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二王庙导游词介绍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东汉,时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 (494—498),益州刺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称名“崇德庙”,后亦有“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庙”、“显英王庙”、“二王宫”之称,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十四年(1925)遭火灾焚毁后住持李云岩募资重建;从乐楼(正山门)起,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内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杨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龙、白虎两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灵官殿上下层,上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宫、丁公祠、圣母殿、魁星阁、龙神殿等。该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个建筑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负山面水,极为幽静。
二王庙前后殿分别塑李冰及其子二郎像。前殿李冰像身着袍服,正襟危坐,手拿着半裹的绢图,凝神沉思治水方案;后殿二郎像草履便服,手执铁锸,英姿勃勃,充满青春豪迈激情。二王庙内匾额、对联、诗文、石碑甚鑫,有清果亲王手书“功垂不朽”、光绪帝御笔“功昭蜀道”,以及“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等,都是对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赞颂。李冰殿后陈列商代古木、明代铁花瓶、铁蜡台,以及近代画家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的绘画碑刻,都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
篇2:二王庙导游词介绍
一来到都江堰,我便看到了湖边一颗颗的柳树。柳树小姐们的样子也算得上是婀娜多姿,千姿百态吧。这可是在夏天,柳树小姐们全都换上了轻柔的绿色长裙,宛如一位位绿衣仙子。往栏杆旁走,才发现栏杆上的雕刻技艺当真是无可挑剔的。有的图案是雍容华贵的凤穿牡丹,栩栩如生;有的是金龙出云的花样,十分有立体感;有的是含苞待放的菊花,可爱极了。
再往前走,便是十分著名的玉澜索桥了。索桥用铁索绑在半山腰,犹如一只风挂在半空中,只有游丝一线牵着。光是远远地望着,我便早已不寒而栗、胆战心惊了。人们走在索桥上一个个都紧抓着护栏,接着再一步步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还有一些人胆子大些,竟把自己斜倚在护栏上,不过却也十分笨重。只见索桥上的木板虽也结实,却稀稀疏疏。不过,走在吊桥上,听着下面潺潺的流水声,却也别有一番独特的韵味。下面的河川流不息,一点儿小小的波浪,让这原本就十分特别的都江堰,又有了一种独特的美。
再继续往上走,就来到了有蜀中小西湖之称的翠月湖。啊!来到这里的人无不赞叹这奇妙的翠月湖。她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里景色宜人、风光秀丽、凉风习习。翠月湖的水真亮啊,亮得像一颗颗闪亮的钻石;翠月湖的水真净啊,净得像一面没有丝毫杂质的’明镜;翠月湖的水真蓝啊,蓝的让人分不清楚这是天上还是人间;翠月湖的水真静啊,平静的没有一点波纹。这一个美丽的湖,应该是那天宫的瑶池从天而降吧。否则怎么会有一股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观的独特魅力呢。真是仙境呀!
走到观望台上,都江堰的大半景色映入眼帘。往下俯视,都江堰的宏伟的水利工程让人惊叹不已,江水平静而轻缓地往岷江流去。郁郁葱葱的森林像一片绿海,成群的坝子更是这水利工程的一大特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真是舒畅。
玉澜索桥,翠月湖,这些让都江堰变得古色古香。我希望有机会再去这美丽的都江堰。
篇3:二王庙导游词介绍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仅塑李冰石像一尊。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
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20___年),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
新建的李冰纪念馆,系统的展示了李冰这位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地方官的生平事迹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古今慨貌。庙前横跨内外二江的安澜索桥,被誉为我国古代五大桥梁;蹬庙后在新建观景楼上,古堰雄姿尽收眼底。
自驾: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1. 从瑞莲街向西南方向,前往幸福路 160 米 2. 在幸福路向左转 265 米 3. 向左转,前往五桂桥街 164 米 4. 在五桂桥街向右转 201 米 5. 在建设路向左转 156 米 6. 向左转,继续沿建设路前行 1.3 公里 7. 在 观景路二段 稍向右转 20 米 8. 稍向右转,继续沿观景路二段前行 15 米 9. 调头 39 米 10. 继续前行,上百花岭路 261 米 11. 向左转,继续沿百花岭路前行 0.8 公里 12. 向左转 目的地在右侧 108 米 都江堰二王庙宾馆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百花岭路3号
初建于东汉,时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 (494—498),益州刺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称名“崇德庙”,后亦有“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庙”、“显英王庙”、“二王宫”之称,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十四年(1925)遭火灾焚毁后住持李云岩募资重建;从乐楼(正山门)起,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内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杨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龙、白虎两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灵官殿上下层,上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宫、丁公祠、圣母殿、魁星阁、龙神殿等。该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个建筑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负山面水,极为幽静。
篇4:二王庙导游词介绍
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二王庙[1]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东汉,时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 (494—498),益州剌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称名“崇德庙”,后亦有“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庙”、“显英王庙”、“二王宫”之称,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十四年(1925)遭火灾焚毁后住持李云岩募资重建;从乐楼(正山门)起,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内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杨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龙、白虎两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灵官殿上下层,上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宫、丁公祠、圣母殿、魁星阁、龙神殿等。该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个建筑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负山面水,极为幽静。
