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思想与信仰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长期信奉的理论。因此要与信仰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必须要和信仰联系在一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和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属于道德的范畴,更要与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人人都信仰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才能和谐。这四个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能为广大人民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就可能升华为全社会的信仰。

“法制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只有被信仰,才不至于形同虚设。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成为信仰,才能为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精神家园。从价值论角度阐释,认为信仰是“基于一种共同价值目标期待的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3]。信仰在人们的全部精神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价值观念中的最高形态,确定了价值世界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意义,成为了人类价值活动的向导和价值选择的依据。无论是当代中国具有转型期特点的信仰危机还是世界范围内主要以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特征的信仰危机,其本质都是人类价值活动中的选择冲突。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成为信仰,才能为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精神动力。信仰既是基于现实又是对现实的超越。这种基于现实与超越现实之间的张力就以动机的形式外化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共同的信仰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上的凝聚力。共同的信仰是一个阶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员团结起来的精神基础、精神动力。有了共同的信仰,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就可以使人们在行动上向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奋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国民信仰的几点建议

进入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价值观念的反思、变革和冲突,正日益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突出问题。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也必然包含和预示着价值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发展,要求建立起一套与之相应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并将其内化为公民的共同信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各项建设。

首先,信仰的形成并不神秘,都有其后天形成的实践机制。列宁指出,在“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要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着“作为规定的主体的存在中所具有的对自己的确信,就是对自己的现实性和世界的非现实性的确信”[4]。人们的信仰是离不开现实和实践的。心里想的和口头上说的,如果没有现实的东西不断地加以证实和强化,就不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仰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兴旺,取得的一系列的成绩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信仰的最坚实和宽广的本体论基础,但是在实践中展开的现实总是具体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践也不断将其消极的方面显现出来,要做到巩固信仰就要依靠群众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前进过程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增强信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信仰来确立,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合理性中展开。

其次,要加强信仰的科学化建设。信仰也有科学与不科学、合理与不合理之分。错误的违背科学的信仰会造成人生道路上的根本方向性的错误。自觉地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科学为确立个人信仰为基础,是形成正确信仰的根本保证。人类最好、最有效的信仰只能来自科学、依靠科学,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因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不能抽象化、口号化、简单化和庸俗化,否则就会导致理论与现实脱节。要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全人民,教育和引导人们深刻地理解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同时我们不要不断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地“和自己时代的现实接触并相互作用”[5]。

最后,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信仰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重视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的整合功能。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实践社会信仰控制的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从主观环境上令歪门邪道无机可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气;尊重信仰多元化,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强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认可的共享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从而使人们在内在观念的支配下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对任何社会、国家和执政党来说都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袁贵仁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极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毛概论文 篇八

假期来了,我还能像以前一样来挥霍自己的时间吗?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校园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来到了无锡市鸿运砖瓦机械厂,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

其实,上次的社会实践我也是在这一家厂中工作。上一次,我的工作是电脑资料输入,这一次的工作也有资料输入这一块。

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坐满6个小时,输入一些厂里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很琐碎,也有很多关于数字的部分,所以我需要十二万分的小心,深怕少输入一个零或者一个小数点,影响到其他。这份工作虽然简单,但是需要耐心和耐力。我坐在椅子上,小心翼翼地比对着资料,神经紧张,致使每天结束工作后就腰酸背疼。一开始,我神经紧张,但后来一些同事阿姨告诉我说,不用这样,只要小心一点就好了,厂里还有负责核对资料的人员,最后结果一定是对的。于是,我稍稍安心了一些,但是还是不愿我负责的资料出现太多的纰漏,所以依旧仔细地工作,而我也锻炼出了非比寻常的坐功,拥有了比以前好的耐心与毅力。

这次的工作,除了资料输入这一块之外,还需要送资料。会有同事阿姨把资料交给我,然后告诉我要把资料送到哪里去。要送的地点有近有远,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而要送的资料也是有厚有薄。也许是看我还是个学生的缘故,非常厚重的资料和非常偏远的地区没有轮到我的,不知道是担心我还是担心资料,呵呵呵!这个送资料的任务锻炼了我的问路技术,每次只要不认识路,我就会文附近的路人,一个个问,知道我明白地到达目的地为止。有时资料比较重,让我的手臂酸得不得了,但是没办法,这是工作。这个工作也让我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比如让我更加清楚家乡的主要公路的。名称与各自的公交车,我相信以后在家附近再也不会迷路了。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把我的皮肤晒黑了,这么黑的我可能同学都要认不出来了,幸好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还可以养白回来。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队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酿造业,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毛概论文 篇九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结业论文

学院: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

姓名:李建

班级:电气化14-1 学号:8031210123

浅谈民生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自201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就民生问题做了详细的解说。说到民生问题,亦即改善人民生活将被始终放在一个极为显著的重要地位。《报告》中说,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 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有几个新的提法,一是将“改善人民 生活”作为三者关系的“结合点”,二是强调三者都要适度而且 要统一起来,三是“改革”是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以“改革”来 “促进”和“确保”其他几个方面。

