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彩9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彩9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堂提问是老问题,从有教学开始,我们就开始用嘴,无论是最古老的教学模式,还是最现代的课堂,教师的嘴无一不成为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许这是老调,国内外就这一问题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老调新弹的原因,是我们以一线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嘴上的这一问,以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从我们的高度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校工作的需要

朝阳七校新教师多,教师教学能力正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与学生一样,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头几年,往往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步最快的几年,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在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新教师更快更好地进步起来。同时,我们的老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在不停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功底,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方面再做些工作。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教师如何进步得更快,我们很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恰逢十一五课题立项期间,结合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舞台,让教师的课堂精彩起来,也就会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同样的,学校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因素有很多,而其中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是任何辅助工作,都是在教师语言的基本上进行的,而教师语言中,最重中之重的,应该是这一“问”,引入教学内容需要问,激发学生思考需要问,引发学生情感需要问,唤起学生共鸣也需要问,甚至在教学评价中也会用到问,有时是提问,有时是设问,有时是追问,等等等等,因此,从问入手,是打开优质课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成长的一把扶梯,我们选择精彩一问,选择更精彩的课堂。

2、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角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从教学实践角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从广义上讲,是研究教师课堂中的“问”怎样更精彩,更有效。

从一个一线操作者的角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积累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2、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爱答,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有效,它究竟精彩在什么地方。

3、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这个问题达到了什么效果,可以怎样改进能更精彩更有效。

4、创造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如果要激发学生兴趣,我应该怎么问,如果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该怎样问等等。

5、精彩一问的分类研究:如何提问,如何追问,如何反问等。

6、精彩一问的辅助研究:配合精彩一问教师在语气、表情、体态等方面应起到什么样的辅助效果。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积累法:积累在听课、讲课、研究课的过程中发现的精彩一问,让教师们首先能够分辨精彩一问,激发教师研究精彩一问的热情和信心。2、个案分析法:反复推敲名师的示范课及课题组教师自己的研讨课,研究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为什么这样问好?能不能更好?

3、文献资料法:查找阅读相关文献,并把研究者的积累编辑成册,边积累边研究,为研究提供材料,为积累提高层次。

4、行动研究法:将积累和研究中的精彩一问应用到课堂,反思所应用的问题和方法,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一问。

5、比较研究法:将同一时期不同教师的课做比较,寻找差距与不足,及同一教师不同时期的课做比较,证明研究的有效性,让教师更有动力和信心。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XX.9-XX.12)

建立方案,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二)课题实施阶段(XX年。3-20xx.6)

1、实施课题研究:

(1)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周积累一个精彩的问题,要求有问题背影(提出过程)及入选原因(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问题好)

(2)每月四次集中研究,包括一次名师示范课研究讨,两次课题组成员课题课研讨,一次理论总结。

(3)每月将课题组成员积累的问题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装订成册,制成校刊,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在第二个月对第一个月的精彩一问进行应用反思,并将反思内容以札记的形式书写于校刊笔记处。

(4)每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小结,并形成自己的成果或论文。

(5)结合教学工作进行课题课展评工作。

2、做好反思总结工作,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成果形成阶段(20xx.9-20xx.12)

1、将所积累的“精彩一问”进行筛选,分科分内容整理,集结成册,编著《精彩一问》

2、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二十五位参与研究的教师中,80后就占到了十八位,年轻也许意味着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相对较弱,可是,这是一支有活力,有干劲,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强烈渴望的队伍,他们可以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更快地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进行双提升,而且,我们有像王金芝,齐艳丽,王晓斌这样的科研前辈,也有像潘明华老师这样的科研骨干,也有像孙晶,隋丽芳这样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这支队伍的科研能力会越来越强。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参加人员想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愿望强烈,队伍年轻,同时校领导骨干教师的加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2、本课题研究资料文献部分学校大力保障,积累部分获取难度不大,且教师积极性高。

3、所需实验仪器设备能够保障,录像刻录等设备齐全,技术有力。

4、虽然学校经济并不富裕,但能做到首先满足科研需要。

5、总历时四年整,每学期十六个教学周,每周一个小时集中研究,时间有保障。

6、朝阳七校是个新兴的学校,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学校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领导教师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古往今来,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解物理题也是这样。而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恰恰忽略了解题方法的指导,所以学生都没有掌握解物理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对于理科的大多数学生都觉得物理课难懂,物理题难做。其实方法是物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强调学习方法的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和优化学生素质都有较大的帮助,所以解题方法也是学习的灵魂。

这样看来,有效的解题方法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有了一套完善的解题方法,学生不必再对物理“望而却步”,也不必再对物理题海“望洋兴叹”,可以从繁重的物理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受此启发,我决定进行“高中物理解题方法”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以往对于高中物理的解题方法研究的也有很多,大多数只是研究某一类习题解法,例如,运动学问题解法,动力学问题解法,热学问题解法,电学问题解法,讲的都是大而空,只能适用于这一单一类型。也有一些单纯总结解题的方法,如等效法、整体法等,但是都只是一些零星的见解,不够全面,不够系统。