篇5:都江堰二王庙导游词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继赦封为王,更称今名。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漫步其间,似入“先都”。壁间刊刻的“深淘滩,低作堰”等许多治水格言,是我国古代治水经验的种结。彩塑的李冰父子及历代“堰功”像,雕刻生动,技艺精湛。
新建的李冰纪念馆,系统的展示了李冰这位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地方官的生平事迹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古今慨貌。庙前横跨内外二江的安澜索桥,被誉为我国古代五大桥梁;蹬庙后在新建观景楼上,古堰雄姿尽收眼底。
二王庙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有李冰治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
祭祀活动—清明放水节
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典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官方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据史料记载,官方的祭祀活动正式颁定,是在宋开宝七年(公元929年),初定为每年祭祀一次,后改为每年春秋祭祀二次。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厚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也可算是官祭活动的延续。
二王庙庙会
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篇6:都江堰二王庙导游词
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工程的开凿者——李冰父子的祀庙,在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祀庙背山面水,环境幽静,原来是纪念蜀王的望帝祠,后改为祀李冰父子。宋代之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所以称为“二王庙”。
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是清代重建。二王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还有李冰和儿子二郎的塑像。
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可以供游客喝茶。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二王庙香火鼎盛,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至26日,都会在这里有庙会活动。
篇7: 禹王庙导游词
游客们,大家好,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导,我是呱呱集团里的导游,接下来由我为大家介绍禹王庙。
禹王庙座落在河南省禹州市西炉村的小山上,它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筑,请大家参观的时候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
站在禹王庙大门前,可以清楚看到在门前石碑上写着“禹王庙”三个字。大家知道为什么起禹王庙这三个字吗?其实这是为纪念治理洪水,拯救人们的大禹,这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大禹他是我国的治水英雄,那年洪水夺去了许多人的性命,在这种情况下,大禹决心治理洪水,他不想让再多的人丢掉性命。于是庀开始访问治水的人。第二天,大禹就把大臣们召集起来,对它们说:各位,如今水患当头,人们受尽丁苦难,我们必须要把大水治住,谁能和我一起完成这个任务?在他的带领下治水,终于把洪水给治住了,当地的人们感激不尽,就为大禹建造了这座禹王庙。
让我们进去看看吧。首先进入第一座大殿,正坐中间,慈眉善目的就是大禹,他看着国泰民安的盛世,心里一定很欣慰。他上面的墙上有一个倒着的蝙蝠,大家知道这只蝙蝠为什么倒着吗?因为古代人民认为倒着的蝙蝠就是福到了。下面让我们参观下一座大殿。走进第二座大殿,可以看到一尊头戴皇冠,披着披风的巨大人像,他是玉皇大帝,他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掌管天上人间的皇帝。还有第三座,第四座,第五座,它们供奉着王母娘娘等各大神仙。这些大殿神像前面有香炉,跪垫,鼎,案椅,有好多人前来朝拜。
禹王庙是大禹治水功绩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象征。欢迎你们来禹王庙玩!
篇8: 禹王庙导游词
禹王庙(有的地方或称禹王宫)是纪念大禹的祠宇,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建有禹王庙,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夏禹肇迹处的纪念性禹庙,如石泉禹庙,以禹生于石纽而建;重庆涂山禹庙,以禹娶涂女而建。其二是崇德报功,具有德教功能性的禹庙,如四川的成都禹庙,忠县禹庙,奉节禹庙等。其三是指清代由外来移民所新造的“会馆式”庙宇,如南充禹王宫。
河南禹州市禹王庙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禹山以东。“禹王庙”又叫“拉王庙”,相传远古时期,这里一片汪洋,海眼出水,泛滥成灾,大禹搬来此山,区住海眼,制服水患,为纪念大禹治水有力,上神从别处拉来一座大殿,说时夜清晨,家家牛都累得倒地不起,大汗淋淋,主人以为牛病了,用手摸嘴,取出一个大元宝,乃上帝用牛拉庙所赐,后才发现,山上平地升起一座庙宇,故又叫“拉王庙”。
老人都记得,在禹王庙东侧过去每到夏天雨季,半山坡上山泉喷发,传说是海眼从山缝里嘣出的清泉。西炉村东头有一口水井,供全村人食用,天再旱从来未干涸过。传说打通了海眼细脉。后经世人不断扩建建成气势宏大的禹王庙。文化革命前曾为西炉村中学校地。文化革命“禹王庙”已被毁于一旦。现经崔光涛等人重建,仿照原样建成“禹王庙”。新建前后、正、中三座大殿,供有禹王、药王、菩萨、祖母等神,每月初一、十五,香烟缭绕,香客不断。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称禹为“禹王大帝”的纪念庙宇,这为印证禹州是大禹活动中心的地位。
人们为了纪念夏禹在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建立了禹王庙。禹王庙原先的规模较为宏大,有大殿、二殿、廊房、门庭等建筑。殿内供奉着夏禹及夏启两尊神像。
篇9:岳王庙导游词
岳王庙去了好多次,但是感觉自己的讲解还是不够丰富,闲暇整理一番,在此和大家分享。
岳王庙的讲解思路,墓庙的由来–>忠烈祠–>启忠祠岳飞纪念馆–>岳飞墓区–>结束讲解.
岳飞墓位于杭州的西北部,西湖之畔,背靠栖霞岭.这里是历代人民凭吊,瞻仰岳飞的纪念圣地.
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遇害在杭州{当时叫临安}大理寺.狱址在杭州湖滨的庆春路西端的小车桥附近.
相传,南宋的时候有座**亭位于大理寺之中,当年岳飞就是被害于**亭中.据等文献记载,绍兴年间,岳飞赶往杭州的路上做了一个非常诡异的梦,随即他到了金山寺问高僧道月,梦到两犬抱头而言,不知是凶是吉?道月说,二犬著一言,乃是个“狱”字,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岳飞道谢之后,乘船离去的时候,道月赠了岳飞一首诗,“**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岳飞当时并没有明白道月诗中的深意,直到被冤如狱的时候,岳飞看到大理寺当中有座亭子,上面挂一横匾“**”,见到**二字,岳飞顿悟了高僧道月诗中的深意.
