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数据结构》中的探索
袁春蕾a,欧阳志友b,王b
(南京邮电大学a.先进技术研究院;b.物联网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非常强、难度比较大的课程。本文针对《数据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结合《数据结构》课程的特点进行了探讨,以帮助学生提高编程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篇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数据结构》中的探索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LX13_034);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G01613JX10);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XSG03)
作者简介:袁春蕾(1981-),女,山东青岛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研究、计算机网络。
一、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该课程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该课程的整体安排,进而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等。
二、《数据结构》教学现状分析
《数据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为辅,教学过程颇为枯燥,内容较为抽象,导致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比较匮乏,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不够。
(一)先导课程掌握不扎实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数据结构》的先导课程,即在《数据结构》学习中采用C语言描述。《C语言程序设计》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效果。若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过程中,学生对结构体、指针等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特别是个别学生仅仅停留在对其基本概念认识的程度上,将会导致在《数据结构》学习中无法深刻理解算法的数据结构及算法流程。
(二)讲授方式有待改善
《数据结构》课程的抽象程度相对比较高,理论知识比较多。学生仅仅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难以掌握和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传统授课方式过于注重任课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以任课教师为主角,讲述教材内容,而由于《数据结构》相关概念比较抽象,讲授的内容局限于抽象层次,缺乏典型的项目作支撑,学生难以理解,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重理论、轻实验
在一些传统的《数据结构》实验教学体系中,实验课程只是被用于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原理验证,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本身就缺乏项目的实际锻炼,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真正做到联系实际的工程问题展开实验教学。加上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一系列不同复杂程度的仪器设备,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也更高,从而导致了一些教师在编写课程大纲或建设实验教学体系时,有意无意地缩减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课程的过程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锻炼。
(四)重验证、轻设计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比验证性实验来说,涉及的知识面广,可能涉及的’仪器设备更加复杂,较大地增加了实验教学和指导过程的难度,因此一些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受师资力量、仪器设备等的限制,大都侧重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缺乏足够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以授课对象―――学生为主体,()任课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协作式学习模式,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能够遵循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构建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项目驱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打破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任课教师将整个的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把日常的教学内容渗入到每个项目中,使得知识点能合理地分配和贯穿到项目的各个环节。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层层推进项目,通过项目验证和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因此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项目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
借鉴软件工程中生命周期的思想,将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数据结构》中,在此过程中,以项目的开发过程为主线,让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数据结构》课程的相关内容。因此,需要任课教师针对《数据结构》的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项目,以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案例作为项目,并分为若干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涵盖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一)在理论教学方面
任课教师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将《数据结构》中的线性表、栈、队列、串、数组、树、二叉树、图以及查找与排序等知识点和一些方法、技能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学习,对《数据结构》中的基本概念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项目所需的知识,将讲授过程转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据结构》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实验教学做好准备。
(二)在实验教学方面
在实验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项目中的问题。
1.项目准备阶段。项目的准备阶段是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将围绕《数据结构》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为出发点,拟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在此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授课对象对先导课程的掌握程度、学生对项目的感兴趣程度、项目的整体难易程度等。项目的难易程度至关重要:难度过高,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难度过低,则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整所设置的实验项目的难易程度。这无疑对项目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作为主体,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对项目的实现展开讨论,通过任课教师的指导,确定实现项目的思路,并开展相关的实施工作。
任课教师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将学生进行分组,并通过阐述项目的意义和难点,激发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信心。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任课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任课教师可统一讲解,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控项目实施的进度。
3.项目考核阶段。尽管项目的考核结果在项目结束时给出,但此项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开发过程。总成绩由项目实施过程和答辩两部分构成,两者所占分值的比重由项目自身特点决定。项目实施过程的成绩包括出勤率、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答辩的成绩包括学生对各自负责项目的陈述、对项目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汇报、项目运行情况和调试情况的讲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五、结语
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运用到《数据结构》教学中,克服了该课程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避免了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目标明确,将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环节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蕊,蒋廷耀,但志平,等。基于分层教学和课题答辩的《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9)。
[2]秦钢年,黄大明,卢福宁,等。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31(1):101-104.
[3]蔡苗,蔡红娟,黄松,等。信息类专业平台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54-156.
[4]宁彬,龚雄兴,袁磊。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19):4661-4662.
[5]刘晓静,王晓英。基于项目导向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14,30(9):48-50.
