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优秀6篇) 新闻两则全文

《新闻两则》(优秀6篇)

《新闻两则》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前准备】

抽样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学生感触比较深的句子进行排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有人说过去的1XX年是血腥的世纪。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

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

请看网页上的介绍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三、细部揣摩:

(环节一)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请同学们预习,并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每个学生写3—5句

针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整理出排行榜: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4.那个女孩在微笑。在笑什么呢?

5.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针对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做在线讨论,将自己对该细节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发表议论。并让在座的同学对评论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议与总结。

(环节二)在线思考: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

明确: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课堂小结: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六作业(二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七教学设想:

以组织讨论该新闻稿当中的细节描写为课堂重点,问题设置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附板书设计:

重现新闻的事实: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

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

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

《新闻两则》 篇二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认识本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的范例分析,大致了解新闻报道的几大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体会海峡两岸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主题

教学重点:大致了解新闻报道的极大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知道读通

1、提出自读要求:大致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

2、学生自读课文

3、讨论学生提出的疑问

说说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初步弄清课文内容。

二、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再读课文,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令自己感动或体会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原文。

2、抓住以下重点语句。

(1)来了,儿子的救命“火种”送来了

(语句短促、激烈,表现了中年夫妇看到救命“火种”到来的激动和欣喜的心情。)

(2)24日上午8时30分,年轻人将自己“滚烫”的骨髓和满腔情感捐赠出来。

(交代具体、准确的时间,说明这一时间是多么重要,而“滚烫”一词加上引号,也含义颇深,满含着中国台湾年轻人对大陆少年炽热的爱,从这里我们看到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三、迁移应用,知道读句

1、简要介绍新闻报道的主要结构

标题是“双行标题”,由引题和主标题组成的。

2.导语 (1)导语 是新闻报道中的精华部分。

3.主体(2——4)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主干部分。

四、迁移应用

拿出带好的报纸,从报上找出几则新闻报道读一读,加深对新闻报道这一文体的认识。

《新闻两则》 篇三

活动目标:1、能在大家面前大胆介绍自己的“小海报”。

2、能通过“发布会”的形式获得更多的信息,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

3、在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提升幼儿有关动物方面的经验。

活动准备:1、幼儿对动物有所了解。

2、幼儿结伴设计一张有关动物的海报。

设计思路:这是一次在主题背景下产生的活动,此活动立足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把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动物以海报的形式展示在众人面前,使孩子们敢于在集体面前与同伴交流、分享,充分体现了成功感,从中获得更多有关动物的信息,积累一定的经验。另外,我又从“培养幼儿问题意识”这一角度出发,让孩子们在互相质疑的过程中使活动具有挑战性,在随后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及家长资源、媒体资源的支持下使孩子的疑惑得以初步的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孩子探索“动物界”欲望、信心。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

最近,朋友们对动物很感兴趣,收集了好多有关动物方面的资料;而且,设计了很多“小海报”。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好了,带着你的小海报来介绍介绍吧,谁先来?

二、交流、分享

根据幼儿研究情况以合作组形式交流

第一组:介绍动物的种类

第二组:动物发明

第三组:动物好朋友

第四组:动物之最

第五组:动物的自卫绝招

过渡句:听了这么多的介绍,你们有什么不清楚的吗?快,来问问这些小朋友。

三、提出质疑

四、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形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挖掘有生物特长的家长资源和媒体等形式

五、总结,激发在探究的兴趣

看来,动物世界里有好多好多的奥秘。好了,带着我们的问题,一起再去找一找,相信朋友们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有信心吗?

《新闻两则》 篇四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8月13日至30日,第二xx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 绥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

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难

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报纸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程序 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 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 综合新闻 典型新闻 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其中标题 导语 主体是必有的背景 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

(5)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 学习阅读消息

1 介绍背景

1949年,淮海 辽沈 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 分析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的时间地点 表明材料真实 报道及时

3 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 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 西 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时间

地点

兵力

渡过兵力

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3)分析详略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

为什么详写东路军

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

(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 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复习旧课

回顾关于新闻的常识,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结构,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文六要素,以及新闻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同学们,关于新闻的知识,你了解多少,能说说吗?

二、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的新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此则新闻。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学习新课

(一)展示预习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绥靖(suí jìng)  鄂(è) 豫(yù) 杜聿(yù)明 阌乡(wén)

宿舍 shè 星宿 xiù 整宿xiǔ

2、背景介绍:

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

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小结:通过阅读,理清新闻六要素,可以整体感知全文,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三)理清新闻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背景内容包含在主体之中,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思考品味:

1.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3.学了这两则新闻,你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新的认识?

可概括为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通过思考品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五)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竞赛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那个小组找到的异同点多。

1、异中寻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同中求异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充分表现渡江部队锐不可当的气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等需要进一步具体分析。

四、课堂小结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了解到《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复习了新闻的有关知识,希望同学们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关于新闻: 1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3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4表达方式 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

分析课文: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兵力 战线长度 战况) 总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分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占领南阳 .

