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
10个10是( );10个100是( );10个1000是( )。
1亿是10个( ),100个( )1000个( ),10000个( )。
2、网络数据: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05年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 100本 1000本 10000本 100000本1000000本 10000000本 100000000本
9秒 ( ) ( ) ( ) ( )( ) ( ) ( )
算一算
合( )分钟=( )小时=( )天 =( )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 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 骤
1000(粒) 10000 100000000
25(克) 250 2500000
3、结 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 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 81250)天≈(223 )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 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发明了很多种计算工具。我们在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对计算工具有过简单了解,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谁先来说说我们都了解了哪些计算工具?
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介绍古代计算工具,拓宽视野。(课件出示)
(一)认识算筹
师: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石子、结绳或者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后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筹一般是用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这些算筹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
(二)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用算筹计算后又过了一千年左右,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使用它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板书:算盘)
2、介绍算盘的组成。
(1)算盘各部分名称:
师: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这它独特的作用。你在哪见过有人使用算盘?(中药店、银行等)
大家还记得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梁下,每颗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两种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 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一颗珠子。原因是我国古代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师:算盘有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做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珠靠梁。拨珠时,要按照数位从高位拨起。(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档为个位)你能分别写出下面算盘表示的数吗?
(602 134067 35215862)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查找了资料,所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结绳、算筹等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了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三)计算尺。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四)机械计算器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五)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六)计算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器,生活中开始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计算器)
1、介绍功能键:
大家也许会发现有很多种计算器。这是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计算器。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们一起看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款计算器。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你认识计算器键盘上的哪些按钮,各有什么作用?“On/c”键有什么作用?“Off”键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2、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么使用?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开始显示;输入数字和符号;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键。例如,a、%等,还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3、利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825-138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练一练:4468+1792 32010-8925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约得几?怎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26×39 312÷8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 9999×5=
9999×2= 9999×7=
9999×3= 9999×9=
9999×4=
运用比赛的形式 算一算。
学生计算,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计算器计算比赛。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规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 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 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 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 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总结提升
师: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课件出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这就要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课题:
《统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关系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小桶、小红旗、旗座、玻璃珠
教学过程:
(课前交待插红旗的个人成功体验与小组团结协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巩固统计认识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入课
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生答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动物园里正准备给一位小朋友过生日。他是谁啊?(直接入课)
这么多的客人,他们正给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们也一起来吧!(一起唱生日歌)。(营造气氛)
2、统计客人数量,完成统计表
让我们找找,都来了那些客人?(学生指出,老师点出来形成象形统计图)
数一数各有多少?师课件填表。
3、问题与解决
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提出问题,再解决。
二、摸珠子事例,教学可能性大小
1、介绍游戏做法
(投影仪投影)游戏方法;游戏规则。
裁评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组玩并做好统计,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巩固统计图的记录方法
3、结果分析,导出结论
请一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次数最多?)再看实物论证。
再次发言,引导形成结论意识。
小组同学根据图表,推测哪种颜色球的多少,再实证。
三、水果事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提出问题
老师有一个水果店,卖了这几种水果(课件出示)。
你喜欢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时来的时候,老师请客!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都记下来?
2、学生调查
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格。
3、学生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根据你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现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进一点水果?你认为现在可以去进点什么水果才是最好卖的?
四、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统计呢?
班上的同学,看一看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
统计学校的老师,知道学校是男老师多还是女老师多!
看看什么东西好卖!(市场调查,进货)
天气调查,帮助农业生产!
比多少!
…
五、学习情况事例,就地挖掘教材
1、统计学习情况
学生清理小红旗的面数,完成数据收集。
完成统计表(课件)
2、学生发现
你可以看出什么?
3、教师总结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P→www.huzhidao.com←PT: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40米。
时间是3分钟,路程是24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也就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赛,小熊跑的快,因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时间短,所以跑得快。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80 小熊快
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3=210(米)210<240 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80╳4=320(米)280<320 小熊快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三分钟跑的路程;第三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四分钟跑的路程。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师:他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生:时间和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出示题目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看着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时8千米。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小时、1分钟这些都是单位时间。那么单位时间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飞行8千米。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走路速度单位也改一下。
师:其实速度不仅在我们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师: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师:刘翔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师:从讲台到教室后面大约是8米多,我们一眨眼,刘翔就从这跑到教室后面了。快不快?
生呼应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那?
生答
师小结: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能用刚才的知识解释了自然现象,真是太厉害了。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什么吗?
教师先请学生间说一说,在组织交流。
生:平均时间内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时多少米。
师: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速度怎么计算?
生: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
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材35页—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能力目标: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学媒体
视频、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图片《看图讲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为什么会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吗?
学生讨论、汇报。
二、学习新知
1.数学活动
在纸上任意点两点,用线联接它们,量一下它们的长短,比较一下谁最短?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
2.想一想
出示图片《看图回答问题》
(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指明几个学生回答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
3.量一量
学生独立完成36页的“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汇报结果。
4.看一看
观看视频《公理(线段最短)》。
师生共同出结论: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师提出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5.做一做
问题1河道长度
如图《河道长度》,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
问题2九曲桥
如图《九曲桥》,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
6.教师鼓励学生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三、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教材36页“练一练”
以上内容就是我为您提供的8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文由用户liao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2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