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_________”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习导入,寻找切入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 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 “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二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阐述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问题:1.教什么?教字词句段篇的重要之处;2.怎么教?听、说、读、写、思的整合实践;3.学什么?学习文本语言传递出来的新的信息;4.得什么?得知识、情感、思维、语言诸方面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贤才的品质。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教什么——明明白白,怎么教——清清楚楚
一、教学有线,牵动全篇
作为语文老师,在引领学生赏析一篇文章时,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文眼。顺着文眼思考,就能顺藤摸瓜,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枝干分明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三顾茅庐》这一课,很明显,它的主线是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找到文章的文眼后,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篇,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展开教学,使各个分散的教学点串联起来。因此开课以杜甫的名句导入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抛砖引玉的问题:刘备三顾茅庐,他的真心到底有多诚,他的真情到底有多真?让我们细细品味刘备这份深深的诚心诚意。听听他是怎么说的,看看他是怎么做的。遵循这这样的一条主线,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板块:1.话语之中闻真情;2.行动之中看诚意;3.隆中之对表真情;4.出师表里忆真诚。在板块教学中依然要遵循教学有线的原则,每个板块都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如:刘备这一下,让我们见到他的——诚心诚意;这一行,让我们见到他的——诚心诚意;这一站,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等,等处了他的诚心诚意,这一“快”,更是快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迫不及待。分而不乱,连而有线是板块教学的优势。教学时只要提炼一个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就能“牵一发而动全文”了。
二、想象品悟,再迈一步
对于重点句、关键词的教学,如何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得传情?方法其实很多,其中有一点,是我们教师自己在课文时就要有的一种素养,利用文本空白处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人物内心,丰富人物形象。如在体会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的诚心诚意,我设计了让学生试想三人步行的画面:张飞见大哥下马,不解的问:_____________,刘备对张飞解释说:____________。在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许久之处,我设计了想象同样在外等候这么久的张飞关羽二人在门外会交谈些什么,引导学生对空白处进行补白,将文本读厚,语文的素养就是在这样的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慢慢形成的。通过引导想象、创设情境等手段,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一步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人物形象立体化,具体化。老师将文本读得有多深,学生就能将文本学得有多透,教学设计时多想想:我再迈一步是不是更好呢?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朗读自然水到渠成,入情入境。
三、抓住特质,学习写作手法
获得语言的途径有很多,抓住文本特质,一课一练,一练一得,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所谓“特质”,指事物特有的性质或品质。因为有了特质,才有了事物间的本质的区别;因为有了特质,事物才有了其特有的诱人之处。一篇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事物,亦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文本特质”。只有不断地发现特质,找到新的语言训练点,才能不断地发展语言,相关的训练才有促进提高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找到新的训练点,以前课文中讲过的,练过的,这节课就不需要再讲。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才会使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否则就只能是大量高耗低效的训练。所以我把《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特质定位在“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上,所以才有了“探究第三自然段景与人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进行迁移和运用,所以还是有点遗憾的。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3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
(第二课时)
执教 董建华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 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 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 礼节 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本文由用户枫叶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npanclub.com/21374.html