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论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
论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
论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各个主体在实现该体系的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着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其中,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育人、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所以,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的创新模式正日益促进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 1 强化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化、国际化和高度专业化趋势,使企业从事科技开发活动需要与外界进行大量的技术、人才、信息、资金和物质交换。与智力、知识、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机制,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因此,在技术创新的新形势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应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理顺关系,取长补短,完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1.1 着力解决产学研界面的准确接口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小,创新速度慢,其原因之一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没能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如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虽快,但按目前的趋势看已出现三多三少:各地各种名目为“科”“企”搭桥唱戏的科技交流会、科研成果发布会多,而最终成交的项目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又如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走遍大江南北,也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项目。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虽多,但有相当一部分是试验室的成果,仅通过鉴定或小试,尚未工业化,有些尚待完善和配套。 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大量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适合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其中,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支持和先导作用。当前有些人以为高校科技的产业化就是“全面出击”,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下游的市场开发、销售服务一竿子插到底,全过程包揽在高校身上。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大学的内部结构及内在机制并不适合于经商,高校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应当集中在培养人才和关键技术攻关上。不少事实说明,从基础研究成果到关键技术开发需经过大量技术转化工作,才能变为生产力。产业升级要靠产业界、政府、学术界及研究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高校一竿子插到底的想法,使大学负重过大,违反现代社会分工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实践。美国的硅谷,正是由于斯坦福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向高科技企业输送科技人才和研究成果才发展起来的’,但决不是由这两所大学直接经营,否则,这两所大学就不会成为一流大学,硅谷也未必能成为著名的高技术产业区。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即投入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责任承担的主体。但应当看到,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企业普遍技术支撑不足,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承受力弱。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成功率极低。例如许多高校面对现实,把科技成果在校内进行前期转化,力求自我开发,发挥“孵化器”和“辐射源”作用,然而,高校的技术成果一般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成果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研究而工艺技术集成度小,加上注资能力极为有限,常常难以打开产业化局面。所以,面对目前这种状况,较好的作法是应鼓励有眼光的企业家搜寻一些科研幼苗或实验室的胚胎,利用自己的资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人力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孵化,使其逐步完善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例如无锡轻工业大学与无锡中亚公司联办的产学研联合体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联合体根据协议,设置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双方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管委会负责联合体的运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其中学校负责科研开发和中试、研究方向的确定、技术管理、人才培训及向科研主管部门争取立项等工作;中亚公司负责提供中试场地、仪器设备、工程化基地建设等,并每年向学校提供前期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经费等,联合开发的科技成果双方共享。由于合作双方真心诚意,关系密切,优势互补,联合体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柠檬酸钠生产基地。 1.2 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本“瓶颈” 针对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资金问题,应该创建产学研联结的资本纽带,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提供新的驱动机制。借鉴国内外实践,主要应开拓两种途径。 途径一:组建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由政府、金融部门、企业、公众机构和高校发起认购,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投资操作制度,并给予优惠政策,尽快扶持上市融资。日本从60年代开始,建立一种叫“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的投资模式,“事业团”是由政府出资作为基本金、吸收民间资本参加、集技术中介和投资于一身的财团法人,每年定期向大学及科研机构征集愿意产业化的成果,介绍给愿意开发的企业,由“事业团”提供大部分开发资金(一般为70%),让企业与成果发明者协作开发,成功后获得的利益,三方按一定比例分享;若开发失败,事业团的投资不收回。因为对成果作严格筛选,成功率高,不仅促成大批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身收益也迅速壮大,开始的资本金仅有3亿日元,二十几年后的1989年达到125亿日元。这种新技术风险投资的模式,比起前几年我国国内投资公司纷纷搞房地产投资明智得多。例如广州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就是用股份制构建的比较好的案例之一。该中心成立于3月,由广州原能发展公司、广州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市科技实业发展公司、中山大学、广州创业化工联合有限公司、裕达创业基金等7个单位以股份制形式出资构建,依托单位是具有科技综合优势和潜力的中山大学。其目的是建成一个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新型科技开发实体。中心根据《公司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了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主任(经理)层,规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运行机制体现承包制、聘任制。目前该中心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正朝着研究所搞基础研究、中心担负开发中试、企业进行规模生产经营的合理分工布局的方向发展。 途径二:在高校之间直接创办新技术产业化上市公司,对高校的科技产业进行结构优化和重组,在明晰产权后实行股份制改造,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合作的企业控制法人股,并对有开发前景的若干新技术成果公开向社会募集公众股,政府在政策上扶持其尽快上市,这样,既能盘活目前