(三)本课题的创新点

我们准备研究力学、电学、运动学、动力学等都适用的解题方法,从物理方法、数学方法和哲学的思维方法三大类方法入手,每大类方法中又有几种具体方法,将每种方法细细阐述,如等效法,还要将等效法应用的各种情况作一一总结,并配典型例题来说明各种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细细看来,物理解题方法也正是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如物理中的等效法,模型法以及假设法等等。学生通过学习物理解题方法可以培养自身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为以后走上科研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物理解题方法中有好多方法就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如逆向思维法,极端思维法等等。有了这些方法的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建立更广泛、更完善的智能结构。

研究成果的推广有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够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中联系的观点

马克思哲学提出了物质世界是联系的,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积累了很多科学的方法,这些科学的方法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对于高中物理解题也必定有相应的方法。马克思哲学将辩证的思维方法分为三种方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三类方法,这三类方法是统一矛盾,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普遍适用的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当然也同样适用。

(二)皮亚杰的顺化认知发展理论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对于各种解题方法,学生可能都感到陌生,所以我们准备找出与有关各种解题方法对应的小故事,通过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一方法有个初步了解,从而能更快地接受和理解这种方法。例如,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曹冲称象的方法就是物理中的“等效法”,这样一讲,学生肯定一下子就明白了“等效法”。

学校课题开题报告 篇三

校本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如何通过校本课题研究,有力地促进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从而构建我校“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得其所”的“合适教育”模式,从而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目前我校迫切需要探索与解决的课题。

一、问题的缘起

1、时代发展的需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学校应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实践证明,要实现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初中的均衡发展,创建一流的、高水平的现代化中学,需要想方设法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

2、学校发展的需要。20xx年,我校开始实施了“双主协调,全效教学”、课堂教学“20+20”分钟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有一个关键因素制约着研究,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跟不上课堂改革的要求。平心而论,目前在我校的课堂里,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类现象:教师用自己以前的老师的方式方法,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塞进学生的脑袋中;老师们喜欢做知识“搬运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已有的经验和套路,且乐此不疲;总是重复着上一代“搬运工”的做法,不愿做半点的更改;一旦涉及到了“成长”、“自主”等需要抛开很多固守的东西重新出发时,就往往选择逃避、妥协和放弃,课堂教学面貌仍然是涛声依旧!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教研没有好的主题、教研不切合教师的需求、教研的内容质量不高、教研的组织不规范、教研缺乏奖励机制。

3、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校大多数教师是“一群渴望通过个人奋斗追求最大人生价值”的追梦者,他们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因此,探索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师成长模式,引导教师追求成功,已是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要经历两个转化,一个是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另一个是从教学能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第一个转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学的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个转化则更多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激起他们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化。而校本课题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是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所以,对我们学校,对我们教师而言,本课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校本课题与校本课题研究:“校本”是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立足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同时更强调学校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全面管理。“校本”还有一层隐藏在深层处的含义,那就是“小”,课题立意必须是小课题。“小”并不是说研究的问题无足轻重、不关痛痒,恰恰相反,小课题研究应该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如新时期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等。这些问题都是关键问题,但也是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自己的特长及兴趣,寻找“小”的切入点,从而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小”主要有三方面含义和意义。一是切入点小,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二是时间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三是难度相对降低,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校本课题研究”:从我校实际出发,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真实的具体的问题,特别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加以研究的活动。它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从研究范围上看,可分为教育问题研究和教学问题研究;从课题的来源上,可分为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总课题分解出的子课题的研究等等。

2.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说过,“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教学工作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精神,增强专业修养与掌握规律,拓展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这一特殊的岗位上充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过程”。这就需要探索我校老师在立志、育人、教学、教研等方面的专业成长因素和路径。

三、理论支撑

1、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着重点在于人,它关注人的兴趣态度、情绪积极性等对工作及其效率的影响,从人性、心理的角度来剖析和改善参与者的主观条件,从而带动对客观因素的改变,以期总体上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重视教职员工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一所学校只有正确引导群体心理,发挥群体动力,才能充分激发群体士气,增强群体凝聚力,减少群体内部冲突,加强与管理者配合力度与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2.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的动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驱动行为。马斯洛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某一种需要没有满足的时候,人就会去追求它,从而产生内驱力。当这种需要满足以后就不再有动力了。而这时又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再驱使人去追求它,直到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学校帮助青年教师知道他现在处于需要层次的哪个水平上,他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那么,学校就能在相应的方面给予培训而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以促使青年教师其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3.目标设置理论。这是爱德温洛克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强调目标在行为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决定个体的行为方面起直接作用的是个人本身为自己设定的具体目标,目标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沿着特定的轨道进行。它使人们知道他们要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根据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在教师培养中,学校通过一定的培训措施,引导青年教师为自己设置目标,将他们的行为统一在一个方向上,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组织管理中应采取目标明确化,而不是简单地告诉青年教师“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同时应对目标过程及时反馈。