岳飞死后,按照南宋的的规定,岳飞的遗体应该埋葬在大理寺的墙角下.岳飞生前坚决抵制民族侵略反而被害,引起广大的军民强烈不满,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说白了就是FANS挺多。当时有个狱卒叫傀顺,非常敬佩岳飞的’正直为人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岳飞被害后,傀顺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夜里把岳飞的遗体背到了杭州城外草葬在九曲丛祠旁,为了日后辨认,他把岳飞生前佩戴的一个环玉陪葬,然后再坟前种了两颗橘子树,立了块假碑,假称“贾宜人坟”.傀顺怕秦桧等刽子手迫害,一辈子没敢声张,直到快死了才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儿子.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岳飞死后的二十年,宋高宗退位,宋孝宗为了平息广大军民的不满,笼络人心,以太上皇的名义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十月十六日,朝廷以正式的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的生前官衔。同年十一月,朝廷还下诏追复岳飞的儿子岳云的左武大夫,忠州防御史,并以礼葬于岳飞墓旁。这就是杭州岳飞墓的由来,1979年重修岳飞墓的时候,曾在墓道的两侧地下,发掘了两具南宋石佣,是当年以礼改葬岳飞遗骸于今址的实物见证。
现在我们看到的岳王庙,基本上是清康熙年间重新修建的风貌,虽然到现在经过几次大修,但还是保留了清朝建筑的风格,整体格局和风格还是延续清代时期的特点。
篇10:岳王庙导游词
岳王庙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的是岳王庙。
我们迎面看到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上书有“碧血丹心”4个大字,是清代浙江巡抚许应嵘所题写,于1995年10月重建。穿过新建的岳王庙人行地道,我们看到的这组古朴雄伟,庄严肃穆的建筑群就是著名的岳王庙。为了纪念岳飞,早在700多年前,人们就在面对西湖,背靠青山的西霞岭建造了岳王庙。庙内建筑分为墓园区,忠烈祠区和启忠祠区三部分,其中岳飞墓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冤狱”说的是,高宗、秦桧在加紧乞和的同时,阴谋的陷害岳飞,他们收买叛徒,制造“谋反”证据,以“莫须有”之罪,诬陷岳飞下雨,绍兴十一年(1142年)一月二十七日,岳飞被害于临安大理寺狱中的**亭,酿成了千古奇冤;
我们看到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就是岳王庙的门楼。上悬黑底镏金的“岳王庙”三字竖额。石柱上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原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出自岳飞的词作《满江红》。1142年1月28日岳飞在临安府大理寺中的**亭被害,时年39岁。1162年宋孝宗即位,给岳飞平反,朝廷才将他改葬于栖霞岭,并追封为鄂王, 号“武穆”。宋宁宗嘉定即12,开始建造岳王庙。现在的建筑物是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即17重建。1979年进行过全面的整修,历时1年,花费人力5.6万工,耗资40万元人民币。门楼右侧的碑记就记载了当年重建时的情况。
“心昭天日”匾,东,西庑,岳飞的坐像,壁画前4幅,岳飞的生平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岳王庙的主建筑物忠烈祠,这是一座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的大殿。各位请抬头看,忠烈祠正中间悬挂着一块“心昭天日”的横匾。这里面有个感人的故事。说的是当年大理寺主审官何铸等人严刑拷打岳飞,逼他在预先准备好的假供词上画押,岳飞万般无奈之中,他脱去上衣,让何铸等人看了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满腔愤怒的在供词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意思是说天上的太阳是明亮的,我的心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我抗金报国的心境只有苍天才明白,我的冤案总有一天会得到平反昭雪的。据说当时何铸也大为感动,悍然泪下。我国已故的叶剑英元帅根据这个故事写下了“心昭天日”这块匾,然而叶帅却没有在这块匾上落款,那是他为了表示对岳飞的敬仰之情,自谦自己不能和岳飞相提并论而没有签名。
东西庑:东庑是奉祀张宪的地方而西庑是奉祀牛皋的地方。他们早年跟随岳飞抗击金兵, 死后也都葬于杭州。南宋景宁2年1261年,张宪被追封“烈文侯”牛皋也同时被追封为“辅文侯”。 迎面看到的就是岳飞的坐像,高4.75米,是1979年由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在的中国美院的师生创作的。只见岳飞头戴红缨帅盔,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蹬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剑,目光炯炯,英姿飒爽。大家注意,岳飞的帅盔,金甲,武靴体现了武将的风采而蟒袍则是王者的打扮,这是因为岳飞虽为武将,但死后被追封为鄂王,官至一品,官服为紫色,绣3条蟒袍。各位再看坐像上端,有一块“还我河山”的草书横匾,这是岳飞的亲笔手书,它是这位抗金英雄毕生奋斗的目标。
中岳庙的镇庙铁人在中岳庙众多的文物古迹中,站立在崇圣门东侧的四尊铁人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铁人分别立于神库四周,为镇库铁人,系宋代治平元年铸造。铁人身高3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高大威武。这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人们也称他们为“镇庙铁人”。