篇3: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国内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是偏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工程意思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从而使学生缺乏项目课题的积累,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项目开发和实践能力,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针对我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基于导师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下的教学方案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评价在该模式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
作 者:汪海滨 杨振宇 WANG Hai-bin YANG Zhen-yu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 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 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5(12) 分类号:G642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 导师制 项目驱动 教学模式
篇4: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 要:能力本位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针对我校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探讨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导向型”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应用。
关键词:高职教学;综合职业能力;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能力本位教育教学的推进和改革,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模式的思考和重新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应用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中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入校生大部分是高考失败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在心理上比较缺乏自信。但经过三年高中的严格学习和训练后,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渴望自己可以得到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而目前高职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抑制,学生学习兴趣低,专业技能难以提高,学生毕业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学生的职业能力组成
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由一般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对具体情景的理解力两方面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要求,而应被视为多种能力品质的综合体现,进一步强调的是学生在应对技术手段和生产模式变化时具备的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职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教学效果,逐步实现对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尝试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就是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开发,教师引导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并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在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达到获得职业中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应该以学生是否可以按照要求完成教学项目作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评价。以下以“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分析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
1.教学项目确定
“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这门课程是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监理合同管理、质量进度控制、工程招投标的展开、监理规划、细则编制、绘制项目机构图、监理验收资料整理、进度款控制等的能力,希望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给排水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之后的直接就业打下基础。因此,为了保证设置的教学项目与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内容相吻合,本课程以实际或虚拟项目为载体,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在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学项目和情境的选择还需具有实用性原则,保证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完成实际的教学项目内容。
2.教学项目实施
在确定教学项目之后,教师可以按照教学项目的要求实施教学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研组内2――3名相关专业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共同负责所有教学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学生以每5――7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角色扮演,任务分工,完成教学项目中的学习任务。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设计为:下发与接收中标项目―工程组织设计―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程成本分析―工作评价和考核。教师对不同情境和工作步骤提前设置好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以保证教学项目的进行。在实施项目教学之前,教师将需要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工作项目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并对教学项目任务和工作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学生在接收项目任务书之后,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分解学习任务,清晰各自职责。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带着目的自主学习,经过不同层次的梯级反复实操之后,完成学习任务。
在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在收到学习任务之后,积极主动地按照项目教学的模式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力求保证完成任务的合格性,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增强,实际职业技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孙双华。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2005.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建筑与房地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项目导向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课程的研究与构建――以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篇5: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冷丰 上高二中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已走入千万普通百姓家,互联网的应用已与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密不可分。然而,如今能够真正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并懂得充分利用网上丰富资源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的人为数不多。仍有许多人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掌握计算机这种工具?如何更充分地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如何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有没有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可以同时解决以上问题,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呢?有!如果是带有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方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关键字】 任务驱动 情境教学 主动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能使学习目的更明确,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把这种模式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效果如何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呢?本文以“用PowerPoint 制作电子画册”一课为例,初探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一、课例的设计与实施
这是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活动课,课时为两节。学生所在的年级为高一年级,学生们已经全部掌握了汉字的输入和上网搜索信息的方法。上课前,先制作好一份电子画册的实例《我的画册》,本课是利用远志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进行教学控制的。完成课程主要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
1、创设情景,确立任务
上课前,先利用网络课室的教学广播功能在屏幕中显示如下字样: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学生一进入网络课室,就已经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接下来教师演示画册实例,《我的画册》的精美画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利用PowerPoint 2000制作一本电子画册,与《我的画册》一样,在目录页中要包含每张画面的名称,点击目录即可跳到相应的页面中观看图片。每张幻灯片中包含图片及相应的注释字,可以根据幻灯片上的按钮,实现图片的切换和查找功能。
2、学习知识,主体探索
利用远志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广播教学功能,将《我的画册》的主要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们,主要内容如下:
(1)启动PowerPoint 2000,新建一张空白幻灯片;
(2)在“视图”菜单的“工具栏”中选中“绘图”,打开绘图工具栏;
(3)用“矩形”工具画一个透明的长方形作为背景,并选择适当的线型和颜色;
(4)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将这张幻灯片复制三份;
(5)选择“自选图形”,“基本形状”中的心形作为第一张幻灯片的背景,选择适当的填充效果和线型;
(6)用“插入艺术字”添加“我的画册”字样;
(7)用“文本框”制作“咏鹅”等字样;
(8)“插入”“图片”“来自文件”添加图片,并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后面三张的制作方法相似,略。
(9)超级链接的制作:“幻灯片放映”“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相应的幻灯片;
(10)动画设置:“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调整好“顺序和时间”及“效果”;
(11)切换方式:“幻灯片放映” “幻灯片切换”选择“随机”。
(12)介绍PowerPoint 2000的三种常用视图方式:
幻灯片视图:适合对具体某张幻灯片的内容进行制作和编排。
幻灯片浏览视图:可以看到整个演示文稿的外观,还可以添加、删除或移动幻灯片。
幻灯片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
3、采集资料,完成作品
让学生们上网查找所需资料,完成电子画册的设计和制作。
如果把学习延伸至课外,学生们还可以利用更多的学习途径,学会多种搜索资料的方法,如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上网搜索收集图片和文字等资料。
4、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吸取成功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思考与结论
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实施后,我发现演示教学的前八个知识点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但还限于模仿《我的画册》阶段,少有创新。而超级链接的设置,只有部分学生询问,只好进行个别辅导,也不见有能灵活运用的。至于动画设置、页面切换和视图方式的灵活转换等操作还不见有学生使用。显然,这次活动课进行得不是很成功,是否”任务驱动“不可行?