据此,本课题将在行为科学理论等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学校发展方向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校本研究机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引导教师不断转型升级,实现专业发展。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我校相对稳定的教研文化氛围,从而涌现出一批校本教研带头人,带动“合适教育”的研究,落实“20+20”课堂教学。

(2)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起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工作机制和体系,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自觉行为,让校本问题研究成为我校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

(1)制约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2)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3)培育中学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的动力机制。

3.研究的重难点:“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是研究的重点,“培育中学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的动力机制”是研究的难点。因为这两个问题是困扰我校教师如何转型升级,不断成长成熟的关键。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方案

1、研究的思路。本课题将在建构主义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等理论指导下,从现状及问题出发,探索基于校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专业成长策略,并通过教师成长轨迹的个案研究,为教师提供成长范例。基本研究思路为:调查-分析-设计-实践-总结-推广。

2、研究的方法。本课题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业成长进行互联互动式的研究,克服过去只重视对学生而忽视教师自己的研究缺陷。研究周期为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1)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通过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进行调查,摸清制约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因素。

(2)理论研究,设计方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的学理分析,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法,然后设计出符合面向全体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的可能方案。

(3)开展实践,探索路径:根据设计的方案,组织教师开展一定范围的校本小课题行动研究,以此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4)总结比较,逐步推广:对实验教师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提出本项目的结论,然后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推广。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四

一、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要求,其实质是要求研究者对已立项的课题进行再思考、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价值(学术的、实践的)。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的综述和本课题预计的突破方面。

5、研究条件、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时间等。

三、课题名称的再确定,实质上是对准备研究问题的再思考过程:

1、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什么”,“为什么”与“怎样做”是三类主要问题。

2、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并不一定需要研究,只有经过检索、思考,证明其为没有可信答案且有可能取得可信答案的问题时,才能列入研究范围。

3、通过设置前提条件适当窄化问题,是提升问题可研究性的主要方法。

例:素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城市普通高中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素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策略研究→运用现代技术提升自主性……

四、确定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价值的基本原则,是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出发进行思考:

1、问题不能只来自政策规定或理论推导,而必须是研究者真实感受到的且是有决心解决的矛盾、冲突。

2、在宏观社会背景下具体地分析学校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准确地把握前人和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关键。

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不同背景、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有不同的“不足”问题,又有相似的“不足”问题→不同与相似的“不足”问题又有相似或相异的原因……

3、学校的教育科研首先应该追求研究的实践价值,要使科研成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成师生发展的有力工具。

五、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应与方法设计同步进行,不同类型的课题有不同的分解与设计方法。

1、一般来说,有两大类不同的科学研究:一类是“发现”,一类是“证实”。前者的任务是寻找答案,后者的任务是证实假设(或他人的答案)。

2、“发现”类的问题,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调查的方法,行动研究的方法等等。

3、“证实”类的问题,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实验的方法。

4、分解课题可以分别采用纵向、横向或纵横结合的方法,前提有二:一是分解的部分可独立开展研究,二是独立研究部分的成果可以整合成为总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5、一切科研问题,都必须用可靠的数据来证明,所以,研究设计中要有确保数据采集真实性的措施(培训、检验、补充调查…。.)用过程和方法的科学性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六、文献综述要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展开,做文献研究的目的是减少重复劳动,占据制高点:

1、基层的研究尤其应注意文献研究,要通过学习与借鉴提升研究工作的起点。

2、文献研究的重要方法是比较与核实,在不同文献的比较中,在把文献记载还原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出研究者的独立判断。

3、进行文献综述要恪守科研规范,尽量不用第二手资料,要在弄清原意的基础上做归纳,要列举相关的参考文献……

4、科学研究突破与创新的来源有三:发现了新现象、新问题,找到了新方法,改变了对某些事物的传统认识,“突破”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5、文献研究要围绕课题研究的内容展开,力戒浮泛。

6、核心概念界定要有文献依据并说明取舍理由。核心概念界定,在开题报告中可以放在报告的前面,但必须完成於文献研究之后。

七、研究条件与研究步骤应具体:

1、研究者本人的前期相关调查、研究与实践成果,是重要的研究条件。

2、依据课题研究需要,从实际出发,选择研究伙伴。

3、研究时间安排应具体并留有余地,要为总结留足时间。

八、开题论证是一种预研究,要努力征求不同意见,以完善研究设计,争取最好的研究结果。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五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数学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新环境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全面推动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特成立本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开展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新精神,我们确立了“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研究课题。这里将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 课题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在课堂小组学习中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在新形势下,发展学生的能动性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课题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1)扭转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现代教育的发展则趋向以学生,学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并重视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适应了现代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