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作业设计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新闻两则》 篇六

美穗子女士昨日抵达北京。 本报记者王文康/摄

本报北京电 (记者程福俊)曾在抗日战争期间于太行山区被聂荣臻元帅收养的日本孤女美穗子,昨日到达北京,开始她的中国之行。美穗子女士今已69岁,这是她第六次“回家”。

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对美穗子说:“当年,聂帅领导的八路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救了你,这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1940年8月下旬,在百团大战攻打日军占据井陉煤矿的战火中,八路军战士抢救出4岁和不满1岁的两名日本孤女;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派人将其中年仅4岁的美穗子接到自己的指挥所,亲自给她喂稀饭、削水果,悉心照料。聂帅后来回忆说:“在指挥所停留期间,她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聂帅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孩子是无罪的。随后,在聂帅精心安排下,两名小姑娘被送回仍在交战中的日本兵营。

1980年,在两国热心人士的积极努力下,凭着一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及聂帅与小姑娘的照片,终于找到了当初获救的美穗子。1980年7月,已过不惑之年的美穗子应聂帅邀请,从日本来到北京,见到日思夜想的救命恩人。在聂帅人道主义情怀的感召下,美穗子一直积极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受到过日中友协的表彰。中国的江津市与日本的都城市因聂帅与美穗子结缘,成为友好城市。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及美穗子获救65周年,经井陉县与日本都城市日中友好协会筹备组织,近日,百团大战美穗子获救纪念馆在当年百团大战中聂荣臻指挥所所在地洪河漕村建立。纪念馆主体工程占地240平方米,共收集相关照片190余幅、实物40余件。分为“抗日烽火遍地燃”、“百团大战震敌寇”和“中日友好谱新篇”3部分,展示了中国军民在百团大战中的英勇事迹及美穗子获救的全过程。

跨越65年的握手

本报驻京记者 程福俊

65年后,美穗子和杨仲山相聚在北京,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王文康/摄

1980年7月14日,聂荣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美穗子。新华社发

昨天晚上8时,北京国际饭店,当82岁的杨仲山向69岁的美穗子伸出双手时,美穗子激动得难以自持。65年前,来自蔚县的17岁八路军通讯员杨仲山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的炮火中用自己年轻的双手救出了年仅4岁的日本遗孤美穗子。65年后,当两双手再次相握时,昔日的遗孤和当年的小通讯员都已成了头发斑白的长者。

■八路军战士65年后再见日本遗孤

没有哭泣,也没有跪拜,美穗子以日本人特有的礼节,向自己的救命恩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她将一大束鲜花献给杨仲山时喃喃地说:“感谢您65年前把我从炮火堆里救出来,真的非常感谢!”通过翻译,杨仲山老人以中国人特有的豪迈对美穗子说:“不只是我一个人救了你,还有我们众多的八路军。65年前,在那样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从炮火中救出了你,这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收下美穗子的鲜花后,杨仲山老人将自己特意从天津带来的纪念章作为礼物回赠给美穗子及随行的日本日中友协都城市支部负责人来住新平,纪念章的上方铸有中国延安的宝塔山和日本的富士山,下方铸有“中日人民友好”字样。

杨仲山老人高兴地说:“原计划美穗子到天津和我见面的,没想到北京军区正好有活动,就在北京相见了。我和美穗子的友谊既漫长又短暂,65年不曾相见,这个时间太长太长了,而7月份有了安排,8月份就在北京见面了,这个时间又太短太快了。”

相比杨仲山老人,美穗子激动的心情有过之而无不及。据随美穗子一起来华的日本记者介绍,美穗子在日本知道此次来华可以见到65年前的救命恩人时,激动得到处跟别人说,熟悉美穗子的日本人对这场跨越65年的见面充满期待并表达了最真挚的祝福。

■日本百姓资助美穗子第六次访华

此次虽然是美穗子第六次来华,但还是第一次与65年前的救命恩人杨仲山相见。今年适逢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日友协和河北国旅再次向美穗子发出访华邀请。此前,离休在家颐养天年的老八路军战士杨仲山给美穗子刻了一枚印章,并表达了希望自己有生之年与之相见的意愿。在中方和日本日中友协都城市支部的共同支持下很快促成了美穗子访华。

日本日中友协都城市支部负责人来住新平在接受本报驻京记者采访时说,1980年,美穗子第五次访华,之后本以为不会再有机会来中国,更没有想到能见到救命恩人。当美穗子准备第六次来华的消息在都城市宫崎县传开以后,很多热情的日本人向生活并不富裕目前*年金(退休费)生活的美穗子伸出了援助之手。