岳飞的生平:他字鹏举,11生于河北省汤阴县一个普通的农家。他所处的时代是12世纪初,当时我国北方境内的女真族割地为王,建立了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1127年攻入北宋的首都东京(今天河南开封),俘虏了徽宗,钦宗2个皇帝,后举兵男下,占领了大片河山。在这样的背景下,20的岳云应召入伍,后来成为南宋的一位名将。由于他作战英勇,纪律严明,善于用兵,所以屡次打败金兵,金兵见岳飞率领的军队所向披拟,于是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然而岳飞坚持抗战,力图收复失地的主张,却遭到了以宋高宗赵构,丞相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的反对,最后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杀害,遇害时他年仅39岁,同时遇害的还有他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 前四幅画像:(1)勤学苦练 图中白衣少年就是岳飞,只见他手拉3000余斤的强弓,坐在大树下的白胡子长者是岳飞的师傅周侗,他是岳飞的同乡,特别是精于远射,曾是梁山好汉
80万禁军教头林冲的师傅。岳飞从小练就了一身杀敌的本领为他以后奋勇杀敌,打下了基础。真可谓“自苦英雄出少年”(2)岳母刺字 相传岳飞充军后失去了父亲,他母亲姚氏对他的影响很大。“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岳母送他参军。临行前,岳母为了让他牢记要爱国家,爱人们,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激励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 (3)收复健康 南宋建炎3年(1129年)冬天,金兵大举南侵,赵构一路南逃渡过钱塘江,流亡东海,直到温州,后因台风大做而偃旗息鼓。第2年春,金兵逐步北移,返回健康(今南京)。岳飞得到这个消息后,在没有等到上级张俊的命令前,主动出击给于金兵予以打击,一举收复健康这个军事重地。这是岳飞独自率军抗金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4)连结河朔 壁画正中的这个将军就是岳飞,站在他对面的那位便是河朔忠义民兵的首领。河朔中的河指的是黄河,朔的北的意思,河朔泛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当时,河朔人民深受金兵的奴役之苦和亡国之耻,纷纷进行对金的武装反抗。岳飞善于团结所有的抗金力量,制定了联结河朔忠义民兵共同抗金的方针,各路民兵先后投奔他的部队,使得河朔民兵成了岳家军的骨干和主力,在抗金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壁画后4幅,精忠柏亭
(5)还我河山 这幅壁画说的是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从临安去江州(今江西九江)途中,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上,北望故土,无限感慨,写下了“还我河山”四个字。抒发了他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爱国情怀。(6)郾城大捷,这壁画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画面里的岳飞在欢笑,岳云在欢笑,部将张宪在欢笑,当地的老百姓也在欢笑的犒劳岳家军。大家如此高兴的原因是:南宋绍兴(1140年)七月,金兀术调集精兵,向郾城(今河南)做殊死进攻。岳飞率领为数不多的亲卫军出城迎敌,击退金兵的多次进攻,大破金军的“拐子军”和“铁浮图”,以少胜多,赢得郾城大捷。不甘失败的金兵又集结12万大军要与孤立无援的岳家军决一死战。岳飞调动兵力,作紧急部署,在敌人成倍于自己的情况下,岳家军英勇顽强,连战连捷,杀的“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使金军从起兵北方以来,从未受到过这样的挫败,金兵不得不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是,岳家军的先锋部队已经直到朱仙镇,距北宋古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仅45里,收复中原指日可待。(7)被迫班师 和上一幅图场景截然不同的是,画图中到处充满了悲凉的气氛。中原父老乡亲无一不痛苦流涕,岳飞和将士门也悲痛万分,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当岳飞北伐取得重大胜利是,宋高宗赵构苟安乞和与秦桧共同谋划,一日内连下12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岳飞军陷入朝廷随时可能切断给养和缺乏友军配合孤军深入的困境,为了免遭全军覆灭,保存抗金实力,岳飞被迫忍痛班师,不禁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8)**冤狱以宋高宗赵构,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在加紧乞和的同时,阴谋陷害岳飞。他们收买叛徒,制造“谋反”证据,以“莫须有”(南宋官话,意思是也许,或许)的罪名诬陷岳飞下狱。画面中戴着手铐脚镣,大义凛然的就是岳飞,身旁那个贼眉鼠眼的白胡子老头就是大理寺的主审官,陷害岳飞的主谋万俟泄。南宋绍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岳飞被害于临安大理寺狱中的**亭,年仅39岁,这也是个千古奇冤!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精忠柏亭”,这看上去仅剩半个的亭子,民间寓意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亭内有八段柏树的化石,据传说是生长在**亭畔的一株大柏树变成。岳飞在**亭被害后,这株柏树也跟着枯萎,变成化石,僵而不倒达600余年。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些精忠柏化石并非南宋的古柏所形成而是一种属于松柏科植物的树化石,在古生物学上称为“硅化石”。这些化石最少有1.2亿年以上。
南,北碑廊,岳飞墓,岳云墓
(6楼)我们大家现在来到了第8层!因为第9层是设备层,因此这是我们人所能到的’最高处!大家会发现在这层中间有一个天井,在天井上方有一个华丽的旋藻,寓意者天圆地方!旋藻划分为24个曲线,代表着一年24个节气,一天24小时!在题匾上写的是九重天”,指代我们的滕王阁的9层!在三面墙上描绘的是《大唐舞乐》,体现唐朝国富民强的景象!在这里有定时的歌舞表演,大家可以自由活动!我们在这里把时间统一下,现在是10:00,我们10:50在车上集合!在这个时间里面大家可以在这里参观歌舞,也可以到象征古城墙的底座空间里看看历代的滕王阁模型等等!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碑廊庭院,两侧分南北两廊,共陈列127块历代碑刻。北碑廊陈列的是岳飞的诗词,奏札,和岳飞画像碑。其中比较珍贵的是岳飞录写诸葛亮的《出师表》,最著名的是明弘治15年15赵宽所书的岳飞《满江红》词碑。《满江红》这是在1134年5月,岳飞收复襄阳,屯兵鄂州时写下的荡气回肠的千古名篇。南碑廊陈列的是宋,元,明,清以来历代人们拜遏岳飞墓庙的诗词,祭文和重修岳飞墓庙的碑记。其中明朝苏州名士文徵明的《满江红》词碑,“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一针见血地指出宋高宗赵构才是杀害岳飞的真正元凶。
