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

小学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通过学习《英语新课程标准》,领会英语新课标的要求,我深刻感受到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现就我对新课标的认识,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这一理念就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学生的水平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待思维灵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对后进生来说可以进行课堂多提问,完成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及时表扬,及时肯定,提升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采用集体教学、分组合作、个别指导,确立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从以前的“教师说”转换为“学生说”。搭建学生之间的交际平台,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

二、创设情景,培养口语能力

新课标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采用先讲单词,然后讲句型,最后再进入对话的学习。这种模式看起来是先把难点给学生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会如鱼得水。但是效果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为什么学生学了很多年的英语,最后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可能原因就在这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中食物教学中,收集好所需要的胡萝卜,洋葱,豆角,西红柿,给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讨论食物的场景,将情境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angry.”(可以表现生气状);“I am happy.”(可以表现开心状)。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tall”垫着脚不断地向上,“short”蹲下来,“fat”两个手放在腰间不断放大。通过创设这些情境,使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不仅会读,更会在情境中使用,改变哑巴英语的现象。

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有关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应该涉及文化的内容,没有文化教学的英语教学是不完整的。从小学英语教材中可以看到课本中很多都涉及到文化的内容。例如:西方的节日,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的饮食,用刀叉,吃东西的顺序等;交谈的话题,不问年龄,工资等;我们中国的一些节日,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些文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加强自身修养,求新求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到“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这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拓展知识面。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在课堂上多说英语,保持一口纯正的英语口语,课堂中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不仅如此,在课堂导入上要多下功夫,warm-up要常换常新,不要一成不变,可以使用游戏复习单词,打地鼠,抓飞机,切西瓜,找炸弹这些都能吸引学生,在最初的几分钟课堂就活起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在语言的输入输出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创造出了一种非常和谐、非常happy的氛围。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的执行,需要我们从教学全体出发,共同营造这个崭新的平台。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的能力。

一、学生方面因素

(一)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新课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尊重每一个求知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传授-接受式,课堂教学专制、僵化、始终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即便教师付出很多的艰辛也是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发展的教育观来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以往,我们往往偏重于“填鸭式”教育,忽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去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文化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存在糊弄学生的情况。新课改之后,美术课地位的提高使得我们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起来,给教师的个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三)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方面因素

在构成美术教育系统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指导学生情感实践,从这些方面看,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情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北京奥运会标,设置了这样的情感目标:为什么我们的奥运会标要用中国印?当你看到它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奥运情、中国心,这样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为自身积累财富,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积累更多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021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我很荣幸参加了城镇第_届名师带徒活动,根据本次活动要求每位学员要一个学期研读一本教学专著。其实,我们周围有很多关于英语的教学专著,我没有选择能给我更多新颖想法的教育专刊,而是选择了最最基本的一本书——《英语课程标准》。上次在第二小学听课时,相主任就提到了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看的书就是《英语课程标准》,而且必须看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新科目的学习,首先就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该改变一本正经传经诵道的板正的教学风格,而是微笑着上课,给学生一种亲切、平易近人的表现。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里都是神圣的。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肩膀,帮助他们纠正书写的姿势,这些细微的肢体接触会让学生倍感亲切,才会放下那颗紧张的心情,在和谐愉快气氛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2、新颖、趣味性的教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和机械地跟读,反复听写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打通英语与学生接受知识的通道。教师应该将趣味性的活动或游戏引进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激发他们学习、应用英语的冲动,达到玩中学,学中有收获的效果。

3、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习自信心为主。因此,在评价学生时,特别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当的方法妥善处理。现在很多小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多数是因为他们没有自信,害怕出错。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在错误中成长的学习理念,帮助他们把“怕出错”的包袱一点点地丢掉。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节课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同时也是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头开始,从严训练,一点点强化才能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

1、培养学生看、听的习惯,参与课堂教学。

要求学生能够时刻跟进课堂的进程,眼睛、耳朵听从教师的指令,能够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同时关注同学的问与答,随时做好答问准备。要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训练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应用于开火车的游戏,点名游戏,一次跟不上,反复随机抽查,这时学生会在紧张且具有趣味性的游戏中,积极参与,养成看和听的好习惯了。

2、培养大胆说、读英语的习惯,具备连贯表达的能力。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用来交际,都需要说出来的。小学英语应该杜绝只会写的“哑巴英语”,要让学生养成爱说英语的好习惯。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哪怕是一个单词、一个简单的句子。现在英语课堂,教师很注重英语口语是否地道,会借助点读笔、录音机、多媒体等工具,让学生一遍遍模仿,特别要对口语表达有障碍的学生要耐心指导,这无疑就是培养训练他们读和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课文诵读比赛、课本剧表演、英文歌曲等活动,调动学生体内爱表现的欲望,增强其连贯表达英语的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基于小学英语课时少,教师在安排指导学生书写上的时间就相对很少,也有些教师对学生书写关注不够,导致学生上到五六年级英语单词写得东歪西倒,寥寥草草。有的学生其实是可以写好的,但他们却不重视书写,应付公事。

俗话说的好,字如其人。认认真真写出一手好英语单词、句子,也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抄写、书写单词、句子;区分印刷体和手写体;基本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所以,我们要在低年级时就要让学生养成板正书写,一点点地指导他们26个英文字母的正确书写。其实,书写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字母的书写规格、单词的书写、句子的构成都需要在平时教学中认真贯彻的,不能操之过急。同时,我们对待中高年级不仅要求书写质量,还要求书写有速度。

