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10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10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分析,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出示幻灯片)

钟表上最长最细的针是(),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作单位。

秒针走一圈是()秒,分针走一圈是()分,时针走一圈是()时。

所以1分=()秒,1时=()分。

二、探究新知

1、时间单位的换算

2时=()分

想:1时是60分,2时有()个60分。

2、出示题目。

120秒=()分

60秒是1分,120秒是

2个60秒。

4分=()秒

1分是60秒,4分就是

4个60秒。

5时=()分

可以想,1时是60分,5时里有

几个1时,就是几个60分。

三、练习巩固

1。填一填。

3时=()分

1时25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

1分15秒() 65秒

3时()200分

1时30分()90分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掌握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导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列竖式计算

386+241= 684-189= 48.2+10.4= 19.8-16.2=

二、 自主学习新知

1、 妈妈想买一桶油和一袋米,一共要花多少钱?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情境图的条件提出相类似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课本p8的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

小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先要把( )对齐。然后按照整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 )。

三、 自我检测

1、基础达标

直接写得数

2.4+1.7= 3.8+2.9= 5.6-4.2=

11.6+5.5= 9-5.1= 10.9-8.2=

7.7+3.4= 7.4+1.6= 7.4-2.1=

2、巩固提高题

数学门诊

7.8 14.5

+5.4 – 1.3

________ ________

12.2 1.5

一副乒乓球拍25.5元,一个羽毛球拍18.4元,一个篮球62.3元,一个排球54.6元。

a) 李老师想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一副羽毛球拍,一共要用多少元?

b) 李老师用100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钱够吗?

三、 拓展训练

作文书: 12.5元 计算机: 24.3元 台灯: 43.7元

王叔叔想买其中的任意两种物品,他至少要带多少元?台灯比计算机贵多少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xx。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xx。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xx。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xx。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2~133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读、写分数,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能熟练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1)做期末复习第4题。

(2)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以为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并说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4)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复习第5题。

(1)学生做在书上,米、米表示什么?

(2)补充练习:

7分米是xx米;56分米是xx米。

6厘米是xx米;28厘米是xx米。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4、在xx里填上合适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1)做期末复习第7题。

(2)补充练习

2、(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铁路。甲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乙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两队共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分数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填空:

(1)是xx个。

(2)是xx个。

(3)米是xx个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五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起教学除法,在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里各有一个单元教学除法。

册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

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

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把“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在计算这部分内容里又有口算、笔算与估算,以笔算为重点和教学主线,把口算与估算的教学与笔算有机结合、交融安排,使三者相互促进。在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里,既有已经教学的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连除计算的两步解答的问题。前者结合笔算教学带着练习,后者编排例题新授。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1~10页教学计算,第11~14页教学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5~16页是全单元内容的复习和。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的内容和教法。

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的除法,如800÷2、300÷6。还有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的数或几十的数,如690÷3、280÷70。在这些口算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除法在笔算之前,安排例题教学。其它口算都安排在笔算之后的“想想做做”里教学。

上面一道例题教学600÷3,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前提。教材从现实情境中引出600÷3,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思考算法并相互交流。表面上看,学生的算法各不相同,实质上各种算法是相通的。所以,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从6÷3=2类推出600÷3=。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及时引导学生应用这种思考,并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联系。

第13页练习二第3题教学其它口算,以已经掌握的口算带出新的口算。其中第(1)小题的前两组口算,从表内除法带出几百几十(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后两组口算从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带出相应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知识间的结构性联系,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第(2)小题是对比题组,把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和商是几十的口算题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加强对除法法则的理解。

2.笔算的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分两段进行,先教学计算法则,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百位;或者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十位。各安排一道例题。再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包括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两种情况。商中间有0的除法,安排两道例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练习中带出。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算法。在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数学思考也有所发展。

(1)关于笔算法则的教学。教材不是把法则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把算法示范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一共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计算法则,的986÷2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三位数;第3页的312÷4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两位数,两道例题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估计-感受”“思考-体会”“比较-综合”。

·“估计-感受”。笔算前,在具体情境里估计得数,感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一部分除以除数。如986÷2的商是4百多→先把被除数的9个百除以2;312÷4的商比100小→先把被除数的31个十除以4。

·“思考-体会”。两道例题都由大卡提出一个关于商的最高位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如商4百多,“4”要写在百位上;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应写在十位上,从而体会商的最高位的规律。