这里有面照壁上刻有“尽忠报国”四个字,为明代洪珠的手笔。以前有颗孤零零地栽有一株桧柏就是传说中“分尸桧”的遗址。我们现在走过的就是精忠桥,桥是青石栏板,二侧雕刻精美。过桥可以看到有一眼八角边的圆口古井,其上方有块石碑刻有“忠泉”二个大字。精忠桥和“忠泉”古井,是在清康熙34年(1695年)由当时的杭州知府重修岳飞墓园时所建
郾城大捷说的是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金兀术调集精兵,向郾城诛死进攻,岳飞出城迎战,金军将士手持刀斧,冲入敌人的阵地,上斩敌首,下砍马足,金兵大败,狼狈逃跑,岳家军乘胜追击,先锋部队直达朱仙镇,岳家军凯旋而归,老百姓们敲锣打鼓的欢庆祝捷;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岳飞墓:岳飞墓坐西朝东,圆形拱顶,下条石围砌,上封土植草,墓四周古柏青松相交辉映。墓前立“宋岳鄂王墓”碑。“鄂王”是岳飞的封号,是南宋嘉泰4年(12)朝廷追封给岳飞的王爵。墓的直径7米,高2.7米,墓碑是明代的遗物。岳飞被害后大理寺有个狱卒,深感岳飞的遭遇的不幸,冒死偷出了岳飞的遗骸,埋葬于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就是今天的宝石山,少年宫一带)又用玉环作为陪葬品在墓前中了2颗橘树,上竖一块“贾宜人墓”的墓碑,既作为标志,又哲人耳目。南宋绍兴32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给岳飞平反,并以礼改葬岳飞的遗骸于现在这里。此时距岳飞被害已有21年了,当年那个狱卒早已不在人世,幸好他临死的时候把葬岳飞的经过和地址都告诉了他的儿子。人们才能准确的找到这位含冤屈死的民族英雄的遗骸。
岳飞墓旁边的是岳云的墓,也是圆形拱顶,规模小于岳飞墓,墓前立“宋继忠侯岳云墓”碑。“继忠侯”是宋宁宗于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的。岳云是岳飞的长子,12岁开始追随父亲参军,在岳家军的张宪所部当“小兵”,一步一个脚印的在训练,行军和实践中受到磨练,他作战英勇,屡立奇功,勇冠三军。但最终也和张宪一起被害于杭州众安桥,时年仅23岁。
各位团友,我们现如今来到了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朝时改名“嵩阳观”,唐朝改为“奉天宫”,五代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宋朝改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解经典的教育场合。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有1700余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1000多册。比较贵生的书有《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等。它是一所历史长久,规模宏敞的官办书院,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共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宋代大儒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都在此讲过学。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一定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洁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消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弃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由于这则美丽的爱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墓道和四跪像
–被迫班师~!第四次北伐胜利以后,形式一片大好,恢复中原指日可待。但是宋高宗,秦桧主和派下令撤回军队,不再北上,连发了十二道金牌,切断了岳家军的军事补给,在这样的情况下岳飞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无奈班师,百姓听说班师无不下跪挽留。岳飞极其无奈。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 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有趣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情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墓道两旁陈列着三对石刻翁仲和两组牺牲。这最早源于《周礼》一书,说是有一种动物叫“方良”,专门吃死人的肝和脑,唯有种柏树和塑老虎才能达到驱赶的目的,所以最早墓地上常见的是种上柏树和塑有老虎。到了秦代,有一位将军阮翁仲,打仗所向无敌,人们为了借助他的勇猛以守卫墓地,所以墓地上才有了石翁仲,无论是文官,武官或者任务的数量多少都应称为翁仲。民间还有种说法。马,羊,虎分别代表忠,孝,节。岳飞墓地的石人石兽完全是符合宋代仪规的。石望柱上刻有古人的名联“正邪自古有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重写的。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岳王庙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篇11:岳王庙导游词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岳王庙的主建筑物忠烈祠,这是一座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的大殿。各位请抬头看,忠烈祠正中间悬挂着一块“心昭天日”的横匾。这里面有个感人的故事。说的是当年大理寺主审官何铸等人严刑拷打岳飞,逼他在预先准备好的假供词上画押,岳飞万般无奈之中,他脱去上衣,让何铸等人看了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满腔愤怒的在供词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意思是说天上的太阳是明亮的,我的心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我抗金报国的心境只有苍天才明白,我的冤案总有一天会得到平反昭雪的。据说当时何铸也大为感动,悍然泪下。我国已故的叶剑英元帅根据这个故事写下了“心昭天日”这块匾,然而叶帅却没有在这块匾上落款,那是他为了表示对岳飞的敬仰之情,自谦自己不能和岳飞相提并论而没有签名。