2011年两会除了对医疗、教育、就业等老难题保持关注外,今年的物价上涨,工资增长,城市治堵、搬迁补偿、社会管理、反腐倡廉等热点表达更多关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国的民生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也日益突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久治安。而近阶段,国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热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就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发展面临着如同公平与效率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的困境。可是,教育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尤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不同的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教育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在教育初步普及后,要注重对教育品质的追求。

对于教育不公平现象——–从宏观上看,一是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巨大。二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之间和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巨大。三是师资队伍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之间和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差距巨大。从微观上看,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二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三是重点学校之间和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四是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国家必须:

(1)推动公共教育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2)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3)规范管理,从严治教。(4)建设和谐校园。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解决就业问题,就要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1)大学生就业

近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大学生就业当前存在三种矛盾即:一般性就业矛盾—-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引起的就业矛盾;选择性就业矛盾—-扩招前已存在的选择性就业矛盾,扩招后随毕业生的数量增加;结构性就业矛盾—-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不适应。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当前形势下,解决此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努力。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采用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高校也要强化内部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的调整专业设置等等;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三)就业腐败

近阶段在就业问题上经常出现就业腐败现象。所以要消除所谓的“财政供养人员编制”,增加机会公平;消除“党组成员一致通过”的旧规,严格遵守《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暂行规定》;以立法方式确认“财政供养人员”的编制员额;加强制度建设,细化管理规章;事业单位招聘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改善民生刻不容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下面就主要谈谈关于民生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民生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就两会所关注的民生问题来看,民生问题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主要就是就业难。2011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约为750万人,已经达到近年增长峰值,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些代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于近年大学扩招数量超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二是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陈旧,艰苦岗位、基层岗位不愿意去;三是受大学扩招影响,高校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人才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学生就业难危害巨大,它既阻碍了大学生通过劳动取得报酬的途径,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国家核心竞争力,也给社会安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率和大学生的就业严峻形势相当严峻,去年是 30:1,今年大约是 50:1,其中一部分还是给在职的,到大学生这里怕是 60:

1、70:1;收入分配问题,是我国贫富差距问题 中最突出的问题,基尼系数是 0.4%,但现在已经突破这个警戒线了; 医疗费用高、药价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征收问题,“三 农”问题仍然是一个民生焦点问题;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一直是近几年来屡禁不止的事情;建设和谐社会问题。其中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就业问题,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增劳动力、复转军人及大学生等的就业问题。就业直接关系着收入问题,是解决其它大部分问题的最重要一环,就业问题不解决,收入没有来源,其他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是不可能。因此,就业问题无疑是所有问题当中的焦点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在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财政也大量的往这一方向倾斜,但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的大学生并不在其保障的范围之内,从而更是增添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杜绝提前退休现象,鼓励延长退休年龄,这一政策对于大学生就业是不利的,尽管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运用,但对于求职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这一政策规定就减少了工作的岗位。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及退休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赶着往事业单位挤,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正确就业观的树立。

4、当前国家把大量的资金往民生建设中倾斜,但其中对大学毕业生的关注尚少,如大学毕业生创业贷款难。

三、在整个的社会体系中,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自身问题

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其自身的问题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又有社会的众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所存在的问题”这样一个局面。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其次大学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 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

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要有勇于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挖掘、开拓创业市场,转变“靠父母”、“靠国家”、“走公务员之路”的传统就业思想;要积极的打破思想束缚,给自己一腔激情。

2、岗位紧缺,竞争压力大

数据统计仅八年来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就在3500万以上,而统计就业率在35%左右,加之以往未就业大学生、高校上报的虚假就业数据,可见就业率是何等的低下。要解决好这些毕业生,促进社会的团结稳定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这就要求无论是那个行业、那个部门都要形成一定的就业比例。政府应一方面规范、提高企业(国有、私有)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诸多职能部门也要有计划、有需要地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加强优化人事结构、年龄、文化、综合等问题,多给年轻人提供机会,留余足够的空间。

3、学历继续教育问题

在与全日制大学教育的同时,学历继续教育应得到承认,以便形成良好的互补。现在在国家、地方招考中有很大一部分职位限制学历,学历继续教育所颁发的毕业证不予于承认,但在进入工作单后却可以凭着学历继续教育的毕业证加工资、晋升。这样的矛盾无疑是对应考者的不公平、增加就业难度、提高就业门槛。国家、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一致的政策法规。要么统一不认可,要么统一认可。