·“比较-综合”。第4页第3题对同组两题商的位数不同进行比较与研究,得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第6页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6~8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如果是0除以一个数,这一步商0;第9~10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虽然不是0除以一个数,但不够商1,这一步也商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教学分三步进行。首先从实际情境引出0÷3,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商是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0除以一个数的除法计算,要体会这样的除法是存在的,商0是合理的。然后从0÷3=0类推0÷4、0÷9的商也是0。感受这样的除法算式很多,虽然除数不同,但被除数都是0,商也都是0。最后在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并应用到相应的计算中去。

第6页下面的例题和第9页的例题都是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前一道例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与经验,试着计算306÷3,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估算、口算或者笔算,在交流中理解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教学后一道例题,在笔算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突出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间是0的除法竖式有简便写法,这种写法要通过”呈现-比较-思考-模仿“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首先仔细看教科书里的简便写法,再把这种写法和”萝卜“的竖式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简写。然后模仿这种写法的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逐渐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3.对估算的教学安排。

本单元的估算教学始终伴随着笔算,在笔算的前、后都安排了估算。

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在笔算前先估计,通过估计为笔算导向。或是体会笔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除数,或是体会商里应该有0。

笔算教学后,又过估算计算法则。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是两位数。

第5页练习一第2题要求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是在估计商是几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这样的估算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法则;二是熟练除法的试商。教材引导学生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5页第3题明确提出”估计一下,谁跑得快一些“;第15页第6题只要估一估就能知道元钱可以买到的玩具。

4.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后用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

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图画和对话形象、直观、题意容易理解;生活经验有利于感受数量关系,容易想到解题的方法。也应该看到,图文呈现的信息源多头,几处同时呈现的信息缺少先后顺序。而且部分有用的信息隐含在图画中,有些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有些比较隐蔽,不容易挖掘。教学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通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特别要挖掘隐蔽的信息。二是通过说图意引导学生图文里的有用信息,理出数量间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步骤。三是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并通过交流体会策略的多样,但不要求一题多解。

纯文字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把重要的数学信息精炼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了,收集和信息的任务比较轻。但是,缺少形象、直观的情境的支持,准确理解题意以及数量关系比较困难。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独立看题,留足复述题意的时间。通过复述,完整地理解题意,唤起生活中的表象积累。二是寻找、组织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理出解题思路。三是妥然对待某些暂时无法解释、不能理解的解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六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重难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四、课时安排

认识东西南北方向

2课时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图见单位邮箱之教案电子稿)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试着计算两位数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竖式计算),并让同学们说出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进位次数不同。)

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二)讲授新知:

出示课本第15页图片,让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并引导学生回答这四种动物分别属于哪个种类。

接着让同学们看图下面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试着分析。教师让学生试着讲解“已知种类”、“中国特有种数”以及“濒危和受威胁的种数”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动物的思想,让同学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让同学们试着从15页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找出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页上面的简化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统计表。

由学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种)

再让同学们不用笔算,是这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教师指导估算的方法。)

再让同学们用笔算计算出,让一名同学上黑板列式计算并点评。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写“答”。并根据学生计算的’实际情况做单独指导。

(三)强化新知,巩固练习:

让同学们先估算、后用竖式计算第16页“做一做”第1题。

65+7839+8667+9543+88

教师巡视,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与提示与解答,特别是不要忘了进位,计算要认真……

(四)课堂小结:

着重提示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方法,渗透估算的思想。

(五)课外作业的布置:

1。第16页“做一做”第2题(用竖式计算);

2。练习四第2、3题。

六、板书设计加法

98

+215

————————

123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 结合“买文具”具体情境,体会小数的含义与特征。

2、 能认、读、写小数。

学习重点:

简单小数的读写

学习难点:

1、 小数意义的理解。

2、 小数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说说你对元、角、分有哪些认识?

2、你会读出下列小数吗?

例: 每支铅笔0.50元(读作:零点五零元)

每支钢笔 8.00元 每把尺子1.06元

每个笔记本3.50元 每盒水彩笔 16.85元

3、 你能用小数表示下列的数吗?

5元4角=﹙ ﹚元 15元9角=﹙ ﹚元

二、自主学习新知

1、认识小数

﹙1﹚教师出示“买文具”具体情境图,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多少。

﹙2﹚学生独立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

每个笔记本﹙﹚元﹙﹚角 每把尺子﹙﹚元﹙﹚分

每支钢笔﹙﹚元 每支铅笔﹙﹚角

每盒水彩笔﹙﹚元﹙﹚角﹙﹚分

﹙3﹚学生自主认识这些小数

﹙4﹚师随机说明:像3.50,0.50,8.00,1.06,16.85……这样的数都叫做小数。

﹙5﹚同桌合作交流:观察小数,你能发现小数有什么特点?