回想我在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这门课时,老师在开学初就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期末要交一份作业,就是要制作一个课件,使用的软件不限,主题不限,只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就可以了。然后给我们看了往届学生的作品,让我们知道了”课件“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这就是”创设情景“吧。任务明确,但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却很大,课件的生动有趣,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兴趣。我想尽办法去搜寻各种各样的课件,对课件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也对后来自己设计和制作有了很大的启发。为了完成课件的制作,我学习并熟练掌握了软件的使用,还学会了如何上网查找资料,计算机使用的整体水平也提高了。课件的设计,让我发现自己在设计方面是具有很大的潜能的。课件制作完成后,我这个原本连Windows 98的基本操作都不会的学生,却成了其他同学的”老师“,我的课件制作模式也成了其他同学仿照的对象,在受到老师好评的同时,我也大呼被”盗版“。在课程结束后,我发现许多同学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都提高了,也培养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那为什么”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的效果却不太理想呢?究其原因,是任务设置不恰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们在上这次活动课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软件,要在两节课以内熟练掌握这种功能强大的软件是不可能的`。原本在设计这次活动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本想只让学生掌握如何插入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等简单操作,但又觉得仅仅学会这几种操作不足以体现PowerPoint这种软件的特色,于是在设计《我的画册》作为教学实例时,包含了超级链接、动画效果和页面切换效果,这些都使得教学难度加大。若要使教学效果明显,就要把一个软件的教学分成几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个阶段都要恰当的设置一个小任务。
其次,这个软件距离学生们的实际需要较远, 这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如果是让教师们来学习这个软件,就会比较容易上手,因为这种软件简单易学,是用来制作课件的最好用的工具。
以上两点,是经过教学试验以后才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后来我又进行了另一个试验:教高一年级的学生怎样使用”画图程序“,并给他们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要求同学们每人画三幅画,一幅画天上的,一幅画地上的,还有一幅画海底的。在课堂上,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有惊喜出现:神秘的太空、森林之歌、美丽的家园、国王与公主、海底世界……
我原以为”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非常失败,正在灰心丧气的时候,事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恰好一个星期以后的那天下午放学后,学生们直到晚上七点也不肯离开电脑室,他们中大部分在着迷地利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已不仅仅限于原始地模仿,而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更让我感到吃惊不已的是,有的学生在摸索中已自己掌握了我并没有讲授的模板的使用、声音效果的设置和视频文件的插入等操作,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设想。我的试验成功了!学生们的智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电脑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只要任务设置合适,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加以适当地引导,就会发现学生们个个都是”电脑神童“,而”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也不再是一句空话。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总结出,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运用的时间越长久,进行得越深入,就越能显示出它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强的优越性。
篇6:“项目驱动式”教学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
“项目驱动式”教学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项目驱动式”教学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项目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直是其探索和发展的方向。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经济法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主要开设给经济类和法律的学生学习,但由于其本身的性质特殊,内容多且结构分散,学习起来难度大。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和经济法教学的特点,本文提出了“项目式驱动”教学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运用,它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降低了经济法教学的难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职经济法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经济法教学; 教学项目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其也具有独特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强调职业性、实用性和适应性。在课程设计方面也是依照市场对岗位的需求设置专业,针对性较强,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毕业就能成为合格的就业人员,具备某个岗位所需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在较短的时间就能适应其岗位工作。而就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入学的时候成绩就不高,基础也普遍偏低,缺乏足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课程的实用性和将来就业所需要考取的各种技能证书。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如果只注重实践,而没有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铺垫,要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提升,其上升的空间也必定会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较好的结合起来并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探索的`方向。
经济法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一般是为经济类和法律类的学生所开设的。作为法学核心课程中较为特殊的一门课程,首先,它既包括了市场规制法部分,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也包括了宏观调控法部分,如反垄断法、财政税收法等,有时候市场主体法,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也被概括地囊括到经济法的中来。这样一算,经济法涉及到的法律将多达20部左右,并且各个法律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那么密切,因此,形成了经济法学虽体系庞大,但结构却很松散的特点。其次,经济法是一门兼具公法性质和私法性质的学科,当中既涉及到了国家对市场调控的公法内容,也涉及到了市场主体之间竞争、交易关系的私法内容,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民法、商法、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对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再次,我国的早期的经济立法是十分滞后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立法也逐步完善起来,现行的许多经济立法,如反垄断法是才出台施行的。社会经济生活瞬息万变,经济立法也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应付得了层出不穷的新理由。因此,经济法的教学要求必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和热点保持前沿性的关注。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经济法的这三方面特殊性无疑为经济法的教学增加了许多难度。学生对于经济法的学习普遍认为,经济法内容过多,知识点分散,学习起来难度大。因此,结合经济法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探索适合高职经济法教学的模式显得尤其具有价值和作用。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首先产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转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项目”作为载体,把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设计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以项目的不断拓展和逐层推进来驱动课程的开展,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项目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得到极大的激发,教师提出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带着具体的项目任务去深思、分析和探索,并通过其他的同学一起沟通和合作,找到解决理由的方案。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地去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分析和解决具体理由的能力得到提高,达到了潜移默化、学以致用的效果。这种参与性的教学模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项目后获得的成就感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经济法这门课程虽然不像其他技术类的课程那样具备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同样也适用于这种教学模式。