2)学习形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的合作学习,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交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观点

1、课题的涵义界定

1)学生课堂合作小组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理论中的“引导”之涵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

2)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教师在学校肩负着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成功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意志和人格是教育本身内在的规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思想。创新学习是一种超前教育和境界。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超越和升华。

2 、课题研究目标

1)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共同进步的格局,互帮互助,“一个都少不了”。

2)更新课堂学习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体会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趣味性,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题的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访谈,

2)深入一线广泛调研和深度反思相结合,

3)综合运用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

4、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20xx年3月—20xx年5月 理论学习与开题论证阶段 主要内容是:

①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填写申报表;

②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③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

(二)20xx年6月—20xx年10月 第一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③制订第二阶段实验方案,为下阶段实验做准备。

(三)20xx年11月—20xx年6月 第二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按计划在继续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②学生撰写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③总结第二阶段的实验成果。

(四)20xx年9月—20xx年12月 总结阶段 主要内容是:

1)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2)制定总结阶段计划;

3)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

4)全面总结实验工作;

5)结题论证;

6)成果展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

5、预设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3—20xx.5)

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6—20xx.10)

1、调查案例,分析原因

2、制定第二阶段计划 (20xx.11—20xx.7)

1、改进措施,巩固成绩

2、总结经验,整理数据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8—20xx.12)

整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总之,在每个阶段的研究过程中,要定期召开研究人员交流会、研讨会、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水平,交流经验,及时反思,用校本研训的理念,指导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精诚合作,同心协力投入到这项课题研究工作当中,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的研发与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做一点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使我们自身的执教能力大幅度提高。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六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价值

(一)研究背景:

XX年新课改实施以来,美术课程改革已逐步走向成熟,课程资源开发及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美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要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但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我国地区间美术教育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主要依靠少数学科专家,关注初中阶段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并没有引起一线学校一线美术教师足够的重视。在各校开展的校本课程研究中由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对于美术课程资源的研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原生性和零散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缺欠连续性,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外课程资源被埋没,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广大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感参考性的系统、可行、合理、有效的与本地区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的不足。农村及边远薄弱学校缺乏对课程资源-特别是美术学科课外活动课程资源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还没有能够很好建立。特别是面对美术学科各校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等)有限的事实,加强城乡校际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将xx地方美术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并引进课堂、个人简历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突出美术课程学科地位的活动教学方式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二)研究价值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外课程资源作为课堂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虽然必须服从学校课堂美术教育的需要,但具有相对独立性,甚至有些完全独立,只有经过认真整合,才具备教育资源的功能。同时,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飞速变化,对xx地方美术资源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和再生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在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空间,丰富了创作途径,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美术学习的价值。以实现《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就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特别着重于课外课程资源部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一实践研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地方的、情境化的和可持续的人文与物质资源;加强城乡校际之间合作,加强新课程教学研究,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在参与实践、研究中有效共同提高本地区美术教育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关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1992年,我国教育部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以及增添教学资料和设备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由于当时尚未从后现代课程论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因此虽然在美术教科书中编入了乡土教材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内容,但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

XX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华东师大钱初熹教授在《美术教育的新源泉》一文中以美国、日本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作比照,阐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影响下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畴与途径,并列举了一些国内外美术课程开发的实例,这些教学事例虽然已包含丰富性、关联性等后现代课程的特征,但也存在着文化内涵不够丰富,缺乏深层关联等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方面偏重于获取信息,信息交流的意识淡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研究与解决。自此,心得体会中国教育学会展开了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地方资源的开发”的研究。起步较早的天津市、浙江省也相继开始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中学阶段教师负担重,积极性不高;学校硬件投入不足,场地、资金有限,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缓慢;教师收集、组织校本课程的教学材料费力费时,难度大、水平低等问题。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在针对性、有效性和独特性上更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此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末,如1966年美国的“狐火计划”鼓励学校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大力提倡推广综合艺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又如,当前亚太地区如“丛林男孩”等项目在澳大利亚农村的实施,成功提高了小学男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亚洲“遗产中的艺术——城市儿童”教育项目引导10-16岁的儿童通过城市文化遗产来获得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认同。再如,在日本、工作总结韩国的艺术教育中,甚至明确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特殊技能训练相结合”、“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开展培训项目”等内容以政府白皮书的形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预期突破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计将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地方的、情境化的和可持续的人文与物质资源;加强城乡校际间合作,建立互通桥梁,实现资源共享,在参与实践、研究中有效共同提高本地区美术教育水平;编写较为系统、效率性高的便于美术课外教学的地方性素材性教学方案集,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突出美术课程学科地位的活动教学方式,有力补充美术课堂课程资源,更好地促进教学。