高校科技有形资产的存量,又为高校大量的科技无形资产社会化创造一个有活力的机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是政府行为中最能收效的措施。例如,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统部同我国三大仪表集团公司中的西安仪表集团公司合作建立西仪浙大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转让了该部开发成功的SUPCON JX―100集散控制系统和SUPCON JX―20A无纸无笔记录仪的总装技术和生产技术;与浙江华达实业公司合资成立了索普康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生产SUPCON JL―22A无纸无笔记录仪;同浙江省经济技术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了迪康自动化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推销SUPCON系列产品系统。通过这些措施使SUPCON集散系统和仪表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工厂创造的经济效益更是难以统计。全国许多省市及高校也都已迈出这一步,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天大天才、东大阿尔派等等。以北大方正为例,几年间由原来的几亿元产值增长到去年的60亿元,近年自投研究开发经费6000万元,不断保持技术创新的好势头。 1.3 创建产学研联结的人才互补模式 当前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存在人才既多又缺的局面。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奇缺;对企业来说,关键是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科”“企”双方如能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将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如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交流,要比科研人员自己下海,或被企业挖走更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人才的长期培养使用。这种人才交流方式也应在科研单位之间、科研与设计部门之间、科研单位与高校之间进行。如能推出技术计时工,或将项目分解外包,将不失为最大限度发挥技术人员能力的举措。为鼓励科技人才双向交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如流动期间,有关人员在原单位的福利待遇不变的情况下设立奖励基金等。目前,即使具有很强研究开发实力的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公司,仍十分注重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合作,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究中心有1.5万名科技人员,其中博士2100人。在科技实力十分强大的条件下,他们仍与美国5所最著名的大学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强强联合,使得该中心平均每个工作日就创新1项专利。此外,这家公司还随时准备录用这些大学中成绩优异的学生。 1.4 强化“官、产、学、研”结合机制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由于行政职能的划分和管理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科技经济联系协调和合作的渠道不畅。科研机构往往是“自己什么强就要求政府重视什么,推广什么”,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往往期望“政府给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而两者并不以市场为纽带,相互协调、合作,寻找商机开发产品。由于各自为政,往往是每家颁布自己的一套政策,只对本单位有用,并不互相通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参与和引导的“管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这种合作机制中,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制定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合作项目等;科研机构的职能应该是:着眼高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提供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企业的职能应该是:着重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艺创新,并将科研成果商品化。 实践证明,对成熟、有效的科技成果,发挥行政干预作用,必要时给予倾斜政策和行政支持,对成果转化工作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2 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 目前,信息缺乏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双方之间的信息与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以外延方式扩大、丰富企业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经济学家认为“信息的价值就在于形成关于未来知识,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于未来的控制”。一些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本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目前,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联系松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为此,应大力建设与企业双向沟通的信息系统,不仅要及时地了解国内外市场动态,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而且要让企业及时地了解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如中国教育科研网(CHINACERNET)的建设与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所以,国家、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重视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科技信息资料库,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和面向全球的科技信息网络,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 目前应通过各种的中介组织和机构,着力建设这一信息系统,不断完善该系统信息沟通与反馈的功能。如美国德州大学科技园区有一个与企业网、商业网、金融网联通的信息网络,提供大量准确快捷的信息资源及配套服务,使其孵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率高达90%以上。又如在德国的下萨克州专门有一家技术转让和创新公司,该公司1989年成立,现有员工60名,收入600万马克,其中一半来源于官方拨款,一半为企业服务所获得。该公司为了推进技术创新,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界建立起联接平台。如为推进生物工程的创新,把有关170个企业、机构甚至出版社都联接成网络。现在已建立了汽车、运输、生物技术等9个创新的平台,实行网络性思维、一条龙服务,有效地推进了技术创新。
作者:中山大学科技处 董美玲 李子和
篇2:论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
论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
董美玲李子和 中山大学科技处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各个主体在实现该体系的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着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其中,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育人、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所以,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的创新模式正日益促进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
篇3:论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化、国际化和高度专业化趋势,使企业从事科技开发活动需要与外界进行大量的技术、人才、信息、资金和物质交换。与智力、知识、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机制,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因此,在技术创新的新形势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应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理顺关系,取长补短,完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1.1着力解决产学研界面的准确接口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小,创新速度慢,其原因之一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没能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如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虽快,但按目前的趋势看已出现三多三少:各地各种名目为“科”“企”搭桥唱戏的科技交流会、科研成果发布会多,而最终成交的项目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又如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走遍大江南北,也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项目。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虽多,但有相当一部分是试验室的成果,仅通过鉴定或小试,尚未工业化,有些尚待完善和配套。
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大量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适合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其中,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支持和先导作用。当前有些人以为高校科技的产业化就是“全面出击”,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下游的市场开发、销售服务一竿子插到底,全过程包揽在高校身上。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大学的内部结构及内在机制并不适合于经商,高校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应当集中在培养人才和关键技术攻关上。不少事实说明,从基础研究成果到关键技术开发需经过大量技术转化工作,才能变为生产力。产业升级要靠产业界、政府、学术界及研究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高校一竿子插到底的想法,使大学负重过大,违反现代社会分工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实践。美国的硅谷,正是由于斯坦福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向高科技企业输送科技人才和研究成果才发展起来的,但决不是由这两所大学直接经营,否则,这两所大学就不会成为一流大学,硅谷也未必能成为著名的高技术产业区。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即投入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责任承担的主体。但应当看到,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企业普遍技术支撑不足,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承受力弱。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成功率极低。例如许多高校面对现实,把科技成果在校内进行前期转化,力求自我开发,发挥“孵化器”和“辐射源”作用,然而,高校的技术成果一般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成果多数属于