具体说来,“项目驱动式”教学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第一,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项目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对教师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最需要打造一批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的教师来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通过对经济法课程的总体性的把握,确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的相关法规从事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市场运营的能力。进而,根据教学目标拟定出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重难点。最后,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教学项目。课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项目的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按照教材的章节去罗列,而是以教学项目为主线来重新组织教材,将相关的知识点贯穿进教学项目之中,可以将整体的教学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项目任务,精选每个教学案例项目,难度要适中,设计好教学的情境,最好是与日常生产生活比较贴近的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教学项目的实施。这一过程可以具体分为项目的初始阶段和开展阶段。
在项目的初始阶段中,主要是对项目进行计划和安排。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时候要注意男女的搭配以及学生能力水平的搭配,可以从每个组推选出一名项目小组长,由项目小组长按照教师指示的项目任务去组织成员对项目进行分析,查找相关的资料,制定出项目实施的计划,安排各个成员的任务。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项目的情境中。
在项目的开展阶段中,主要是以学生实施项目活动为中心,由学生按照他们事前准备的项目实施计划展开活动。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尽可能地让他们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进而引导学生在各自组内、组与组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突出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对项目的不断扩展和逐层推进来实现项目的最终完成。第三,教学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在评价的阶段中,可以采用小组的自评、小组间的互评和教师的总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每个小组先对自己在项目初始阶段和开展阶段中的活动内容进行反思和评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自我总结和自我完善的思维。在自评完之后,小组间的互评将进一步对项目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补充,培养学生对于他人的评价和倡议能否客观的接受,转化成提升自己的动力。最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从总体上去把握此次项目完成的效果,对于学生中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使学生体验到完成项目后的成就感和快乐,对于表现不足学生给予鼓励或者作出指导,激发他们在下一次教学项目中能够不断改善。对于项目中出现的理由由教师进行分析和解决,并总结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知识,从实践回归到理论,但却让学生对理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去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
篇7:项目驱动教学在课程中的运用教育论文
项目驱动教学在课程中的运用教育论文
1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化学反应工程学是人类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而它的理论又离不开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的检验。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来说,实训是学生参加实践获取知识所必需的学习途径。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理论教学阶段、仿真实训阶段、项目实训阶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在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工业用途,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聘请企业工程师,做为课堂主讲教师,将一个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做为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将企业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融合到课堂的教学与管理中。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之下,对学生分组。学生根据任务查阅资料,提出设计方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课堂上讲的一些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得到验证。归纳总结,教师在审阅学生的实训报告后,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以及每个实训小组采用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有所了解;同时用所学概念、原理对案例进行剖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在此阶段教师需要的是引导。推行过程评价激励机制,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一环,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随着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逐步实施,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过去一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学生从方案设计、设备组装到结果分析,包括理论课程考试、实验室安全管理,每一步内容的得分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出客观评价或得分,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找出自己的差距,看到自己的优势。
2仿真教学在项目教学中的作用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作为实践环节的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是学生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经费,设备有限,学校实验室中容易出现盲目操作和“走过场”现象;在顶岗实习中,企业为了安全和效益等因素一般不允许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仿真软件的开发,仿真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采用仿真技术,可以将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虚拟化,在计算机上动态再现整个反应过程及每一步变化特征。而且仿真实训还具有无消耗、无污染可重复操作等优点[7]。在现代化工企业中大部分已经采用了DCS控制系统,技术员主要在控制室通过电脑操作控制生产过程[8]。因此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我们穿插进行四周仿真实训。通过化工生产中具有代表性实训项目如醋酸装置仿真、乙烯装置仿真、常减压装置仿真等过程的模拟,加强学生对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过程控制、能源综合利用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仿真让学生掌握正常生产操作、停车操作、故障处理操作等实训环节,了解化工反应过程中工艺和控制系统的动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的异常现象的能力,为日后在企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仿真实训是项目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3结束语
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涉及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推导以及工程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理论性和抽象性都很强的课程,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这一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中,减少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同时由于分组的出现和考核方式的改变,组与组之间存在竞争,这样大大激发了组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团队竞争与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五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让学校的教育更贴近企业需求,为企业缩短人才培养期,为学生成功融入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篇8:简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简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提出