四。理论依据

1、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认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确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1999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XX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范文写作课程改革第六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XX年又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学生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下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能是主动的。”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标为依据,以生活环境为背景,确立相互影响、相互对话与沟通,师生、生生与其他资源的有机互动,才能有助于整合和盘活各种美术课程资源。

3、均衡教育思想理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最全面的参考范文写作网站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从而真正地实现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配置、因材施教,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真正成才。

XX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通知》要求的十大试点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指导改革,提出了“343思路”。其中“4”指力争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第一个方面就是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五、课题概念的界定

1、“初中”在此课题研究中指xx市及当涂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所在初级中学,对象为全体在校学生。

2、“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初中美术课程”的阶段目标要求7—9年级学生达到:“造型 表现”领域能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热门思想汇报发展表现能力;“设计 应用”领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欣赏 评述”领域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综合 探索”领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学生、家长、环境等)。在开发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研究中,美术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方面具有桥梁作用。特别在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的资源性质尤为重要。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指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如人力、物力、场地、设备等。当然两者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教师、环境、图书馆既可以归纳为条件性资源,又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资源(分课内资源课外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5、“课外课程资源”由于长期以来对课本以外的课程资源的挖掘不够,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将重点开发利用适用于“初中阶段学生需要的本地区美术课外课程的资源研究”(课外美术课程的资源研究当然包括校外课程资源)”。通过立足生活环境、开发初中美术校内外地方课程资源,真正实现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突出美术课程学科地位的活动教学方式,补充延伸课堂教学、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的艺术素养,

六、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初中美术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丰富xx地方课程资源,补充和改进目前美术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单一的现状,促进课堂教学,以使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搭建一个平台,开发整合并利用xx地区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补充,均衡发展。

3、通过研究使教师养成积极开发与利用社会性、自然性、本土性课程资源的意识,充分发挥编写课程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及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

4、充分开展并将通过形式多样的美术课外活动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提升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分析xx地区美术课程资源现状以及本地区初中美术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找出存在问题。

(2)研究初中美术学科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有效方法。

①。开展地方美术资源的调研,挖掘、、筛选、开发本地区历史、人文、环境资源,范文素材网寻找优势所在,找到整合点。

②。研究学生需求,根据能力目标,选取适切主题。开展课外课程资源的案例设计及实践,进行总结、反思。

③。梳理学生日常活动中能够获益的各种课程材料,找到合适切入点。

④。研究教科书,创造性地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使用,作为有益补充。

(3)研究地方城乡初级中学美术课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整合策略。

1、建立地方美术课外课程资源库,提高使用效率。

2、研究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

3、有效发挥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解xx地区美术课程资源现状以及本地区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教师资源状况;学生生活环境、现有发展基础及需求。

(二)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研究为课题寻找准确的历史、人文依据。

(三)案例研究法:

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研究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四)微格研究法:

运用微格研究法在教学及活动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细化反馈,并保存记录下教学心得。

(五)行动研究法:

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使教师参与研究、学生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边探索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地统一。

九、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时间:XX年4月-XX年12月

a.第一阶段:

XX年4月-XX年10月(理论探索:立项申请书、开题报告、论文等)

b.第二阶段:

XX年11月- XX年9月(开发整合课外课程资源:调查报告、阶段性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学生作品等)

c.第三阶段:

XX年10月- XX年9月(课外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实录、学生阶段性成果展、研讨课、素材性教参初稿、论文等)

d.第四阶段:

XX年10月- XX年12月(反思、总结:教学实践反思、素材性教参成稿、学生作品汇报展等)

e.最终完成时间:

XX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结题。(资源库、研究资料汇编集、素材性教参、课题组成员及辅导学生获奖成绩汇总、课题结题报告等)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人员结构:

本课题组由xx市美术教研员陈克涛同志,xx市教科所教研员刘决生同志,第十二中学教科处主任冯永康同志担任学术指导,由xx市第十二中学美术教师刘颖同志、学校分管教学校长王武权同志担任组长,由xx市美术学科带头人、xx市安工大附中艺术中心主任宋旭辉同志、xx市第二十二中骨干教师仲磊同志担任教学实践指导,组建一批全市美术骨干教师、各校教研组长领头的研究队伍,平均年龄40岁以下,全部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研究阵容强大。

课题组中心成员来自全市城乡二十所各具特色的中学,将分别选择具有特色的实验基地,制定不同层次的研究目标,内容丰富,课题研究目的明确,采用科学的科研手段,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论证。

(二)研究保障

本课题研究得到市、区教育局、教科所以及各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费保障、资料准备充分、所有教师都开展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课程,绝大部分成员具有数十年以上的课外活动辅导的经验积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参加研究的很多同志,多次主持、参加过省、市课题的研究,不仅在美术教学上具有丰富的教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主动性强、积极性高。课题审报通过后,参与研究的学校由最初的十三所学校迅速增加到二十所学校,不仅吸引了大批城乡学校的美术教师积极响应,更有众多人文学科的老师要求参与研究,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