[1] [2] [3] [4]
篇4: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发展中小企业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国策.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的最好选择.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和政府双方的共同努力.国家要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小企业既要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又要培育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 者:付丽青 马仁菊 作者单位:伊犁教育学院,政史系,新疆,奎屯,833200 刊 名: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LI EDUCATION COLLEGE 年,卷(期):20xx 15(4) 分类号:F276.3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世贸组织
篇5: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则是这一主体中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文化及其培育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风险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精髓,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小企业,就没有市场经济。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维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技术创新活动。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还可能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预料。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由于中小企业所处行业、技术水平、规模、发展环境以及企业体制等呈现无限的多样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的类型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u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一般说来,重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渐进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小有大,但前者往往比较难以实现,投入也大;后者较易做到。
u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u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产品(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常常互相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并与中小企业的直接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2)研究与开发
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分为自身的研究开发和合作研究开发两种类型。其中自身的研究开发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只局限于一些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等)较好的企业,但提高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应该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努力方向;合作研究开发包括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企业等的合作,对于缺乏信息、人才、技术等的中小企业来说,合作研究开发活动更加合适和普遍。统计资料显示,在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帮忙,以及利用各种公共资源方面,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大的效率和热情。另外,积极参与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形式。比如近些年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就是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欧盟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的框架之中。今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二、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与方式还有很多争论,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考虑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对的种种不利的因素,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而且市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都迫切需要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现在很多政府都已经把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作为维持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各国政府采取的扶植措施都应遵循下述一些基本原则。
u政策性扶持为主的原则
u公平与公证的原则
u公开原则
u分类指导的原则
u直接支持方式和间接支持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2)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加之国情不同,因而,各国政府扶植中小企业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各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方式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u法律规范
u组织管理
u政策指导
u财税经融支持
u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
u实施具体的科技计划
三、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且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他们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其中大企业229个,中小企业797个),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不久前,由农业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530家企业中,70。7%的企业有技术创新活动,34。4%的企业从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22%的企业有研究活动与开发机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住处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占技术创新总支出的73。4%,用于购买技术的费用仅占9。3%。调研结果还表明,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在影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列前三位的是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短缺的市场信息不足。
四、新事物―――――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起步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行。绿色技术创新是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产物。对绿色技术的研究经历了末端工艺、无废工艺、废物最少化、清洁技术、污染预防五个阶段。E。Brawn和D。Wield于1994年提出了绿色技术的概念,概括地说,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和节约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者产品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绿色产品创新,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之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绿色工艺创新,指能减少废气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成本、物耗的工艺技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化解这个危机。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重要性后,应及时把绿色技术创新提到日程上来,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尽管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更深入的研究有待更多的研究者的努力,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不断深化,是之成为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的武器。最后,我引用萨缪尔森(Samuelson,P。A。)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创新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许多大厂商对研究与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使得那些相册地摧毁大厂商的人或宣称大就是绝对的坏的人举棋不定。同时,小企业或个人也做出了某些最有革命性的突破。为了促进迅速的创新,一个国家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的方法与组织并存。”