笔者首先分析传统的授课模式下造成机械制图教学“瘫痪”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态度差
制图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这种能力,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天生具备的,大部分学生是靠老师去培养的,而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制约了这门课的学习。
2.传统教材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
对于一门新课的学习,入门的学习内容,必须具备的因素为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而我们传统的教材,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很多图样陈旧老套,一看就很难,学生很难找到这门课学习的“入口”,还没学或者只学了一点就放弃了。我们的课本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学习热情。
3.传统学习内容太多
以前我们使用的是劳动版的《机械制图》,这本书作为老师的教参很好,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很严谨,但是作为技校生的课本,内容拖沓冗长,沉闷,缺乏针对性。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以往我们的课堂由于时间比较紧,以及对学生的偏见,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先画,学生跟着画,教师习惯了“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独立的思考的机会和成功的惊喜。
面对制图教学的“举步维艰”现状,经过多方的调研,我们提出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
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的实施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主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图备课组的老师采用了“学案式”的编写结构,用任务驱动的模式编写,以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为主线,将原有课本的内容分为8个教学项目,8个教学项目的内容分解为35个学习任务。项目中包括相应的任务,每个任务基本按“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实施”“知识拓展”“思考和实践”6个环节编写。
1.引言
每个项目都有启发性的引言。一是通过趣味引入,吸引学生;二是承前启后,体现项目与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项目的基本内容。
2.学习目标
说明该项目的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
3.任务目标
对项目学习的总目标进行分解和具体化,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来完成任务目标,促进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4.任务内容
任务内容是学习任务的具体描述。也是引言中提到的零件的简化。
5.知识链接
以“学以致用”为前提,介绍任务中“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6.任务实施
采用分步图解的方法阐述任务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制图教学以图为主的特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7.知识拓展
为了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拓展该次任务的相关知识点,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提供一些阅读资料,或给出相对于该节课任务难度大一点的三视图。其目的主要为学习潜力大的学生拓展学习和创新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8.思考与实践
为使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设计与该次任务对应的开放式、探究性的相关思考和操作题,通过练习实践活动来消化和领悟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做补图补线的题目,对该堂课知识的巩固。
三、实施效果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将近两年了。这对学校传统的教学是一次“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经过2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其实施效果是明显的。对照以前制图教学的“弊端”,我们看到了制图教学的希望,看到了学校数控专业的希望。
四、小结
总而言之,“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技工院校的学生,拯救了我们的数控专业,也让我们这些制图教师重拾“失落已久”的“教学热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敢于挑战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改变,就没有出路,改变了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篇9:基于信息技术的项目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信息技术的项目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探索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崔强荣
【摘 要】针对中职学生特点,笔者对此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采用“项目教学”的理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信息技术的项目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项目教学法;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资源,在典型的职业活动中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师生共同通过讨论研究并实施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在拟定设计方案、反复修改、讨论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设计能力,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另外,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也能够提高学生团体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未来职场环境的适应。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法
项目教学是职业教育中非常普遍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是一种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岗位任务流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企业工作的典型任务而设计一个学习课题,并为学生设计一个或多个实际工作项目,创设相应的岗位工作情景。组织学生围绕工作项目运用操作技能、整合专业知识来进行的教学活动。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学习领域
基于项目的学习领域设计必须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根据工作过程的开发步骤设计项目活动。
(二)项目设定最好贯穿所有的学科知识
课程项目的.确定必须能将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既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又能运用它去解决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项目的实施
当今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在该课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教学。
(一)课程项目的设定
课程项目的设计必须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根据工作过程的开发步骤设计的活动领域。通过用户到电脑市场去选购计算机→工作人员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安装软件→维护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销售与组装维护岗位的课改方案。
重新构建了“计算机配置计划的制定,计算机硬件选购,计算机的硬件安装,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装,常见的故障排除”等几个项目。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实施
正对某个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项目的实施过程具体步骤);然后演示项目结果,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下边我用一个具体例子来介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项目实施案例,我们选择“计算机安装”这个项目谈谈项目实施。
1.学习情境
教师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任务内容与实际教学环境创建相应的情境。笔者在这次学习任务中创建的学习情境为:假如你是某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某天一位客户要求买一台组装机,在准备各硬件之后,你如何动手组装一台计算机?