﹙6﹚交流反馈小数特点。

2、小数读法 ﹙1﹚ 自己试读小数16.85。

﹙2﹚ 学生合作互读小数:3.50,0.50,8.00,1.06

﹙3﹚ 学生自主归纳小数读法的要求。

﹙4﹚ 自我检测:读小数。

0.02读作: 20.00读作:

3、小数的写法。

﹙1﹚师随机提出问题。

﹙2﹚学生互相探讨小数的写法。

﹙3﹚反馈小结小数的写法。

﹙4﹚学生互读互写。

三、老师根据学生互动结果进行课堂总结。

四、检测达标

1、基础达标题。

找小数。﹙在小数下面画横线﹚

2 3.2 0.02 1.00 50 10.00

读小数。

0.7 读作: 0.09读作: 10.02读作: 10.00读作:

2、巩固提高题

2元1角=﹙ ﹚元 7.52元=﹙ ﹚元﹙﹚角﹙﹚分

50.50元=﹙ ﹚元﹙﹚角﹙﹚分 8分=﹙ ﹚元

10元2分=﹙ ﹚元 1角5分=﹙ ﹚元

五、拓展迁移

小熊的妈妈带小熊到超市购物,他们买一支牙刷1.23元,一盒牙膏3.46元,聪明的你能否用你所学的知识算出小熊的妈妈一共花了几元几角几分?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九

一、 课题:元、角、分与小数

(一)、授课人:李娇

(二)、教材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二页至第三页

(四)、课时:2课时

二、 教学目的:

(一)、结合实际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在探究活动喝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小数

(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学情分析

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元、角、分很熟悉,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自行买一些文具用品、金额较小的物品,但对小数的了解却不多。

四、 教材分析

该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内容都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不是深不可测,不可触及的。

五、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难点:小数的写法。

六、 课型:新授课。

七、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游戏法。

八、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

学具:卡片

九、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由教师出示幻灯片,传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中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主要是认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小数,下一步则是以学生体会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展开一位小数,二位小数的实际含义,最后,以游戏结束课堂,并作出总结,布置作业。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购物好吗?

生:好。

师:但这次购物有点特殊,是在教室里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

生:铅笔。

师:多少钱一支?(出示幻灯片)

生:5角。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那大家还想买些什么文具呢?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大家想买的东西很多,那我们来看一下钢笔的价格是多少?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元零6分。

师:笔记本呢?

生:3元5角。

(教室据学生回答完毕,再出示幻灯片,并板书)。

师:大家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价格还有其它写法吗?(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进行教学)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价格用元表示出来,大家仔细看好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出示幻灯片)

生:出现了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教师板书)。

(二)、新课

1、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的各部分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的书与平时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数。

师:很细心,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来,大家跟老师念一遍,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读两遍。

生:齐读)”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

师:那下面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哪些都是小数,哪些数是整数(出示幻灯片)。

师:小数是哪些?

生:1.50、2。70、16.85、9.99.

师:那整数呢?

生:1、5、3、20。

师:回答得很好,小数与整数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圆点。

师:我们称小圆点为小数点,小数前面的数我们称为整数,小数后面的数我们称为小数部分。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认识小数的各部分,由小组自己选择一个小数来进行认识。一分钟后由小组派代表说出你们的讨论结果。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讨论好了。

师:那哪个小组先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最好。

生:(依次点名或学生自愿说,老师作适当点评,也可请学生自评或他评)。

师:看来大家认真预习了,你们表现得很好,下面由老师出题,大家自由回答,比一比,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

师:准备好了吗?老师姚开始了(出示幻灯片)。

生:3.55.

师:它是小数吗?

生:是。

师:它的整数部分是?

生:3.

师:小数部分呢?

生:55。

(2)、小数的读法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生:会(由实际情况定)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指着黑板)

生:0.5元、1.06元、3.05元。

师:我们回忆一下,小数怎么读?

生:从整数部分开始读,遇到小数点读点,最后读小数部位。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作总结。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现在大家打开教科书,翻到第2页。

师:图画上没支铅笔多少钱?

生:0.5元。

师:钢笔呢?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06元。

师:笔记本?

生:3.50元。

师:水彩笔?

生:16.85元。

1认识一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每支铅笔0.50元,谁知道0.50元是多少钱?

生:5角。

师:几个一角是1元?

生:十个。

师:那就是说5角师一元的几分之几?

生:十分之五。

师: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表示成什么?