来住新平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次来中国的所有费用都是由美穗子所居住的都城市宫崎县普通老百姓捐助的。虽然日本国内的右翼极端分子不断提出反华言论,但日本国内的百姓非常希望两国世代友好。都城市宫崎县的老百姓希望美穗子带来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问候。

美穗子明天将从北京返回日本。

相关链接

战火中营救日本小姑娘

1940年8月,我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三团一营四连任通讯员,加入八路军3个月,我就参加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我团主攻的目标是日军驻守的井陉煤矿。

8月21日凌晨4时左右,我连沿交通壕和敌人展开了争夺战,我随连长韩金铭、四班长小张和卫生员小李,冲进山下的碉堡。碉堡里冒着烟,连长韩金铭打着手电筒,我们看到几具日军的尸体横在地上,其中一具日本妇女尸体旁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呆呆地望着我们,我们断定是这名妇女的孩子。日军还一个劲向碉堡射击,小李不幸中弹,倒在我的旁边牺牲了。连长马上命令:“杨仲山,快把这小孩护送到营部的救护所去。”我把她抱起,迅速地撤离火力交织的碉堡,沿交通壕奔向救护所。

我抱着小女孩,钻进路旁的高粱地,向青纱帐的里边转移,高粱叶上的露水打湿了我们的衣服,我怕小孩着凉,蹲在地上搂紧她,随手摘下高粱叶为她驱赶蚊子。远处枪声停了,天已拂晓,我拿出随身带的干饼给她,干饼硬邦邦的,又没有水,难以下咽,她接过去勉强吃了半块。这么小的年龄,就经历了战争的惊吓,又失去了母亲,让人心疼。

早上7点多钟,见到前边的村子有老乡来往,我拉着小女孩离开潮湿的高粱地,沿大路赶往营救护所。我向营长赖庆尧汇报了护送日本小姑娘的情况。营长当即说,好好照顾她,赶快送往后方,走不动,就用担架抬。

我8点多钟赶回连队,继续参加战斗。战友们把日本小女孩母亲的尸体和几具日军尸体在土山上掩埋了。几天后,我在《晋察冀三日刊》上看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已派人把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驻地的消息。我的心里很温暖。非常痛心的是,1941年,连长韩金铭阵亡,姓张的四班长被叛徒打死,在碉堡中营救日本小姑娘的,唯有我是幸存者。

1978年,我从天津警备区某师副政委的位置上离休。1980年,正值百团大战40周年,5月28日我从国内多家报纸上看到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及聂荣臻同志手领日本小姑娘的照片,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小姑娘就是自己当年救出的小女孩。我才知道小女孩名叫美穗子。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日本《读卖新闻》社就在日本宫崎县找到了劫后余生的美穗子。

1980年7月,应中日友好协会的邀请,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全家来华访问。聂荣臻同志接见了他们。遗憾的是,我未能与美穗子见面。得悉美穗子的近况,我很激动,当即给她写了一封问候的信,托在日本神户市的朋友转交。神户《每日新闻》率先在1980年8月20日,以醒目的标题,详实地披露了美穗子被救的经过,还刊登了我的照片。8月22日,访华不久的美穗子,给我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

这之后,我与美穗子开始了书信往来。

(杨仲山)  (据《人民日报》)

1940年8月,聂荣臻司令员与4岁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在一起。

照片背后的故事

上面这幅照片《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组珍贵图片中的一张,这些照片是谁拍摄的一直是个谜。今年6月出版的《沙飞摄影全集》揭开了谜底:《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组图片共有8张,拍摄者是沙飞,当时任《晋察冀日报》前身《抗敌报》的副社长。沙飞1950年殁于石家庄,时年38岁。

今年8月出版的《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一书,披露了当年沙飞拍摄《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组图片幕后的故事。沙飞的学生冀连波回忆拍摄现场的情景说:“当时围观群众多,他(沙飞)叫我维持秩序,免得影响拍照。他对我说,这些照片现实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也不是完全没用,几十年后发到日本,可能会发生作用。”历史见证了沙飞的预见。1980年6月初,日本媒体记者就是拿着放大了的照片,从东京前往宫崎县都城市找到美穗子进行最后确认的。

沙飞战友石少华回忆说:“沙飞随部队参加百团大战,拍了不少照片。后来聂荣臻司令员怕他在前线出危险,去电要沙飞随司令部行动。事有凑巧,他刚刚回到司令部,就亲眼见到了聂荣臻照顾日本小姑娘,并委托当地老百姓把两个女孩送到日军驻地的情景。他很敏锐地用照相机拍摄下来。沙飞曾非常感慨地说,关于孩子,在抗日战场上有两件类似而又截然相反的事情,一件是在百团大战中,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照顾并送还了被我军救出的日本女孩子;另一件就是在柏崖惨案中,日本兵把两个中国小孩扔进开水锅里煮死。这就是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鲜明对照。”

本文由用户xiaoxing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24923.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