2.制定计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成立项目小组(3~4人),确定小组长,小组内进行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及查阅相关知识,填写“装机实施方案”(教师提供相关表格),主要内容包括各小组成员的分工、拟定组装的流程和时间安排、需要的工具、组装过程中注意事项及相关的安全措施等。
3.确认方案
将“装机实施方案”上交,各小组进行互评,并提出修改建议,最后教师对各小组方案进行点评,并引导各小组修改方案,小组内再进行讨论、修改,最终方案要得到教师的确认后才能开始实施。
4.实施项目计划
根据小组制定“装机实施方案”,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准备好组装所需的工具及主机各硬件,按照之前拟定的组装流程进行硬件的组装。各小组长负责组织与协调组成员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学习项目中,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组员轮换岗位工作,让学生从不同的岗位去了解整个组装流程。在组装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寻找解决方法。
5.成果展示与课堂评价
学生自主展示、表达、分享作品。教师对作品给予中肯的点评,对各小组成员给予评价并呈现有梯度的练习项目,对其中的要点予以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学生听取教师的点评意见,重新提交实验报告书
6.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有教师分发学习任务表,学习资料等电子文件的需求,在教学、汇报过程中,需要相互分享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实现(例如极域电子教室教学系统);
在项目开始前,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上传视频、图片、文字资源到网站或资源文件夹,还可以事先准备好微课、慕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课前使用电子书包进行自学、互学来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书包学习更多的补充知识、拓展内容。而课堂的时间则主要用于教师答疑解惑、拓展新知或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一些活动。
虽然项目教学还受到学校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班级人数规模等条件的限制,有时候难以落实,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始终认为项目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实际的工作模式,从而提高学生今后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是以任务为引领,行为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项目开展的真实情境中获取相关的专业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晖。项目式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技,(08)
[2]朱启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04)
篇10:任务驱动模式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任务驱动模式有关理论,探讨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此种模式的可行性,并结合实际课程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模式;案例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不少院校学生的扩招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注重,任务驱动模式受到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关注。
而在当前一些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对这种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应用却依旧不足。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偏重于教师的讲授,属于单向的知识灌输,难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对学习方法和教授方法进行改革。
本文通过分析任务驱动模式有关理论,探讨在计算机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模式模式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探索任务驱动模式的具体原则和实施过程,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任务驱动模式概述
所谓“任务驱动模式”,指的是教师不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创设相关的项目或者任务,激发和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获得结论。
可以说,任务驱动模式的重点在于唤起学生对课本知识和问题的独立探究能力。
“任务驱动模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实施重点,首先是以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探究为重点,通过为之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设备,使学生能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由作出猜想,并加以验证,激发起独立探究的愿望;其次是教师的角色已经退居帮助和指导,教师应注重学习的监控和引导,使学生明确自己探究的方向
三、任务驱动要素分析
(一)任务驱动基本要素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中,教师讨厌差生,偏爱优等生,这种现象抑制了主体人格的形成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挫折。
任务驱动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便是发掘学生自身的特长、尊重个体的人格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2.教学中渗透研究思想。
在计算机教学教学中,应该多引入一些专题研究活动,营造完成任务、解决难题的氛围,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构建融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模式的计算机课程核心即是有益的任务。
学习者在接受任务之后,就要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将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思路,不断地从错误和弯路中进行反思,直至完成任务。
因此这是一个探索求解过程。
1.设置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任务驱动模式的目标在于激励学生获得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确定任务。
选定的任务必须能够综合体现计算机知识的运用,任务之间应该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从而体现任务驱动模式的特点。
3.组建小组。
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中,学习小组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通过自愿和互补的原则组件小组,有利于实施学生自主性学习,发挥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优势。
4.教师指导。
教师可以起到方法指导和方向修正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面授课程和网上非实时交流与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或者集体讨论。
5.效果评估。
引入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通过平时成绩、研究成果以及考试测定,按照一定的权重来确定学生本学科的成绩
四、任务驱动模式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
(一)应用实例
笔者在此选取教学实践中的一个任务驱动实例:基于B/S架构的学生远程培训信息系统。
此课程的先行内容包括超文本链接语言、SQL、C#等。
具体实施阐述如下:
1.任务的导入。
在课程伊始进行任务的导入,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领会任务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笔者先展示一个其他部门的成型的远程培训信息系统,随后向学生讲解网络教学系统应用当今最新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为教学、培训活动带来以前教学无法比拟的实时性、灵活性和交互性。
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基本业务模块、信息浏览、查询模块。
结合培训中心对网络教学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需求,本系统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身份认证,用来支持用户的认证,同时,结合用户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页面显示和权力。
(2)学生可以登录网站浏览信息,查找信息和下载文件。
(3)教师可以登录网站,上传文件输入课程课件,新闻发布,修改和更新消息。
(4)系统管理员可以对页面维护以及批准的注册用户,在同一时间,检查记录用户操作日志。
此时向学生提出任务:实现该系统中的’“科目管理功能”模块,即用户通过此功能可以修改科目、删除科目、新增科目。
这一阶段应以浅层次的介绍为主,吸引学生注意力,避免讲解太深入复杂的算法,以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任务的准备。
教师在公布任务以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与完成任务相关的知识,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对任务所涉及的概念和函数、类等进行认识。
本文所设计的任务涉及到算法与程序流程控制、关系运算、逻辑运算与条件运算以及消息对话框等。
学生需要事先掌握。
3.任务的完成
(1)任务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展开讨论,分析任务的模块功能,并与学生一起做出模块系统架构图。
(2)小组划分。
根据学生兴趣、个性与能力水平指定分组,并由教师进行组间能力的平衡。
笔者把班级内65个学生分为6组,每一组制定模块设计的具体任务,各小组选出负责人。
(3)小组协作与项目整合。
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学生在理解任务知识点,本文的案例在通过项目整合后,对学生远程网络培训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完成过程为:①确定学生远程网络培训系统设计原则:结合信息系统工作的基本特性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特点。
②完善网络培训系统支持机制:在学生远程培训信息系统内部组织结构上,进行具体开发和运行机制设计,以确保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③学生远程网络培训系统支持策略设计:为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相应的策略设计,包括建立信息系统通用课程体系等。
④学生远程网络培训系统支持资源工具设计:为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基本的工作和资源,包括数字图书资源库等。
⑤网络培训系统个性化设计:结合信息系统学习者的需求与特性,进行个性化的开发。
⑥网络培训系统教师角色设计:鉴于系统培训讲师的重要性,分析研究教师的角色与行为。
⑦网络培训系统课程平台设计:整体架构的基础就是学习的平台,学习的平台包括学习者交流功能、相关课程功能等。
⑧网络培训系统评价和修改:结合系统应用实际情况来评价和修改。
(4)成果展示与评价交流。