参考文献: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月
万兴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人民出版社,20xx年12月
冯ィ浩笠德躺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研究,《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西湖国际中小企业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xx年2月
萨缪尔森P。A。:《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3月
篇6:论产业技术创新
论产业技术创新
文章讨论了产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形式、特点,认为政府实施国家产业技术发展计划是实现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
作 者:罗天强 李成芳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18(11) 分类号:N031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 产业技术升级 产业技术发展计划
篇7: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的初探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的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学研结合 技术综合应用
论文摘要: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产学研结合,必须夯实产学研结合的基础,抓住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作形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涉及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等多方面问题。本文将结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产学研工作,仅就高等职教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关键及运作形式发表拙见。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内涵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提高的新契机,作为高等教育新成员的高等职教,如何办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走出高等职教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将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现实课题。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途径。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和实践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深入的。被誉为“硅谷之父”的特曼博士指出,高等教育既应致力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直接为社会服务,又应着力于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履行发展科学的职责,这两个结合的交汇点就是产学研结合。在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中,高等职教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其教育功能应从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为企业职工和社区公民进行技术培训、为企业尤其是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规律性要求。因而,将高等职教的功能、职责和使命拓展渗透于社会变革之中,在经济建设科技开发等方面,把理论、技能与实践有机统一,进一步接近社会,与企业密切结合,不断推进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或产学研相结合,使高等职教更主动地、有效地面向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挥其培养人才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在产学研结合中,学校和企业将同时成为受益者,这种双赢的策略,使企业更自觉、主动地为人才培养作贡献,并积极寻求学校的技术支持,形成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
同时,这种渗入经济社会的产学研结合,使高等职教能对社会的教育需求及时做出灵敏反应,以随时修正教育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并根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动向,不断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人才培养规格、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方向进行适当调整或改造,使高等职教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
二、高等职教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1.深刻认识高等职教的本质
我国高等职教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深刻认识高等职教的本质,才能使其显示出鲜明特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基本职能上,更侧重于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和以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直接服务于社会,在教育的内容和结构上,更强调适应社会的分工为前提,同时,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在教育的方法和质量评价上,更侧重于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些都使高等职教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发展与行业、产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办出特色,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准确把握科学技术应用的发展
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科学技术主要是通过教育得以传授、继承和发展的,科学技术知识是现代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反映高技术应用发展的水平,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应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而且要遵循高技术应用发展的规律。
例如,高技术最广泛运用的市场之一是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我国应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趋向,是装备工业机电一体化和原材料工业深加工化。其中,用高技术改造落后设备,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采用高技术对老设备进行局部改造,改善性能,增加功能,提高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第二种是用新设备取代旧设备,以提高设备精度,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与企业合作进行的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及高档数控设备的引进、消化及应用开发正属于这一范畴。因而,高技术的发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高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市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把握高新技术的应用,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中,找准产学研的结合点。
3.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直接地面对着市场经济的.压力,市场体制是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条件。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短期行为,而产学研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使实施产学研的各方面不可能自已承担协调、组织的重任。同时,产学研的结合不仅关系到产业界、学校和科研院所,还关系到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因而,地政府的协调、组织、引导的作用必不可少。
高职院校应及时掌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及主要措施,主动与地方政府联系、沟通、积极寻求来自政府的支持,为产学研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等职教产学研结合的关键
1.具有跨学科专业的技术综合应用实力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一方面是不断分化,但更重要的是高度综合,这种高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首先表现在学科内部的综合及一门学科同其他学科的综合,同时还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学科与技术的综合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在这种高度综合的大背景下,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将科学与技术综合应用或技术与技术之间综合应用的实力,才能培养出技术综合应用性人才,才能在产学研的结合中,跟踪高技术发展的应用,发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优势,起到在技术应用层面上技术支持、人才服务的独特作用。要具有技术综合应用实力,关键之一是要建设好若干个重点专业,对基础较好的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发展其优势上,对涉及面广、技术更新快的专业,应注重基本建设,对独立性较强又有特色的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发展其特色上。通过各个专业优势、特色、基础的协调发展,形成学科发展的合力,促进各重点专业的迅速发展。并通过体现高新技术应用的实践性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增加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重点专业的核心能力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相适应