英语在小学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养成学习英语的好习惯,才能为他们在各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构建好小学英语养成教育,不断尝试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搭建与英语的学习桥梁(即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符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即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在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中不断取得进步。

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四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有目共睹。

新课标下,从“综合性学习”到“跨学科学习”——2022年版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增加了以学习任务群形式呈现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部分,也以与原来的版本不同的四类语文实践活动来表述。2022年版的语文实践活动领域与前面两个版本的语文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是一致的,阅读与鉴赏基本对应了“阅读”,“表达与交流”对应的基本是“写话/习作/写作”和“口语交际”,

显然,2022年版中的梳理与探究板块的目标指向,比2011年版“综合性学习”板块多了一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第1条关于字词的梳理与探究。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部分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习的第二学段描述:

(1)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和呈现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

(2)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的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3)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2022年版课标提出“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语言能力”。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而不仅仅是“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这就是“跨学科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最直观的区别。原来,没有了“综合性学习”,是因为有了“跨学科学习”。

为什么要强调“跨学科学习?

生活和工作常识告诉我们,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是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仅仅运用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力所不逮的。简单地说,现实生活不是按学科划分的,融会贯通才能生存、生活和创造。重视跨学科学习,是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参考各国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实现学科内部的有机结合和学科外部的融通,突破学科界限,是一种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倾向。通过寻找、发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主题、能力等维度的深度关系,建构跨学科学习立体化网络,可以更好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跨学科学习不仅是新时代语文课程内容的应然选择,也是各学科的应然选择,这在《语文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有明确的表述: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以往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而跨学科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联结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围绕学科内外、社会生活中的话题,进行探究活动。跨学科学习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五

再读新课程规范,我对怎样上好体育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领会:

一、要改动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课堂上教员要多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和空间,教员要少讲,少给学生详细办法,充沛发挥学生主体位置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究、研讨,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主人。

二、要思索不同才能学生的需求。

教员上课时要改动过去“一刀切”的做法,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别动身,对开展程度不同、才能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请求;教员要改动以往只注重学问技艺的传授,无视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体验的现状;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机,少些干预,创设情形,让学生在教员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得到锻炼。

三、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味,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今学生对上体育课为什么不感兴味?我以为缘由有四:

1、学生体质差,在活动中很难找到成就感。

2、局部学生怕吃苦,由于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运动量大,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身心疲惫。

3、教学内容单一,如今体育课上主要是几类大项目中的几个小类:跑跳类主要是短跑、中长跑、跳远,球类主要是篮球。

4、受学校硬件设备的限制,如天公不作美(长时间下雨),再加之学校不注重,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学生就以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

那么怎样才干让学生感兴味呢?

1、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活动,设计的活动要生活化、有兴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兴味,才会积极参与,才会克制艰难坚持下来。

2、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判。一个有经历的教员,在整个教学中,会时辰留意课堂上的变化,仔细察看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擅长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褒扬,鼓舞指导,对局部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自信心。教员在褒扬或鼓励学生时,要防止简单的说“好”“很好”“行”,而应说:“你做得十分好,教师很喜欢”,“大家来看***的扮演,他做得真棒!”“教师置信你一定能行”等言语停止鼓励。

3、要留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既要有教员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评,更要有学生的自评。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规范。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之一,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所学习到的知识,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浓化探究氛围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健康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在教学中,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见”新课程标准”),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为成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以”敢探未探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陶行知语)的胆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

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用语应是:”想读吗?””想怎样读?””想说什么?””想表演吗?””想知道吗?自己试试看。””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谁来帮帮我?谢谢!”等等,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3——4人)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其次,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教师的想象,同时,也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再像一般教师活动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精神,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三、质疑问难,搭建探究平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另一方面,”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问。”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要求,认真诵读或默读,在阅读感知、思考领悟中圈点勾划,旁批侧注,翻字典,查资料,扫除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再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点,比较肤浅,不着边际,甚至在课堂上招致学生的唏嘘声,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要善于把握学生们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具有善于疑的能力,能提出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表达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

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在探究成果展示会上,喜欢古诗词的同学朗诵、赏析了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来盛赞美春天。擅长丹青的学生则用手中的彩笔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长于写作的学生则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顾忌,表演不分优劣,认识不分高低,理解不分深浅,只要积极交流,积极展示,就给予热情鼓励。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实处。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学习劳动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七

从中央到部门不断强调劳动教育,是在直面一个社会问题——现在的孩子,体力劳动太少了。青少年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少家长怕孩子累着、耽误学习,将劳动排除在对孩子的教育之外。其实,适当的劳动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会劳动技能、增长生活见识,还能强健体魄磨练意志,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素质教育工程。孩子们能在劳动中体会到付出的价值和收获的喜悦,体会到挥洒汗水的快乐。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也是在培养吃苦精神。现在的生活好了,不少年轻人不愿到一线去,说到底,就是怕吃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精神缺钙,而劳动是成才过程中应当补充的营养。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教人干活,其深层次目的是人格的培养,锻造不惧劳累的精神和坚持不懈、有始有终的毅力。这恰恰是很多成功人士具备的优秀品质。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劳动创造,虽然劳动的形式不同、领域不同,但吃苦耐劳、努力勤奋都是一样的。劳动教育和体育、美育一样,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必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本文由用户南国猫觅海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31104.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