生:0.5元。

1认识两位小数的含义

师;那么每把尺子师1.06元,它是多少钱?

生:一元零6分。

师:几个一分十一角?

生:十个。

师:几个一角是一元?

生:十个。

师:几个一分是一元?

生:一百个。

师:那大家想一想6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呢?

生:一百分之六。

师: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如果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怎么表示?

生:1.06元。

师:下面请大家做一下课本上第二页的习题,还是同学们已经提前做好了?

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师:哪个同学愿意回答第二幅图,它表示的师几元几角几分?

生:十二元五角零分。

师:用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12.50元。

师:大家想一想,5后面的0可以省略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0表示的师没有的意思,在末尾可以省略。

师:如果老师不小心把0和5的位置互换了,即写成了12.05元,0还可以省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代表的是角,5代表的是分,分比角小,如果省略了0,就成了12.5元了,与12.05元不同。

师;大家认为他回答的对吗?还有其它的补充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灵活进行)。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谁来总结一下末尾师0的小数的情况?

生;如果末尾师0,可以省略不写。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应该加上小数二字,因为若是整数则末尾的0肯定要写,不能省略。

师:那把这两位小朋友的话综合起来,我们应该怎么说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意见,待会自愿起来说。

生:(讨论后)对于整数来说,末尾的0不可以省略,还有补充吗?

生:不论是小数还是整数,中间的0都不可以省略。

师:小朋友们考虑得很全面,下面我们接着第三幅图,哪个小组来提问?(学生举手)。

生1:图中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

生2:2元0角4分。

生1: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2:2.04元。

生1:中间的0可以省略吗?

生2:不可以。

(老师作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提问)。

(三)、做游戏

(提前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

游戏规则:由每小组派出两名代表,一名随意抽出卡片,另一名回答卡片代表的师多少钱,其它小组成员做好相应记录,回答得是否正确,最后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多最准确,每个小组限时两分钟。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元、角、分与小数

师:小数的读法是?

先从整数部分读起,小圆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师:那遇到末尾有零的小数呢?

生:不用读。

师:在读小数部分时,我们应接顺序来,不能跳读,中间有0的一定要读。

(五)、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页中的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2、在日常生活中,超市里有许多价格牌,请适当摘抄五个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价格牌,读给爸爸妈妈听。

十一、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

1、铅笔:5角→0.5元,读作零点五元。

2、钢笔:8元→8.00元,读作八点零零元。

3、尺子:1元6角→1.06元,读作一点六零元。

4、笔记本:3元5角→3.50元,读作三点五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十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时间的计算。(教材第4~5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使学生在掌握时间单位换算的基础上,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

难点:计算经过的时间。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操作钟表模型,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引导学生观察并点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时,分针从一个小格走到下一个小格是()分,分针走一圈是()时,秒针走一圈是()分。

(3)1时=()分1分=()秒

我们已经学会了看时间,那么如何对各种时间单位进行换算呢?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4页例1。

师:1时等于多少分?(学生齐答)

师:那么2时又等于多少分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学生想法: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60+60=120(分)。

师:回答得很正确,1时等于60分,当把时化成分,“时”前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当把分化成时,“分”前由几个60相加组成,就是几时。1分等于60秒,分与秒之间的换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2、教学教材第5页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师:如何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小组交流,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给出方法一:直接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

学生给出方法二: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每格5分,一共15分。

学生给出方法三:因为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是15分。

学生给出方法四:7:30过15分钟就是7:45。

师:同学们给出的计算方法都非常好,计算经过的时间有多种方法,同学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时间我们称作“时刻”,而计算得出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需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需要经过计算。

师:刚刚我们计算了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用时,同学们还记得今天早上你是几点出门上学,又是几点到校的吗?请大家计算一下上学路上一共花了多长时间?(点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反馈

1、拨表小游戏。(老师说出两个时刻,学生按要求在钟表模型上拨出两个时刻,然后计算出经过的时间)

2、完成教材第4页下方“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

1 180 100

3、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还要等20分才开门。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你对时间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例1:1时=60分2时=()分2时=60分+60分=120分

教学反思

1、借助模型教学,让课堂不再抽象。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时间单位的换算,难点是关于时间的计算。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通常我们计算的进率都是10,而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对于初学者有一定难度。但通过钟表模型,让学生找准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通过数格子,化抽象为具体,就总结出了时间的计算方法。

2、设计体验中教学、参与中学习的教学形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多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设计一些小游戏、小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的积极性。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

上面内容就是我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本文由用户xiaoxing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21898.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