高等职教事业起步时间不长,高职学校的整体技术实力尚有待逐步提高。面对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企业的极大需求,找准产学研结合的切入点,是开创产学研结合良好开端的关键。高等职教的特点之一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必须树立服务地方经济主战场的思想,重点学科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重点学科专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应与地方产业主干技术相适应,以学科专业优势为依托,因校因地制宜,找准产学研的最佳结合点,赢得企业的信任与需求。
我院地处经济较发达的江苏省。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正在转变为制造业强省。并将成为全国现代制造业中心。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现代机械系统、机器人、FMS、CIMS、CAD/CAM等高新技术的基础,是采用计算机控制机械系统实现高度自动化的桥梁,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因而,我院以社会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为首要依据,以数控技术学科迅速发展为基础,于1994年举办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不仅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5%、专业对口率高达91%,而且还与省内骨干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及数控机床使用大户及上海、沈阳等著名公司建立了密切的产教结合关系,并形成了机床控化改造、复杂曲面的CAD/CAM、沈阳桥堡控系统华东地区总代理等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使产学研结合成为专业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3.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作形式
我院首先在校内启动产学研结合工作。高校内部的产学研结合是指在校内组建一个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科研实体,进而发展成一个产业实体的运作模式。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首先由学校在校内以柔性课题制的形式,集中组织技术骨干消化、吸收、应用高新技术。进而,由学校教师、企业人员组织产品课题组,针对企业需求,开发产品、并产生效益,把高校、市场和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形成校内的产学研结合。然后,学校把成熟技术、相关设备、针对性培训带给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创造效益,实现产学研的结合。
我校产学研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1)院科技与产业处统筹组织课题组,主要进行涉及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的高新技术应用项目。
(2)以系、部为主组织的课题组,主要进行技术综合应用项目。
(3)以教师个人自主完成项目。
我院产学研活动按内涵不同分为三类,
(1)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从现代化教具研制出发,逐步形成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并产生产品。
(2)以已建立紧密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直接为企业服务。
(3)发现市场,以此为目标开展产学研项目。
我们在实践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各种困难,主要是
(1)观念意识不强。高等职教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教育事业,诸多理论性、实践性问题急待探讨。如高等职教产学研结合的内涵是什么,怎样进行,政府、学校和企业应如何配合,产学研结合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些观念性问题应尽快在不断实践中逐步解决。
(2)政策调控不够。在高等职教尚未被社会广泛了解,高等职教自身尚未发展完善时,政府部门的引导、协调、组织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只有学校的热情、企业的需求,仍将难于实现实质性的产学研结合。
(3)技术水平不高。对高职院校而言,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是自身具有高新技术综合应用的实力,其实质是是否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熟悉市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结束语
产学研结合对高等职教的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夯实产学研结合的基础,抓住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努力推进高等职教的产学研结合。
篇8:以人为本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论文
以人为本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论文
摘要: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又是对理论的验证。实训教学是以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促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而要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我们就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根本,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教学、科研、生产结合起来,努力搞好实训教学环节,为学生的学习、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实训教学;以人为本;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三本院校的实验技术人员,我认为实训教学是高校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创新思维的开发,以及走向社会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实践为教学服务,让实验室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呢?我谈谈以下自己的看法:
1以人为本,搞好实训教学环节
再好的设备,再齐全的实验设施,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只能说是一个摆设,一个样子货。那么作为实验室已有的设备,怎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呢?我认为以人为本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根本。这是我作为实验技术员多年来最深刻的体会。学生是学校的根本,教学又是为学生服务的。好的教学质量可以有好的生源,有了好的生源学校才会进一步发展起来,作为三本院校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求实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给学生辅导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好多问题,首先实验课一般一个班由一个老师带,一个班也就是40人左右,也就是说老师一次要负责40人左右的提问,特别是偏硬件的一些实验,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一个老师一节课要解决40多人的问题根本是不可能的,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老师的.工作量就特别的大,当然有的同学老师顾不过来,他也就不问,问题越积攒越多,到最后实验课甚至不来,来了也只是应付老师的考勤。相反,本学期我和一位老师两个人带一个班学生的实验,问问题的人比一个老师带的班问的人还多,这就说明学生真正的在做实验,他能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做实验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还有一个就是有的学院对代课老师实验课时报酬是要乘系数0.8的,对实验员的代课是义务的,这一点就挫伤了好多老师代实验课的积极性。听有的老师讲:代实验课比理论课累多了,理论课可以有给定的模式,按自己的思维往下讲,而实验课随时都要准备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预料得到的和预料不到的问题。为了办好我们的教学,办好我们的实训教学环节,我们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出发点,照顾到老师的情绪,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实训课真正的起到应有的作用,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产学研结合,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一般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应能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应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建立工程观念。这些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产学研结合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是,许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究竟有多大用处总是存有一些疑问,对如何应用知识也不是十分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学习质量,也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调查表明,许多成绩落后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就是怀疑自己所学知识的用途,学习目的不正确,也不明确。