东西庑:东庑是奉祀张宪的地方而西庑是奉祀牛皋的地方。他们早年跟随岳飞抗击金兵, 死后也都葬于杭州。南宋景宁2年1261年,张宪被追封“烈文侯”牛皋也同时被追封为“辅文侯”。 迎面看到的就是岳飞的坐像,高4.75米,是1979年由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在的中国美院的师生创作的。只见岳飞头戴红缨帅盔,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蹬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剑,目光炯炯,英姿飒爽。大家注意,岳飞的帅盔,金甲,武靴体现了武将的风采而蟒袍则是王者的打扮,这是因为岳飞虽为武将,但死后被追封为鄂王,官至一品,官服为紫色,绣3条蟒袍。各位再看坐像上端,有一块“还我河山”的草书横匾,这是岳飞的亲笔手书,它是这位抗金英雄毕生奋斗的目标。
中岳庙的镇庙铁人在中岳庙众多的文物古迹中,站立在崇圣门东侧的四尊铁人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铁人分别立于神库四周,为镇库铁人,系宋代治平元年铸造。铁人身高3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高大威武。这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人们也称他们为“镇庙铁人”。
岳飞的生平:他字鹏举,1103年生于河北省汤阴县一个普通的农家。他所处的时代是12世纪初,当时我国北方境内的女真族割地为王,建立了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1127年攻入北宋的首都东京(今天河南开封),俘虏了徽宗,钦宗2个皇帝,后举兵男下,占领了大片河山。在这样的背景下,20的岳云应召入伍,后来成为南宋的一位名将。由于他作战英勇,纪律严明,善于用兵,所以屡次打败金兵,金兵见岳飞率领的军队所向披拟,于是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然而岳飞坚持抗战,力图收复失地的主张,却遭到了以宋高宗赵构,丞相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的反对,最后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杀害,遇害时他年仅39岁,同时遇害的还有他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 前四幅画像:(1)勤学苦练 图中白衣少年就是岳飞,只见他手拉3000余斤的强弓,坐在大树下的白胡子长者是岳飞的师傅周侗,他是岳飞的同乡,特别是精于远射,曾是梁山好汉
80万禁军教头林冲的师傅。岳飞从小练就了一身杀敌的本领为他以后奋勇杀敌,打下了基础。真可谓“自苦英雄出少年”(2)岳母刺字 相传岳飞充军后失去了父亲,他母亲姚氏对他的影响很大。“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岳母送他参军。临行前,岳母为了让他牢记要爱国家,爱人们,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激励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 (3)收复健康 南宋建炎3年(1129年)冬天,金兵大举南侵,赵构一路南逃渡过钱塘江,流亡东海,直到温州,后因台风大做而偃旗息鼓。第2年春,金兵逐步北移,返回健康(今南京)。岳飞得到这个消息后,在没有等到上级张俊的命令前,主动出击给于金兵予以打击,一举收复健康这个军事重地。这是岳飞独自率军抗金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4)连结河朔 壁画正中的这个将军就是岳飞,站在他对面的那位便是河朔忠义民兵的首领。河朔中的河指的是黄河,朔的北的意思,河朔泛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当时,河朔人民深受金兵的奴役之苦和亡国之耻,纷纷进行对金的武装反抗。岳飞善于团结所有的抗金力量,制定了联结河朔忠义民兵共同抗金的方针,各路民兵先后投奔他的部队,使得河朔民兵成了岳家军的骨干和主力,在抗金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篇12:扁鹊庙导游词介绍
扁鹊庙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城西北22公里处,占地150000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古代建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据《内丘县志》记载,扁鹊庙汉唐有之,始建不详。自汉至今,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元代建筑。
扁鹊原名秦越人,在赵国行医时,人们称颂他像古代名医扁鹊一样,遂称他为扁鹊,多年来扁鹊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在他的故乡和全国许多地方建庙立碑来祭祀纪念他,内丘扁鹊庙便是著名的一座。
扁鹊庙,又名鹊山庙、鹊王庙,宋代加“神应”之号,为神应鹊王庙。位于内丘县神头村,坐北朝南,在群山环抱之中,右扶龙腾山,前临龙腾水。1963年前水上有桥,后石桥冲坍。过桥北上,越桥楼,过山门、献殿至扁鹊庙。庙内有扁鹊塑像,庙左有扁鹊墓,每年农历三月,八方人士云集祀之,香火极盛,达月余之久。
扁鹊医术高超,在《史记》扁鹊传中,记载了几则流传千古的病案。晋国“专国事”的大夫赵简子生了重病,已五天不省人事。
扁鹊为赵简子治好病后,为答谢扁鹊,赵简子便将邢地内丘蓬山4万亩土地赐封予扁鹊。扁鹊接受了这份赐封,从此便在此居住下来,上山采药,入乡巡医,邢台内丘便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扁鹊擅长望诊。《史记》非常生动的记载了他四望齐桓侯(公)为其开列医方,而齐桓侯(公)不听,终于死亡的病案。