本案例所设计的学生远程网络培训信息系统采用B/S构架,服务器端的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 或者Windows XP的服务器版本,客户端的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因为当前,绝大多数的客户端安装都是WindowsXP操作系统。
而后台的数据库使用的是SQL Server 2000。
具体页面开发工具主要使用文本编辑工具和Macromedia公司的Dreamweaver网页制作软件,ASP为程序代码编写器,客户端运行环境为标准的浏览器IE6.0及以上版本。
具体到该系统中的“科目管理功能”模块,进入系统之后,管理员可以更改默认的信息,包括:管理员姓名,管理员密码,管理员单位。
一般的考试科目的信息维护的话,基本包括考试科目的信息添加、科目的信息修改和科目的信息删除。
科目管理的功能流程图如图所示:
图:科目管理的功能流程图
具体功能为:
①新增科目。
输入项:科目名称、归属部门、选课人数
操作:点击“新增”按钮,进入科目新增界面。
②删除科目。
操作:在科目资源信息列表中,点击“删除”按钮,完成操作。
③修改科目。
操作:在科目资源信息列表中,点击“科目资源名称”链接,进入科目科目修改界面。
(二)教学法评价
结合以上所展示的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的成果展示,教师分三个步骤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阐述如下:1.首先,由项目的负责人在组内开展评价,对每一个成员的分工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分。
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40%。
2.开展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
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20%。
3.教师对整个项目设计的开发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定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40%。
五、结束语
学校的教学应该适应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文引入任务驱动模式的理论,并结合计算机教学课程进行了实践探索,构建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为我国新教学体系的建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徐肇杰.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比较,,4
[2]成霞.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5
[3]安小风.王雅蕾.朱光福.对在高职改革中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7
篇11:任务驱动模式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征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而任务的确定就占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
1.提出任务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发展性的教学,因而我们的课堂就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因此,任务的提出,应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
这样,任务才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求。
这种教学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才能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需求去探究和学习。
“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提出”是一堂课的关键。
为此,我们在课前精心设计好任务后,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知识。
2.开展讨论
任务设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就进入到了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中,而应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如果任务相对比较简单,可以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任务有难度,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或是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
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找出哪些是已经学过的,自己会做的,哪些是新的知识,自己还不懂。
教师要适当启发和引导。
而这些问题中,有的是以前没有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
三、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摈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
采用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设问、探究的双向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研究性教学更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实践性;认识过程的完整性。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法,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计算机课尤其如此,必须重视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篇1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和探索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和探索
福州格致中学 江信龙
[内容摘要]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法用于应用软件的教学,成果丰富,用于程序设计语言教学,鲜有报告。本人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的实践,对形式和内涵也作了初步的探索,认为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优势是明显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另有六个原则需要把握。
[关键词] 程序设计语言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 三个学习空间 学会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①。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要把握好三个学习空间②的转换,即”有意义接受学习空间“、”自主学习空间“和”协作学习空间“的转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能顺利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学习内容,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在”任务“的设置上要适当。
所谓适当的”任务“,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之上的,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努力能较好地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程序语言设计相对较难,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是多方面的,相对于其他学科也有其独特之处。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容易感到厌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根据学生的现状,本人把任务设计成几个有一定联系的几个任务。按进度分别提出: 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 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正确的显示”OK“,错误的显示”wrong“; 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每套10道题,每题正确的加10分,错误的不给分,并计算总分等。
当第一个任务提出时,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但无从下手。本人围绕这个问题先开辟”有意义接受学习空间“,进行必要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也显得特别认真。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在形式上是: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交流或归纳。 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形式是:语句格式-→功能介绍-→举例解释-→巩固型独立练习-→小结评讲-→上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有时先开辟”有意义接受学习空间“,围绕具体任务进行适量的概念教学和举例讲解,或开辟”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协作学习空间“,学生来完成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的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在班级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或由计算机执行,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引导交流,共同进步。如:
在读语句和写语句教学时,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个任务,即:”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围绕这个任务,讨论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程序需要提供的功能,需要通过那些途径来实现:
出题显示要用一个写语句;出题要一个随机函数;回答问题要用一个读语句;答案显示也要一个写语句。
然后介绍读语句和写语句的格式及其功能、介绍随机函数。
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上的例题;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
教师或查看学生在电脑上的执行情况,或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或探讨,发现问题,个别问题的个别回答,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在全班回答或讲解。
就在完成本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提出了正误判断问题,一次练习做多个题目等问题。由学生导引出了后续问题。
”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正确的显示“OK”,错误的显示“wrong” “。这是条件语句教学时的任务。循环语句教学时,任务是:”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每套10道题,每题正确的加10分,错误的不给分,并计算总分“。数组教学时,提出对自己及班级的成绩进行统计的任务。