这一问题的解决应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这其中,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无疑是最好的时期,也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从历届学生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情况来看,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课题或具有实际背景的题目是最受欢迎的。这类题目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用处,做出结果后能真正体验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品尝到自豪的成就感。产学研结合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已成为学生最愿意选择的形式。许多学生在进入毕业设计(论文)之前就已经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其中一些是技术开发性的单位,具有满足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要求的真实课题,愿意接收学生到单位搞技术开发,做真实课题,同时能为学生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兼职指导教师。高校应鼓励学生到就业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是实训环节的一项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在布置毕业设计题目时也要倍加重视,最好让学生做一些可以成型的作品出来,或者是直接从公司接一些小的项目让学生来做,这样学生积极性就会很高,看到自己的成果,虽然不是很大,但能看到它的实际意义,学生也会感到高兴和欣慰,这也为他们找工作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的适应环境奠定了基础。
3产学研结合,使实验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实践教学是以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促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为主要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我们正在发展的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而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实训教学是以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促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如果只满足于学校安排的几节实验课就想真正的掌握一些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远远是不够的,学校要有计划地根据学院专业设置的需要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建成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生产的需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验中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和现代化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这一点我觉得我们明德学院计算机系与神州数码建立的培训基地就很好,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开了门户,值得借鉴。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同时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业单位合作。从而达到推动和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之目的。
总之,在实训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教学、科研、生产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恒山,张秀萍.创新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9: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华中数控公司一方面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和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抢占高档数控系统的’技术制高点,另一方面与机床生产企业密切产学研合作,服务于国民经济重大装备的需求,寻求自主创新技术应用和验证的机会.
作 者:陈吉红 作者单位: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刊 名: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PKU英文刊名: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0: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经济管理论文
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经济管理论文
一、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中产学研基地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首先,“用学结合”原则。一方面,研究生学习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此一来,研究生不仅能真实接触到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有针对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以用促学”的方式,体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其次,多利益主体共赢原则。不同利益主体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做出行为决策:高校追求的是做实验、出论文;而企业考虑的是市场、产业化问题。不同的目标引发不同的行为。产学研基地从建立之初就应当从制度、资金、服务等各方面,为高校和企业以及个人提供“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大平台。只有兼顾各主体利益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的背后一定是高校和企业利益的共赢与共享。最后,制度配套原则。为了保障产学研基地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现有管理体系在制度层面提供支持。比如,产学研基地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生产、教学、科研三肩挑,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师考核以科研和教学工作量为导向,企业中往往又没有设置研究生导师岗位。这些问题的很好解决,需要完善现有制度,以此作为推动基地建设的保障。
二、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措施
在我国,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特别是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加强与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会(审)计师事务所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具体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高校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锻炼。当前,高校教师有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虽然有着全面系统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但相当部分教师缺乏实务经验。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需要通过实务的提升,促进其教学联系实际。产学研基地为这些教师了解实务,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提供了平台。同时,通过高校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锻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中指导老师不足的问题。
二是合作开发教学案例与应用软件。利用产学研基地拥有的案例素材,开发教学案例。通过产学研基地将案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而且每年组织案例分析比赛,邀请实务专家予以点评,提升学生综合分析与职业判断能力;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中加入案例分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和企业可以考虑投资共同合作开发物流、财务、信息系统等管理软件,以此推动应用研究。
三是邀请企业中实务专家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实习、调研与毕业论文,同时完善企业导师的聘任与薪酬管理制度。产学研基地定期接纳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暑期实习,让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和咨询服务。同时,由于产学研基地往往没有明确设置企业导师岗位,为了让企业导师切实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不断提高企业导师的指导水平,在产学研基地应设立相应的企业导师岗位,完善现有的企业导师聘任与考核制度,落实企业导师的薪酬管理制度,从而进一步明确企业导师的职责,真正做到企业导师的责权利相一致。
四是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数量,采用灵活的选修课教学方式。部分选修课程可以放在产学研基地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应用背景,而且还有利于请企业导师参与选修课的教学,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此外,可以适当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基于产学研基地所能提供的条件,增加实践应用的考核环节,强化研究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由用户苍笙踏歌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27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