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预习,使学生了解阅读中预习的重要性,并学会预习的方法,了解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预习;
2、了解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难点:学会预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四、教具:
教科书、预习题卷、投影、报纸(当天买的)
五、教学方案设计:
在教学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不懂得预习的方法,往往老师布置下预习的作业,总是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学来说,不啻于是一个缺陷。因此,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明白自己学什么,怎样学。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来阅读、分析课文,将课文作为阅读、分析的对象,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六、教学具体过程及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气氛,用直接导入法,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的及具体做法,以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二)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1、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2、理解新闻定义要注意三点: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注意三点: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
例如:美国总统竞选,总会抖搂几十年前的事。
例如:1970年中国云南发生了地震,2002年初仍载文报道详情。
虽时过境迁,但仍有很强的报道价值。
(2)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教育作用:对读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认识作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怡情作用:不包括低级趣味在内,那些对影视明星的私家事情不厌其烦地加以报道的所谓新闻,实在是把肉麻当有趣,我们所说的“情”指积极的乐观的健康向上的情趣。
(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闻,一件有价值的事件,还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报道,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者,爱好者对有价值的事件进行采集、处理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新闻传播途径公之于世的手段和过程。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
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4、了解消息的知识:(结合“写作”第四单元进行教学)
(1)消息的概念
(2)消息一般有3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3、语言简明扼要
(3)消息的写法:
“倒金字塔”式:结果—过程(重要—次要—再次要)
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
(4)消息的结构:
电头:可有可无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5)消息的表达方式:多用记叙手法,因此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的使用。
(6)消息格结构部分具体内容及特点:见书P165—167页
关于评论:
1、概念
2、阅读评论注意三点:
(1)弄清它是针对什么事件或问题而发的;
(2)要看评论对该事件或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3)注意评论是从哪些方面或通过怎样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评论是新闻文体,但它不是记叙文,而是议论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消息的体裁格式和一般特点。
2、学习本文作为消息的两大语言特点:其一,凝练、概括、准确;其二,鲜明、富于感情色彩。
3、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设想
这是同学们首次在课文中接触“消息”这种体裁,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住“特点”二字。有关消息的格式体例应以教师介绍为主,对消息的一般特点,可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步体会,由师生共同归纳。对本文语言上的两大特点,可采用比较阅读、范读、朗读的方法处理,使学生在直观上对其特点形成鲜明印象。尤其对“语言鲜明、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要点拔明白其作为消息的独特之处。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评析,试写一、二则消息,通过讲评,巩固所学。
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
1、消息的格式要求。
2、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凝练、根据、准确。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指名朗读“预习提示”所列词语,注意读准加黑的形近字,多音字。
2、提问:锐不可当当真要塞阻塞堵塞各加黑字字义。
3、指名上黑板听写,对照课文订正:芜、繁、殷、溃、签、泄、督。
二、教师范读,理清结构。
1、教师范读,同学边听边标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2、同学讨论全文层次结构。归纳讲解:
开头括号中的部分是电头。“新华社”,是消息的发布者,全称新华社通讯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长江前线”,是消息的发布地点,当时是举世注目的焦点。“22日22时”,是消息发布时间,为什么要精确到“时”?暗示战局瞬息万变,人民解放军在迅速扩大战果。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上一则消息,播发只有二十小时,情况已有很大发展。真实可靠,迅速及时,是消息必具的特点,由电头便可以看出。
开头两句是全文第一层,是消息的导语,总括简述消息内容。第三句至本文末为第二层,是消息的主体,具体详述消息内容。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战况。导语与主体构成总分关系,清晰严密。
3、同学结合练习二,分析主体部分结构层次。
提问: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归纳: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提问:详写西、东两路,略写中路,为什么?