十一、课题组成人员及分工

(一)学术顾问:

xx市美术教研员 陈克涛

xx市教科所教研员 刘决生

xx市第十二中教科处 冯永康

(负责理论及研究方向指导工作、规范研究过程、文字审定)

(二)课题负责人:

刘颖 (xx市第十二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王武权(xx市第十二中学分管教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协调课题研究进度及各成员的联系、组织;召集、组织各种研究活动;处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事务;汇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

(三)教学指导:

宋旭辉 (xx市中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安工大附属中学艺术中心主任)

仲磊 (xx市第二十二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

(负责深入课堂教学实践,指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教学案例的设计、反思、总结)

(四)课题核心组成员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吴金环(xx市第八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陈桂花(xx市第七中学美术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宋旭辉(xx市中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安工大附属中学艺术中心主任)

方 波(xx市第十二中学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

何丽雪(xx市花园中学美术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仲 磊(xx市第二十二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

许 峰(xx市红星中学美术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汪 辉(xx市红星中学美术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

魏向群(xx市第十一中学美术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臧文禄(xx市姑溪初中美术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王 畅(xx市第一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谢利民(xx市第一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孙云霞(xx市第十六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何芳之(xx市银塘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沈握捷(xx市第十二中学美术教师)

陈秀丽(xx市当涂亭头初中美术教师)

(负责根据课题要求开展地方美术资源的调研;负责挖掘、筛选、开发城乡初中美术课外课程资源;根据课题要求,开展课外课程资源的案例设计及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参与编写面向全体美术教师的素材性教参;参与建立面向全体教师、全体学生的资源库;负责课题参与研究人员的指导工作)

(五)课题研究板块小组成员及责任单位

(1)初中美术课程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何丽雪 藏文禄

成员:谢利民 陈秀丽 张艳 沈握捷

责任单位:花园初中 姑溪初中 第一中学 当涂亭头初中

(2)初中美术课程学校特色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陈桂花 吴金环

成员:王建喜 王玉萍 祝金燕 王华 邹丽 李剑

责任单位:第七中学 第八中学 中加双语 外国语学校 金瑞初中

(3)初中美术课程农村自然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王思君

成 www.huzhidao.com 员:孙云霞 何芳之 沈蓓蓓

责任单位:第十六中学 银塘中学 采秣学校

(4)初中美术课程城市环境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 许 峰 胡晓星

成员: 高宏修 程思思 魏向群 汪 辉

责任单位:红星中学 二中实验学校 第六中学 第十一中学

(5)初中美术课程材料利用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胡伟 王畅

成员:甘露 唐云 李君玉 于莉 孙宁

责任单位: 第七中学 第一中学 第二十二中学 培正学校 第八中学

(6)初中美术课程学科渗透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王武权 方波

成员:沙岚 刘颖 徐吟 张飞 张晓娟 刘宏雷 王建军

责任单位: 第十二中学

(负责根据课题要求开展地方美术资源的调研;负责挖掘、筛选、开发所属板块课外课程资源;根据课题要求,开展课外课程资源的案例设计及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参与编写面向全体美术教师的素材性教参;参与建立面向全体教师、全体学生的资源库。)

(六)资料收集整理:

徐吟 沈握捷 张飞 孙宁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七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前年已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许多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且大多是在中学以上的学段进行,在小学阶段进行校本开发研究的我校尚属少数。美国1789年为感谢印地安人的救助英国移民度过难关,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正式确立为感恩节,至今延续,节日前后各种感恩活动较多,主要是商家赚钱的需要,真正懂得感恩的尚少,许多华人认为“养儿防老”的心态在美国是行不通的,孩子一旦成年就杳无音信,偶尔打个电话问侯都很少。这就说明了当前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感恩教育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需要。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研究价值: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学校往往是天天说德育,天天抓德育,德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校从反思小学德育现状入手,执著地探索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积极创建凝聚我校特色有着极高实践价值的校本德育课程。

(1)力争通过开发和实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途径与资源方面有所创新,让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通过构建课程的“校本化”“课程化”“体系化”实现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使教师在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指导下,开发出以德育实践为主体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同时使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增强校本课程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在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形成现代校本课程实施理念。

(3)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开发感恩教育课程,实践“知行统一”的德育灵魂,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