此次的《报告》已明确指出,要在工作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我想,除了政府在其中的政策引导外,更主要的是从我们大学生自身着手。对我们大学生来讲,我们应始终践行“三个代表”,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和业务能力,并同时为周边的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实际应聘中,应符合自身实际,不怕苦,不嫌弃基层工作机会。譬如我们车辆工程专业,虽然近几年就业形势还可以,但我们不能因此放松平时技能的储备,同时,不能轻视基层工作岗位的锻炼机会,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就业。

4、大学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机制不够完善

现在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到国家干部、公务员等不同群体都制定落实了相关保障措施:像公务员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待遇、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也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给生活困难户发有低保补贴。而未就业大学生那?什么都没有,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对此国家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也应当制定未就业大学生相关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注意建设。

四、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民生问题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深受民生问题的影响,要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将其置于民生建设中进行考虑,并根据国家民生政策,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案,从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成功就业。

大学生应正确应对当前民生建设中遇到的机遇和问题首先,面对机遇,我们大学生要努力把握。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职业定位(1)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从当前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2)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 配情况,最重要的还是考虑国家政策及社会实际的需要,如敢于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就业;(3)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把握好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改变自己的就业心态。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大学生择业时,不能将自己定位过高,只选择大城市,选 择高薪职业,而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基层、西部去,这 样既可以锻炼自己,又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更加宽广的发挥才能的舞台。践行先就业,再择业 的理念。

2、自身素质的提升(1)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2)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3)要富于创业精神,不仅要做就业准备,更要做创业准备,从而在国家政策创造的良好条件下发挥才干。其次,应对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也要采取积极地态度。当前由于我国社会实际情况较为特殊,国家政策多是往社会保障方面倾斜,力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大时代背景下不可逃避的现实,我们大学生那个唯有从自身做出改变,才不至于处于被动 的状态。第一,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心态,顺应国家发展的趋势,跟着国家政策走;第二,要高瞻远瞩,随时关注国家的政策变动和走向,关注时事;第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增长自身本领,提高自身竞争力;第四,把握好自身的就业观念,不能一味的认准机关事业单位,要把眼界放宽。总之,大学生就业这一难点问题的解决是不可能抛开当前的社会实际而单独解决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性,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建设当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把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放到民生建设当中去考虑,并结合民生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采取相应的方案方法,才能最终很好的解决。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方针政策,关注民生问题,关注社会时事政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我们应始终践行“三个代表”,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和业务能力,并同时为周边的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真正的做到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国家社会及其个人有用的大学生。

毛概论文范文字 篇十

试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特点

摘要: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了实现现代化的崇高目标,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为探索一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特点对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现代化思想 特点

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次积极的尝试。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工农业发展的基础,并注重了政治民主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勾画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现代化思想。我通过分析,认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整体性

毛泽东认为现代化不是“单打一”的现代化,应同时包含物质技术层次现代化、社会制度层次现代化和意识观念层次现代化,这三个层次的现代化是由浅至深、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必须同时关注三个层次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其基础和核心是工业化。工业化能够顺利进行,还必须有一整套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同时,毛泽东强调文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步的灵魂,对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是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方针。国防现代化则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安全保障。同时,毛泽东强调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彻底的全面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人与社会交互作用、共同变迁的过程。所以他认为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是人,人的素质对于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还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的来说,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它包含了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昌盛,也包含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变革与发展等诸多内容。从论述中可以发现,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内容涵盖丰富,体现了整体性的特点。

2、赶超性

鸦片战争以后,赶超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夙愿。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实现现代化的热情被空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加快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两大成就的取得使毛泽东进一步增强了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信心。他于1953年提出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56年8月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提出要用五六十年的时间,在钢产量上赶超美国,并指出了实现现代化赶超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1958年向全国人民发出了“超英赶美”的号召。毛泽东的赶超战略逐步形成:我国是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与英美等早发型现代化国家不同,要在短期内走完早发现代化国家在二三百年间走过的路,就需要采取一种超常规的发展方式。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战略的制定,适应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毛泽东针对这一发展方式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和见解。比如强调现代化的长期性和紧迫性、实行“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等。毛泽东的赶超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但在实践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赶超过程中出现了失误。赶超内容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视了政治、文化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赶超步骤急于求成、急于过渡;赶超方式上,把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作为实现赶超的基本手段。这些都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3、自力性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但是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是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它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这就是说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存在相当多的共性,但各国的建设道路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国家都要根据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际环境、国际地位的具体情况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道路和做法。由单一的指挥中心用统一的发展模式来规范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脱离实际的瞎指挥,从而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要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毛泽东一贯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己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前进道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尤其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是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外援,特别需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毛泽东强调必须正确对待外国的经验,向一切国家和民族学习科学的和先进的经验。但是这种学习不是盲目地不加批判地照搬,他提出:“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2]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具有自力性的,他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毛泽东不愧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与理论的开创者。他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1]王效伯,景鹏飞。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J]。党史纵横,2004,(11)。

[2]尹正萍。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11)。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10篇《大学毛概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我。

本文由用户南国猫觅海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33061.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