归纳:如“预习提示”所说,对中路军战况前此已有报道,所以本文略写中路,详写西、东两路,体现着根据实际需要选材的原则。
提问: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归纳:”20日夜起……首先……21日下午五时起……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战犯汤恩伯21到芜湖督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三、学习本文语言特点之一:
凝练、概括、准确(板书)
本文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同学们可根据报道在课本附图上一一标示(教师出示“渡江战役图”,或用投影打出)。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语言极为凝练、概括。
请以导语部分为例分析语言的这一特点。
归纳:导语部分连同电头只65字,精确时间,大军人数,战线长度,渡江区域一一报道,“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极有气势的写出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导语概述了伟大事件,洋溢着胜利豪情,突出体现着语言的凝练、概括。这是由体裁和报道内容决定的。
齐读导语部分,深入体会。
消息是简要而迅速报道国内外要闻的文体,语言凝练、概括是特定要求。除此之外,准确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归纳:“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到达”,泛,“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共”,时限不明,一般化,“24小时内”,时限明确,“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请同学们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归纳: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还有全文最后,对“要塞”则用“控制”,对“长江”则用“封锁”,对“铁路”则用”切断”,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类似例子在这篇五百余字的短文中到处可见。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同学齐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凝练、概括和准确。
说话,写文章都要得体,得体之一就是要适合文体。消息要求简要、迅速、真实,因此语言应当凝练、概括、准确,本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同学们课后应结合朗读,予以体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及结构特点。
(4). 体味新闻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把握本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领悟新闻语言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根据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将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的特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作为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欣赏上海世博会图片,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世博会情况。师问:你们是如何了解到这些信息的?生答:通过新闻。师: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听新闻,初步感知新闻
1、学生听录音新闻,思考: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报道的。
(2)、你从中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介绍新闻背景(投影)
明确: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三)知新闻,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1、学生默读新闻,用笔圈画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教师点拨: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过渡语)新闻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结构却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让我们一同了解。
2、教师简介新闻特点(出示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
(1)、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用一段话在 开头介绍新闻的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叫主体。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四)读新闻,把握新闻要点
1、请学生模仿播音员放声朗读新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
荻港 要塞 溃退 锐不可当 泄气 歼灭
2、请学生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依次找出新闻的要素。
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3、教师出示行军地图,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学生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师点拨: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五)品新闻,体会语言特色
1、(过渡)同学们看看,作者除了条理清晰的介绍渡江情况以外,又是怎样把渡江的全过程报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准确的动词?请同学们圈一圈。(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全文最后,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请你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①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例如:②从“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听到了作者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3、教师小结: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语言准确、简明
(六)写新闻,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分析其结构,并为这则新闻拟一个。
新华社上海4月30日电(记者孙承斌 李斌 厉正宏) 举世瞩目的中国XX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30日晚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将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共同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理念,尽情畅想人类进步美好前景。
明确:——中国XX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隆重开幕
(七)教师小结:新闻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它是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让我们养成良好的看书读报习惯,不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吧!
(八)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以我校开展特色课外活动为题材,写一篇新闻报道。(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板书设计:
新闻:、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真实、准确、及时
四、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学生虽然经常接触新闻,但对新闻的相关文体知识并不了解,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听新闻、知新闻、读新闻、品新闻、写新闻等五个教学环节,有条不紊的层层展开,并在导入中以上海世博会作为新闻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尾处再次以上海世博会为题材要求学生给这则新闻拟,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活用。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写新闻,整个教学过程扎实有效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四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篇五
教案示例 2教学设计: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宁鸿彬设计,余映潮评析) 教案点评: 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即: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篇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
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①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
②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②时间(及时、准确) ③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 www.xiaozongshi.com 可能有:
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xx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
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
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知识的
2、关于对战争认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
毛xx同志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二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毛xx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时代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日,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xx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xx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xx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毛xx,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三、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 的语气。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五、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六、齐读课文,再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
2、背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 时代背景1949年4月,渡江战役
新闻(消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1、新闻的分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新闻述评。
2、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4、新闻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5、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三、研讨主体部分(结合练习一)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
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四、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 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
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五、齐读全文,全面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六、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
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dan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两文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七、布置作业:
阅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找出文章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其语言特点。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 中路军首战告捷叙(略)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详)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叙(详)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3、庄重得体 第三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导入新课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xx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调、表达感情,同时思考课文说了哪些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指名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事件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
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事件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电头: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导语:第一句话。
3、这则新闻没有分段,而内容很多,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请试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四、问题研究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
什么弃城南逃。
五、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xx。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六、品味本文语言特点(结合练习二的第3题)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地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七、总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篇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 / 7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 / 7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电头(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如:法国:法新社。 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3 / 7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 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六、分析主体部分:
(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4 / 7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敌 中路军 20日夜 安庆–芜湖 30万 甚微 西路军 21日下午五时 安庆–九江(不含) 35万 甚微 东路军 同日下午五时 南京–江阴 35万 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与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二)思考:(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
5 / 7
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⑵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6 / 7
⑸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6)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准确: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七、小结: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八、课堂练习: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
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
④语言简洁
7 / 7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八
【教学设想】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主要文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问题
1、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用一小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3、用几小段话具体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讨论后总结):
标题: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新闻的内容。
导语:用一小段话较简洁的说出新闻的内容,常放在新闻的开头。
主体:用几段话详细的介绍新闻的具体内容。
标题、导语、主体,这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组成部分。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导语):简述渡江战役成功。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介绍三路军的作战情况,点明渡江战役的意义。
四、探索课文
1、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简洁。
2、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那么是否可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呢?
明确: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导语。
3、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根据地图讲述作战情形。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明确: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总结:说明文以记叙为主,可插入适当的描写。
7、研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以本文为例):
⑴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⑵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⑶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总结说明文语言特点是要求准确简洁。
五、学生总结消息的有关知识,集体朗读课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8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文由用户indos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2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