二、相关概念解读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2、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发射。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独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教育是让学生一学会品味这种美好的感情,让学生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3、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本课题对“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界定:它是德育校本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校本课程通常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所建立的,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德育不同于智育。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于:不是刻意去落实多少知识与能力,而是如何将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外显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德育课程是一种大课程的概念。是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使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有目的、有步骤甚至有评价的教育行为。德育课程体系化的目的在于克服“盲点”,整合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德育。德育课程体系庞大科目众多,本课题的研究则力求通过整合国家课程标准、上一级部门下达的工作要求以及多方位的教育资源,将感恩教育融入我校德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以创新主题与内容、创新过程与方法、创新体验与收获三大渠道进行课程开发研究,建立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回到学校生活中去,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使德育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课题研究计划分“感恩亲情、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四大主题来开发感恩教育课程,培养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人文素养与美德,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通过亲自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3、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5、以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开发课程,形成综合性学习的教育格局。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对小学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并有效地开发利用,研究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正是试图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使德育校本化、德育课程化。我校德育课程的研发要的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而是来自于实践的归纳。让学校德育课程汇聚集体的合力,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主要进行学生感恩教育专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挂钩,全面带动学校少先队工作,以“围绕感恩育德”为指导,努力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将以“唤醒真情、回归生活、关注细节”为策略,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影响学生文化心理的策略,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一方面,学校成立“感恩教育”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感恩教育”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大胆探索“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策略,在全面孕育“感恩情感”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学会回报”这一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成长的动力。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步进行,努力形成小学德育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拟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科研方法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来进行的行动研究。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同类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科研水准。

2、方案编制与教材设计。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是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这种规划是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有这些好处:(1)体现课程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是随意的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2)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有助于协调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关系;(3)有利于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能力;(4)有利于统一开发具体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5)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议。

3、认真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期间每学期要组织课题组内交流、学科组内研讨、校级观摩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碰撞,提升开发能力。

4、制度与管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表,并严格按课题进度组织实施。

5、课程审议。由校长负责,健全组织网络。通过审议发现课程方案中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校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20xx年7月参与由市教研室领衔的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校本教研基本特征与模式的研究》,我校被作为安徽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学校,20xx年9月我校作为全市唯一的一所小学校本教研基地接受省课题专家鉴定组的验收。

2、20xx年我校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校本教研特色学校”。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都经历过和正在经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尤其在校本研究方面有过尝试,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本课题将在学校德育工作领域中进行拓展和创新。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的负责人:王晓燕,女,大专学历。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行政校长。曹克俊,女,大专学历并顺利完成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市幼教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大队辅导员。两人均参加过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教师信息素养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研究》。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7岁左右,均为一线骨干教师,教科研实力雄厚。本课题组成员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层次、研究能力都较高,大都是大专、本科毕业。课题成员中有担任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有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级和市级报刊上发表、获奖。他们有创新精神,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有独到之处。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是学校行政校长,研究经费学校能主动承担、大力支持,并为课题的研究订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学校与多家单位鉴定了校外实践基地,健全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学校将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学校——大队部——班主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落实到人。并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时间保证。

另外,我们将请市、区教科所、教研室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七、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最终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讨论稿、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案例、阶段研究报告、总结调整、班级自治记录、环境建设资料、学生及家长访谈记录等

第三阶段:研究论文、结题报告、课题成果集

(二)最终成果形式

1、形成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

2、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九、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从20xx年3月开始启动,研究周期初定为3年,计划在20xx年2月结束,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1、围绕德育、德育课程、德育工作、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由大队部组织全体班主任采用“头脑风暴式”找出我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组,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

3、组织调研,分析学校现有的德育课程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方案。

4、课题组负责人积极组织课题研究申报。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全面开展课题实验,各项子课题进行开发与利用阶段,要定期做好实验计划,积累材料,记录研究情况,根据进展情况,对课题实施进行评估,并定期举行培训会。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对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及时对教材的不当处进行修改。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八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

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25YWX-2401。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 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 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 情绪。因此 “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 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理论依据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 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必然会有一些学习 “暂时落后” 的孩子, 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四、实用价值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五、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寻找出可行的指导策略。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较研究法: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七、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课题酝酿提出阶段,完成申报。

2、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预习指导及其策略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2、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3、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形成结题报告; 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数据、材料;

2、整理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课件等;

3、进行课题汇报鉴定。

八、预期成果

1、论文,课件。

2、体现活动教学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

3、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九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美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能感染情绪,表达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语言。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绘画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表现力,提高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纲要》中提出了“感受与表现创造并重”的美术教育观。强调幼儿的美术教育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要始终把对幼儿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快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创造力。

学习《纲要》的同时,反思目前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现状,我们发现仍然存在误区:如在美术表现、创造性方面,仍然偏重美术知识和技法的传授,忽略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情感表现,表现形式不够丰富,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以“像不像”、“好不好”为评价标准,忽略幼儿对绘画“美”的情感体会和表达、表现等。针对以上误区,我们综合实际,提出了“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表现力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究,充分发挥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自主的学习过程,引导幼儿运用各种形式大胆表现、自由想象,让幼儿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表现热情,以美术带动思维,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感表现力,不仅是幼儿素质启蒙教育有效开展的新路,也是幼儿全面素质形成的重要切入口。如果一个幼儿对活动充满了积极的情感,他就会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探究环境的动机,并努力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就是从早期的兴趣和能力出发,根据其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爱好,使其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感受到什么是美,并会用绘画这种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概念界定