扁鹊后来周游到虢国,治好了虢太子假死的病。从此,天下人便称扁鹊能“起死回生”。
后来,扁鹊行医到秦国,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十分嫉妒他,便派人刺死了扁鹊。
虢太子千方百计把扁鹊的头颅从秦国找回,葬在今邢台市内丘县蓬山,并立庙祭祀,由此这个山村便更名为“神头”。庙称作扁鹊庙。
扁鹊庙前有九龙水从西向东流过。因上游有九条山川之水汇于此而得名,河上曾有汉白玉石桥名九龙桥,桥前有石麒麟相立,今存。
九龙桥又称回生桥,据说人患有疾病或奄奄一息,只要从此桥经过,就可以起死回生。
九龙桥前有九龙柏,九棵柏树生于石上,古老苍郁,岁有千年,粗可合抱,形如巨龙,人称九龙柏,根须裸露于石,犹如龙爪。
《内丘县志》这样记载九龙柏:“柏生山石石生柏,根生石山山作根,山石柏根成一体,石山不老柏长存。”相传扁鹊死后,其九个弟子十分悲痛,相守其墓,时久成柏。实际上是后人仰慕扁鹊的医术和医德而植栽,作为怀念。
在扁鹊庙周围还有许多扁鹊采药、制药、作手术的遗址,药石、石炕、捞肠沟等地尚存。
人们称赞虢国太子的忠义,便把他和扁鹊采药的山峰称为“太子岩”。太子岩位于内丘县城西部30公里处,险峰千仞,峻岩百层,草木丰茂,松柏秀荣。
自周代以来,相继建有诸多庙宇,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相汇的风景胜地。
太子岩山腰有太子洞,昔有太子楼,楼后有洞,相传虢国太子曾在此居住,并与扁鹊一起采药。
太子楼始建不详,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重修,今楼废洞存,洞凿于山壁上,深2丈,凭栏东眺,可见松柏苍苍,白云出岫,红日升空。明至清
05月25日,扁鹊庙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扁鹊庙,俗称神头庙,又名鹊王庙、鹊山祠、鹊山神应王庙。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城西21。8公里的神头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记载:“鹊山庙者,祀扁鹊也”。
内丘扁鹊庙,始建年代久远。据《魏书·地形志》载:“中丘前汉属常山,后汉,晋属赵国,晋乱罢,太和二十一年,复有中丘城,伯阳城,鹊山祠”。太和即北魏孝文帝年号,二十一年即公元4,中丘即今内丘县。
至元五年(1268年)《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碑记:“汉唐以来,像而祀之旧矣,五季之未,数经残记。
周显健中安国军节度使陈思让为重修之,是时碑刻已有王称”。
清康熙七年(1668年)《内丘县志》记:“鹊山庙在鹊山下,汉唐已有之,不详始建,宋仁宗玺封神应王,元学士王鹗,明谕德谢迁有记,三月初旬,来祀者方千里,历代诗文不可胜记”。
据庙内现藏碑刻记载:在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修其房廊,“光华四出”;复经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修缮后,“重檐密庑,森然如翼,巍然可观”;金明昌元年(1190年),内丘县令赵实率众监修后画檐雕梁,所以称之“其庙自古以来未有似今完备者哉”。逾数十载,又一场劫难火焚,荡然无存。
大蒙古国国朝龙兴癸未岁(1223年),节度副使苏仲毅然昌率重葺旧基,元提点太医颜天翼纠材募工,重修之,后经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历六年(1587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天启元年(16)、清光绪二十二年(18)等修缮。
扁鹊庙群总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由扁鹊殿、后土殷、玉皇殿、三霄殿、百子殿、药王庙、山门、献殿、回生桥、桥楼、碑楼、三清楼阁、道士院等20多座单体建筑组成,总体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是北方典型的道教庙群。
屋顶类型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卷棚顶等。由这些屋顶类型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说明古代工匠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庙群形制的特点:四周群山环绕,诸殿坐落其中,庙前河水涓涓,地势逐渐加高,依山随势建筑,轴线对称分布,景致独具特色,实属风水宝地。
总体建筑以天(玉皇)、地(后土)、人(扁鹊)三才者布局,其中三大殿为整个庙群的主体,配殿建筑与主体建筑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形成格局,乃一方胜地。古时,帝臣官宦、文人骚客、隐人居士、善男信女,莅此揽胜观光,朝山祭圣。又为这里留下了众多得诗碣、碑文、石刻等文物古迹。
扁鹊殿为该庙群的主体建筑之一,属大式建筑,是祭祀扁鹊之处所。坐北面南,平面呈长方形,通高11.1米,面阔七间,长21.78米,进深三间,宽9.94米,占地面积426平方米。系单檐布瓦九脊歇山顶,柱网布局采用减柱、移柱并用,扩大殿内空间。四周斗拱44攒,单材12.5、足材18厘米,为五铺作双下昂里抄计心造。梁架结构为六椽前后对搭牵用四柱,彻上露明造,无施叉手,托脚、各节点均施攀间拱及驼墩支垫,经修缮后仍保留元代的建筑风格。
据明万历六年《重修鹊山庙记》碑载:“……是故由周而来,历二干载矣,人之骏奔,而俎豆者……”。说明祭祀扁鹊的活动久远。既然有祭祀活动,那么最起码要有祭祀的场所,所以祭祀的场所也可能是一座不成型的小庙,也许原庙的建筑开始较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其崇敬程度的升级,其庙逐渐变大。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来看:西汉以前以高台建筑为主,主要建筑是宫殿、都城及礼制建筑;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直至消失,木结构建筑兴起,主要建筑出现寺庙等建筑。可见原来的小庙只不过是现存建筑的雏形,扁鹊殿的成型建筑年代在汉或早于汉。为何建筑年代如此久远,可现存的建筑竟为元代建筑风格呢?该殿千余年来,风剥雨蚀,饱经沧桑,在历史上曾毁于兵燹、或人为的破坏等,保存至今实为不易。从中可以看出,历代人们对扁鹊其人、其庙的追崇、钦佩程度,也充分体现出该殿的名望和价值。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是在元朝初年,其殿现存的大木构件也多为元代。在落架大修清理该殿基础时,竟发现原基址比现存的基础要大一圈,四周各外沿1米左右。说明现存大殿是元初在火焚后的废墟上重建的。可证实在元代前该殿四周确带房廊,这样正好和历代碑文记载相吻合。