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感觉到编程是一件实用和有趣的事。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在用的需求下学,学以致用,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比如在前面提到的条件语句的教学,按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是孤立地介绍有关概念,而是将同学们所关心的正误判别问题加以解决。这样教学,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三.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在教学内涵上是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③。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技能型知识,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能适合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在上述第一个任务进行时,就有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编程的畏惧,还不断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供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三个学习空间,也鼓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采用这种方法,伴随着学生的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将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基本要求。学生是有自尊心和活生生的、不断成长中的人。他们需要理解、尊重和鼓励。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学会学习,获得主动的活泼的发展是素质教育教学观的核心所在。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灵活地运用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独立钻研和集思广益,合作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善于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在教学上要把握几个原则。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教学之中,不但要服从一般性的教学原则外,还要把握下列几个原则:
1、学会学习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目标定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有序的学习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定位,能使学生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2、任务适当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启动就是”任务“的建立和下达,建立难度适中的任务关系到该模式教学的成败.这个任务应该是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能够完成的。所以任务设置要适当。
3、学用互促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是通过”用“来促进”学“的,用然后知不足,用然后学,学以致用,学用互动,相互促进.
4、合作交往原则
在教学中要注意个体探究能力的差异。把个体自学与群体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提供三个学习空间,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人人参与,鼓励提出不同见解,使教学方式变成更为生动、活泼的全员探究合作教学。
5、教师参与原则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是袖手旁观,应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
(1)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师要制定好策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求知欲。由于每个班的学生都存若干层次,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
(2)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教师一是参与讨论,在众多问题中能筛选提炼出最适合某个或某类学生探究、积极思维的问题。二是在学生的众争纷议中能恰当地梳理,进行必要的引导。
(3)教学活动中调节与组织者。调节好三个学习空间的转换,控制好个别研究和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思维。
6、适时归纳原则
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会存在一点问题。由于教师主要是进行方法的引导,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同一课堂内,全班同学所掌握的知识会有所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课堂或阶段小结和知识点的交流或回顾,使得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同步发展。
初步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是成功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很值得继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 郭芳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 ②北京师范大学 王淑君 陈丽 施书恩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 ③北京景山学校 郭善渡《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 ④北京师范大学 何克抗教授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篇1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和探索
福州格致中学 江信龙
[内容摘要]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法用于应用软件的教学,成果丰富,用于程序设计语言教学,鲜有报告。本人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的实践,对形式和内涵也作了初步的探索,认为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优势是明显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另有六个原则需要把握。
[关键词] 程序设计语言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 三个学习空间 学会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①。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要把握好三个学习空间②的转换,即”有意义接受学习空间“、”自主学习空间“和”协作学习空间“的.转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能顺利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学习内容,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在”任务“的设置上要适当。
所谓适当的”任务“,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之上的,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努力能较好地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程序语言设计相对较难,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是多方面的,相对于其他学科也有其独特之处。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容易感到厌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根据学生的现状,本人把任务设计成几个有一定联系的几个任务。按进度分别提出:
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
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正确的显示”OK“,错误的显示”wrong“;
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每套10道题,每题正确的加10分,错误的不给分,并计算总分等。
当第一个任务提出时,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但无从下手。本人围绕这个问题先开辟”有意义接受学习空间“,进行必要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也显得特别认真。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在形式上是: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交流或归纳。
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形式是:语句格式-→功能介绍-→举例解释-→巩固型独立练习-→小结评讲-→上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有时先开辟”有意义接受学习空间“,围绕具体任务进行适量的概念教学和举例讲解,或开辟”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协作学习空间“,学生来完成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的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在班级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或由计算机执行,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引导交流,共同进步。如:
在读语句和写语句教学时,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个任务,即:”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围绕这个任务,讨论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程序
[1] [2] [3]
篇14:案例驱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案例驱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提出并探索了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成效.
作 者:常梅 李迎秋 李永 Chang Mei Li Ying-qiu Li Yong 作者单位:常梅,李迎秋,Chang Mei,Li Ying-qiu(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李永,Li Yong(滨州学院,山东滨州,256600)
刊 名:计算机教育 英文刊名:COMPUTER EDUCATION 年,卷(期): ”“(22) 分类号:G642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 案例驱动 教学方法
篇15: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本文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应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文中采用了传统模式与开放式模式两者对比的方法对开放式模式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目的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
作 者:叶莉萍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东苑小学,浙江金华,321017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开放式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动手能力
本文由用户南国猫觅海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2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