1、美术:是以有形的物质材料,塑造出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可视形象的视觉艺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指有组织的美术活动,和灵活多样的日常美术活动。有组织的美术活动内容包括绘画、手工、欣赏名画三大部分。

2、美术表现力:幼儿把绘画活动作为一种表现手段,通过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美的体验,经过想象以绘画、手工等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的能力。他们的自我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由表达,一种是创造性表达。表现力的核心是创造。

(二)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纲要》中,不仅强调了“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而且还强调了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2、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

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儿童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步骤:

(一) 准备阶段

学习《纲要》,和相关理论书籍或文章,结合本园实际和特色,确定研究要点和切入口。做好论证和方案形成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二) 实施阶段

1、 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分析,把握幼儿的现状、特点、需要和潜力。

2、 根据分析情况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适合本班幼儿的课题计划。

3、 经常进行教学观摩,不断改进教学模式。

4、 每月进行研讨活动一次,每周不定期交流;每月至少撰写一篇有照片的案例分析并进行交流。

5、 利用照片、录象、文字记录和收集幼儿作品等多种手段做好过程实录。

(三) 总结阶段

成果资料整理、分析、展示;撰写研究报告;请专家对成果进行评价。

七、研究成果形式和呈交日期

1、 成果形式:结题报告、论文和随感、案例记录、研讨活动照片、幼儿作品等。

2、 呈交日期:XX年6月

课题研究举措

(一)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开发人无限的潜能。

1、让幼儿多感知大自然的美丽,亲身去体验自然界中蓝天白云,花鸟鱼虫,瓜果蔬菜等各种形态、色彩,感受发现其中的美丽,这些都将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和遐想,引发他们的兴趣。

2、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语言也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采用拟人化的方法介绍所作画的特征、表现方法,再以新颖的组织形式,艺术的引导和热情的鼓励,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3、创造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影响,为幼儿设计和提供一个良好、宽松、愉快、活泼的学习环境是必然的需要。教师应以亲切的语气,温和的表情使幼儿的心理处于安全、宽松的状态中。利用幼儿精品和名画来布置教室,让幼儿想象美、感受美,并提高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发挥想象、尽情表现欲望的场所。

(二)挖掘作品的内在情感,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手段,促进幼儿情感表现力的发展。

1、不同的绘画,不同的主题,不同的风格,同时也流露出不同的情感,只有抓住特点,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才能启发幼儿去感受、体验作品的真正内涵,我们的课题研究要充分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挖掘美,富有感情的表现美,将幼儿的美术活动渗透在主题活动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实施。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要最大限度的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自主的运用美术手段来表现,使孩子把自身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造中。

2、我们一般的绘画活动,通常是蜡笔水彩画,在教学中,要努力突破这种局限性,结合幼儿表现的需要,开展棉签画、印章画、指点画、水墨画等,启发引导,争取做到同一作品,多种感觉;同一对象,多种角度;同一命题,多种表现;同一内容,多种手段。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手段,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3、在幼儿绘画活动时,启发幼儿观察、回忆生活中的美好情感,人们热爱劳动,文明礼貌等美好事物,通过引导幼儿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描绘,从中诱发幼儿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使幼儿的心灵得到陶冶,使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在他们的心灵得到萌生,这样,不仅使他们能感到生活的美好,同时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4、开展创意画和随意画的练习,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讲述一个故事、一段音乐,一个题目,现场的直观表演,让幼儿将自己心中的情境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随意的线条、色块、画面,也可以进行多方位的联想,画出新的内容。这样,幼儿能够多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世界里翱翔。

5、游戏是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美术活动将要追求的目标,即美术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宽松、自由、和谐、开放的空间里,引导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让幼儿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提高幼儿美术作品的利用率。

1、多元评价。它能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感,通过幼儿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的方法,使幼儿既能表达自己和展示自己,又能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评价信息,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欣赏,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待别人,有利于自信、自尊、自我反省和评价能力的培养,教师多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每个幼儿的点滴创造,鼓励别出心裁的表现情感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情感表现力;不以成人的眼光进行评价,提高幼儿表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2、要提高幼儿美术作品的利用率,体现绘画活动的教育价值。如: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老师,或同伴间互相赠送等,还可以布置教室、走廊、区角等等,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幼儿园实验班的孩子整体绘画水平得到了提高。

2、将孩子们的画整理分类并附说明装订成册。

3、总结好的美术教学方法进行整理运用 。

4、根据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呈现论文论文。

上面内容就是我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我。

本文由用户折月煮酒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32959.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