整个庙群是以扁鹊殿为起点,增设了具有道教色彩的庙宇,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道教庙群。
近年来,通过多种集资渠道,对现存的扁鹊殿、后土前殿、后土总司殿、药王庙、广生殿、山门、回生桥、玉皇殿等古建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保持原貌,修旧如旧。各种建筑和谐相融,与历代官吏,名人题写的诗碣、碑文及九龙石柏、扁鹊墓地等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也折射出自建庙至历代修庙的沧桑历史。
篇13:扁鹊庙导游词介绍
扁鹊庙前有九龙水从西向东流过。因上游有九条山川之水汇于此而得名,河上曾有汉白玉石桥名九龙桥,桥前有石麒麟相立,今存。
九龙桥又称回生桥,据说人患有疾病或奄奄一息,只要从此桥经过,就可以起死回生。
九龙桥前有九龙柏,九棵柏树生于石上,古老苍郁,岁有千年,粗可合抱,形如巨龙,人称九龙柏,根须裸露于石,犹如龙爪。
《内丘县志》这样记载九龙柏:“柏生山石石生柏,根生石山山作根,山石柏根成一体,石山不老柏长存。”相传扁鹊死后,其九个弟子十分悲痛,相守其墓,时久成柏。实际上是后人仰慕扁鹊的医术和医德而植栽,作为怀念。
在扁鹊庙周围还有许多扁鹊采药、制药、作手术的遗址,药石、石炕、捞肠沟等地尚存。
人们称赞虢国太子的忠义,便把他和扁鹊采药的山峰称为“太子岩”。太子岩位于内丘县城西部30公里处,险峰千仞,峻岩百层,草木丰茂,松柏秀荣。
自周代以来,相继建有诸多庙宇,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相汇的风景胜地。
太子岩山腰有太子洞,昔有太子楼,楼后有洞,相传虢国太子曾在此居住,并与扁鹊一起采药。
太子楼始建不详,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重修,今楼废洞存,洞凿于山壁上,深2丈,凭栏东眺,可见松柏苍苍,白云出岫,红日升空。明至清
月25日,扁鹊庙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篇14:扁鹊庙导游词介绍
河北历史悠久,文明璀璨,这是一片环绕首都北京的广袤大地,他西倚太行之魏巍,东临渤海之涛涛,坐拥万顷之沃土,尽享物产之丰饶。他就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京畿重地——中国河北!今天我们要到达的就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邢台。京津外围“卧牛城”,古称燕赵第一城。千年古刹开元寺,邢窑白瓷糖盛行,邢台武术梅花拳,中华医术最高明,历史名人不胜数,慷慨侠义大英雄。这段快板书说的就是邢台,这里有3500年的建城史,600余年的建都史,是唯一一个以古国命名的城市,也是河北省内做过国都最久的城市,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同这座城市一样古老的扁鹊庙。
请大家带好贵重物品,随我一起下车。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回生桥了。传说当年扁鹊高明的医术惊动了上天,王母娘娘亲自下来验看。来到鹊山,见扁鹊为患者治病不厌其烦,便想试试扁鹊有多大医道。于是,化作乞丐,晕倒桥头。扁鹊急忙上前救治,把脉良久后说:“此人无疾也!”王母娘娘暗自吃惊,心里非常佩服。扁鹊又说,行医乃行善之举,让他喝碗人参汤吧。王母娘娘见扁鹊治病救人,善心一片,又医术高明。于是,仙袖一摆,河上立即出现一条彩虹,接着雀山上的喜鹊铺天盖地而来,千万只喜鹊衔石云集,积石成桥。为啥叫回生桥?相传,有一年,鹊山一带瘟疫蔓延,尸横遍野。扁鹊为救治百姓,用鹊山的中草药配置“驱瘟”药方,在桥北头安置几口大锅熬制药汤,让百姓服用。服用药汤后,疫病马上就好了,于是,人们蜂拥而至,只要踏上桥,喝口汤药就能起死回生,于是桥便取名回生桥,主要是形容扁鹊的医术之高,因为古时人们觉得无论得了多重的病,只要走过这座桥来到扁鹊的住所,就有起死回生的希望。相传,在此桥上走第一遭可以祛病消灾、强身健体;走第二遭可以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走第三遭可以身心具轻、飘飘欲仙。
走过回生桥,我们可以看到路上有许多九龙石柏,其仙风道骨堪称一奇,九龙柏前有一石刻,刻有“药石”二字,药就是中药,石就是古时石针。相传,扁鹊生前医术高明,死后在这块刻石上常有他开列的药方或丹丸出现,神奇有效,所以人们成群结队前来朝拜扁鹊,抄写药石,领取药丸。相传,扁鹊有几大弟子,各个医术精湛,身怀绝技,在师傅遇害后继续行医治病。他们去世后,相继被埋在扁鹊庙对面的石山上,给师傅作伴,每人墓前栽下一棵柏树。久而久之,葱茏茂密,傲骨铮铮的柏树各抱地势,迎日月升落,送冬春去归。
好,亲爱的游客朋友们,路过元碑之后,我们来到的就是扁鹊庙了,这是一座以道教为主的庙宇,起初完全为了纪念扁鹊的,故名扁鹊祠。随着扁鹊祠的香火日益兴旺,各路神仙也来这里安家落户,现今保存的扁鹊殿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殿内扁鹊神像在全国药王庙内呈现的也是独树一帜,头戴冕旒冠,身着直领宽袖长袍,腰束垂带,足蹬高履,完全是一幅侯王之相。两排十位弟子,东西各五位,恰好包罗了中华医学全部治疗的方法,证明了扁鹊作为中医药医。
走到这里,我们本次扁鹊庙之旅就要结束了,相信这座城市的古色古香,这座城市的玲珑秀丽,这个城市的红色精神,这个城市的青山碧水,一定让您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小杨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谢一路上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分别却是必然的,但我相信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许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导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也请您千万不要忘了,在河北有一个导游小杨,随时等待着您的到来,最后预祝大家归途愉快,一路平安!学鼻祖的身份和尊位。
本文由用户糖娃娃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2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